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品平议>是陈衍专论钟嵘<诗品>的著作.陈衍对于<诗品>以批驳为主,眼光挑剔.究其原因,陈衍是在以"学人之诗"思想衡评"诗人之诗"之论.<诗品平议>是陈衍"学人之诗"诗学思想的一次评论实践,浸染了清末学术风气,也体现了陈衍自己的诗学追求.  相似文献   

2.
清初吴淇编选的<六朝<选>诗定论>是一部以<文选>所选古诗为评论对象的古诗选本.吴淇借此对<选>诗进行了重新阐释.他以"汉道"来规定<选>诗,将其界定为形式为五七言、内容精神上能够体现三百之性与楚骚之情的"六朝"诗,使得<选>诗范围被缩小,意义被绝对化,失去了原本的丰富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看,他的这种主张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但这也是清初儒家诗学政教精神复兴大背景下的产物,从这一意义上讲,<六朝<选>诗定论>又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3.
在穆旦的诗中,<赞美>、<诗八首>是公认的代表之作,<隐现>近年来备受关注,也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是,<赞美>在穆旦的诗中仅是一个特例,不具备代表性.<诗八首>在后人的阐释中偏离了穆旦诗歌创作的主线,使其无法正确.代表"穆旦的风格.<隐现>一出场就被蒙上宗教的面纱,遭遇误读.只有挥却历史的雾霭,找到并循着贯穿诗人四十余年诗歌创作的核心脉络,才能踏上其诗歌艺术的峰顶.  相似文献   

4.
清人黄秩模编刻的<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比汪启淑所辑<撷芳集>晚出80年,多收诗人96家、诗2314首,实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但是由于<撷芳集>的序者沈初将所收诗人虚报100余家,<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为清代最大女性诗歌总集的地位长期得不到公认.这部总集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汲取<撷芳集>和<正始集>编纂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特色:人诗并重、存没兼收的选录标准;消解流品、以韵系人的编纂体例;南方为主、群体为先的主体框架.这些特色既是其"最大"的成因,也反过来丰富了"最大"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北宋任渊的<山谷诗集注>对黄庭坚诗歌的用事之法作了详尽深入的阐释,包括典故的继承与袭用、变化与生新两方面,并进一步揭示了黄庭坚"无一字无来历"的诗法.<山谷诗集注>在诗歌注释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新乐府>模仿<毛诗>,设置总序与小序,此为学界公论.但二者的小序在具体形态上的差异却一直为学界所忽略.<诗>之<小序>,基本上皆由数句构成,而<新乐府>的小序却全部都是只采<诗序>首句的"一句式"结构."一句式"小序体现了白居易的<诗序>观,即把<诗序>分成首句和续申之词两个部分,特别重视首句,而把续申之词的地位看得相对较低.对白居易<诗序>观的揭示与还原,既能丰富唐代的<诗>学思想,也能给<诗序>论争的历史链条增加一个新的坐标.  相似文献   

7.
春秋时期,<诗>成为楚国秉礼行事的重要依据.楚人学<诗>"广显德以耀明其志",表现出明显的<诗>德意识.这既与周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又与楚人尚武精神密切相关.楚人用<诗>重<雅>与春秋各国用<诗>具有相同性,他们在遵从用<诗>共性的基础上又有新变化,显现出热衷引<颂>的倾向.楚人对<诗>之字句、诗旨等的训释,表现出与他国不同的特点,有比较系统的<诗>本,深谙<诗>德、<诗>礼,形成了自己学<诗>、用<诗>、解<诗>、传<诗>的方法和体系,显现出了他们对宗周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从"第三代诗歌"最早两个选本<中国现代主义诗群大观>和<中国当代实验诗选>的"编选前言"和"选本书名"入手,可以分析出两个选本由于编选者不同的知识背景、诗歌趣味从而表现出对"第三代诗歌"不同的诗学态度,这种诗学态度其实又构成对"第三代诗歌"不同的叙事策略.两个选本以不同的方式对其与朦胧诗的关系进行了处理,这种处理方式的背后,实际上关涉着两个选本/编选者对"第三代诗歌"的不同规划.  相似文献   

9.
王闿运为宣传其复古诗学主张而编<八代诗选>,并自作眉批.其选诗偏重于八代诗歌大家及文学群体,重视五言古诗.其论诗主诗缘情,重视抒情咪怀诗,而注意辨析诗歌体裁和音律,追求高雅华丽诗风,主张曲隐而自达.作诗主拟古而自成家数.  相似文献   

10.
谢榛立足于诗歌的构思与创作,在<四溟诗话>中提出了"诗有四格,曰兴,曰趣,曰意,曰理."其中的"兴"是指诗歌创作的欲望或冲动;"趣"是指化实为虚;"意"是指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理"是指诗歌的表情达意合理.诗之四格缺一不可,必须内在和谐.  相似文献   

11.
"珠英学士"因大型类书<三教珠英>的修撰而得名.在近四年中,"珠英学士"于修书之余,"日夕谈论,赋诗聚会",客观上造成了一个唱和赋诗、研讨诗艺的大好机会,从而形成初唐后期规模最大的一个宫廷诗人群体.作为一部当代诗选,<珠英学士集>是研究初唐宫廷诗坛状况与诗风流变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珠英学士"诗歌活动和<珠英学士集>的考察,会使我们对诗歌声律化进程与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诗·小雅·采薇>中"岁亦阳止"之"阳"字,多释为夏历十月.实际上,夏历十月非阳月之属而为阴月之属.句中"阳"应作温暖讲,有训诂上的依据,从诗中"薇"菜的生长规律看也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13.
<诗·郑风>的艺术成就与其意象经营艺术分不开,<诗·郑风>意象生成既是先秦"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观念下的自然产物,也是郑地图腾和原始宗教的产物.它们或由意生象,或由象生意,具体而言,<诗·郑风>的作者或借助文化传统构建意象,或利用汉语谐音、多义而生成意象.<诗·郑风>意象艺术给后世对<诗·郑风>诗歌主旨解读及其文学创作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梁章钜是清嘉道诗坛上有相当影响的诗人,迄今仍有2000多首诗歌存世.梁章钜的诗歌,除散见于唱和集,以及笔记作品之外,主要存录其四部诗集之中:<藤花吟馆试帖>二卷、<藤花吟馆诗钞>十卷、<退庵诗存>二十五卷和<退庵诗续存>八卷.梁氏之诗,内容广泛,讲求实用,且颇有"纪事诗"的特点,主无处无出处,倡以诗证史,充分体现了其个人诗作与自身经历的内在关系.其生活景遇的变化、仕途的升迁、师友之交游等等,均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依境遇变迁之顺序,梁章钜之诗作可大致划分为6个阶段:出仕之前、居京时期、外宦时期、初隐时期、复出时期、归隐时期.  相似文献   

15.
<国风>"淫诗"之说,源于宋代,欧阳修<诗本义>说<静女>,"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1]197解<野有死肩>"吉士诱之"为"吉士遂诱而污以非礼",[1]192蛇并说"其卒章遂道其淫奔之状".说<东门之扮>"陈俗男女善淫风……男女淫奔多在国之郊野,所谓南方之原,犹东门之墠也".[1]211"这样直指某诗为淫诗,也可以说是欧阳修启其端."  相似文献   

16.
<墨子>引<诗>论<诗>数次,考察其对<诗>、<书>以及对<诗>不同部分的选择,可管窥<墨子>的<诗>学观.将其与其它诸子进行横向比较,可发现<墨子>的<诗>学观的独特性.将其纵向研究,亦可丰富完善先秦的<诗>学系统,尤其是<墨子>在<诗>经典化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江苏诗歌总集与诗派之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诗歌载体的总集不仅提供了珍贵的文学史料,还是诗歌研究的重要途径,明末清初江苏诗歌总集内容非常丰富,富有地域特色,诸如<云间三子诗合稿>、<怀旧集>和<太仓十子诗选>等充分体现了云间派、虞山派和娄东派等诗派创作特征和诗歌宗趣,同时折射出了江苏明末清初的诗坛盛况,以及在全国的霸主地位.  相似文献   

18.
邦沫若<女神>时期的诗歌佚作是我们完整认识诗人诗歌观念的重要文献.借助蔡震先生编辑的<(女神)及佚诗>,我们可以洞察他独特的诗歌新/旧评价,把握其探索新诗艺术的基本理想,也有助于深入理解他"绝端的自由"的形式主张,最终重述一个更符合历史事实的郭沫若的诗歌观念或曰"邦沫若诗学".  相似文献   

19.
即兴徒歌是诗歌最初的艺术形态,随着音乐日益成熟,祭祀典乐实践成为诗歌发展的契机,诗歌提升为典乐综合表意体系中的主角,确立了"歌奏舞"统合的祭祀典乐演诗体系.周人建立了完备的典乐政治制度,诗在周代典乐制度提供的广阔政治空间里实现了演诗体系的建构,成为承载周礼政治内涵的重要媒介,由周代完备的乐官体系典掌的综合演诗流程是对周代宗法统治秩序的艺术化展演,是对伦理政治内涵的艺术表述,同时又是诗乐政治教化的流程,周代典乐制度规定了<诗>的表现形式与内涵,这是周代典乐政治赋予<诗>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源的<诗古微>是其今文<诗>学的代表作.魏氏治<诗>的指导思想是区分作诗者之心、采诗编诗者之心、说诗者之义、赋诗引诗者之义等数者.这实际上是承认了文本的多义性,且文本信息的解码是无法由作者来确定的,而取决于接受的各种具体环境.在这一总体思想指导下,魏源探求齐、鲁、韩三家<诗>的传承关系,通过辨章源流而发挥三家<诗>的微言大义,以求诗人作诗之义.这些都为后世的<诗经>研究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