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所说的屈赋中的错简,是指《离骚》与《招魂》间的串简。屈原《离骚》自述身世说: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日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弗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这段话中的“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  相似文献   

2.
屈原“乘龙”的神话背景与巫术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屈赋中曾大量涉及“乘龙”,我们暂且不论屈原描写的神灵的“乘龙”,仅是他描绘自己“乘龙”的例子,就有如下一些:“驷玉虬以乘翳兮,溘埃风余上征”;“为余驾龙兮,杂瑶象以为车”(《离骚》);“驾青虬兮(虫参)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涉江》);“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远游》)。就这些用例来看,我们要考虑的是,这些专供乘  相似文献   

3.
屈赋里六次提到彭咸。这位彭咸在《楚辞》研究里举足重轻,而又争论纷纭。他的身份牵涉到屈原的思想(是否有浓厚的“神仙”观念)、屈原之死(是否投水自杀)、《离骚》的创作年代以及古代神话民俗等问题。关于彭咸,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相似文献   

4.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里这四句诗,精炼地塑造出一个优美的“吾”的形象:他有丰富的内在性格美,又有出众的才能,他的外貌也是出色的美好,就象那些江离、辟芷、秋兰一样。它们不仅象征着他的外在美,而且作为香花芳草,其品质又和他内在的性格美是一致的。当然,这毕竟是诗的语言,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是高度凝炼着的。如果要获得可以与这个形象实质相比美,而且又是十分生动具体地表现出来的人物,我们只好从《红楼梦》里找,那——就是林黛玉。  相似文献   

5.
《离骚》:“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王逸注,“纷,盛貌”,历代治《楚辞》者无异辞。王夫之变言之曰:“纷,不一之谓也”;姜亮夫先生《屈原赋校注》亦伸之曰:“纷,纷然美盛也”,实际上仍未脱旧说的樊篱。在屈赋与《九歌》中,纷字有三种用法:一是单独用于句首,如《离骚》:“纷独有此姱节”,《九歌》:“纷吾乘兮玄云”。二是与其他词组合而置于句首,以状事物,如《离骚》:“纷总总其离合兮”,《九歌》: “纷总总兮九州”,此是与叠音词组合;《橘颂》:“绿叶素荣,纷其可喜”,此是与助词组合,与“温其如玉”(《小雅·小戎》)、“烂其盈门” (《大·韩奕》)同例,即“纷然”之意。三是置于句中,如《离骚》;“佩缤纷其繁饰兮,“凤皇纷其承旅”,《涉江》:“霰雪纷其无垠”,《九歌》:“五音纷兮繁会”,“流澌纷兮将下来”,此与第二种用法同,也是与同义词或助词(按:兮也是助词,可释为其、之等字。闻一多、郭绍虞俱有此说。)组合,以状事物。  相似文献   

6.
屈原曰:“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美政”是屈原致力追求的伟大理想。为了这一理想的实现,屈原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么,屈原“美政”理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美政”理想又是怎样形成的?本文试对这两个问题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7.
杜白诗词义补释杨振东,杨振国思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句中“思”字,许多注本释为愁思、情思之类,未当。思,古有悲、哀、忧之义。《尔雅·释诂》“悠、伤、忧,思也。”如《九辩》“蓄怨兮积思”,怨、思对文,思即怨。《诗·大序》“...  相似文献   

8.
《九章、涉江》的首章是这样的: 佘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缺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世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如兮,旦余济乎江湘。这一章,无论就其押韵方式,还是章节组成而言,都与楚辞中其他屈作部分不相类,而且文义窒碍难通,其中分明有错简。历代许多楚辞研究者或碍于资料,放诸阙如;或因“以下登昆仑兮亦五句为三韵,而不之疑”。也  相似文献   

9.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10.
楚辞长语     
《离骚》中“启九辩与九歌”之语,注家已指出歌与辩皆为古乐,但辩何以为古乐,意者《世本》有“帝喾乃令人拧”之语,辩读若拧,正谓两手相击尔。《尚书尧典》“黎民于变时雍”,实亦读若抻;《诗小雅》“弁彼赛斯”读亦同耳。《湘君》中“吹参差兮谁思”,参差指排箫,曾侯乙基出土实物可证。《河伯》中之“乘水车兮荷盖”,犹吴语之“出辔头”。  相似文献   

11.
《楚辞·九章·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鼌吾以行”句,叔师《章句》云:“甲,日也。鼌,旦也。屈原放出郢门,心痛而思,始去正以甲日之旦而行。”洪补曰:“鼌、晁并读为朝暮之‘朝’。冯衍赋云:‘甲子之朝兮,汩我西征。’”两说并无分歧。以往治《骚》者,白朱子至郭老,均因王说,殆无疑义矣。《杭州大学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三期刊载薛恭穆《<楚辞>解诂》云:“古人用干支纪日,甲之,即‘甲子’。之、子古字通。”为示不掠人之美,又把此项发明权归于洪庆善:“视洪氏此语,意在说明鼌字之词义,实际上却已将‘甲之鼌’即冯衍赋之‘甲子之朝’的消息传告给读者。”薛文认为:“冯衍赋此句内容与句式显然是模拟与糅合《九章·哀郢》这句‘甲之鼌吾以行’与《招魂》:‘汩吾南征’两个分句而成。所以‘甲子之朝’一语,正好可以作为此句的注脚。”又引《左传·僖公五年》:“八月甲午,晋侯围上  相似文献   

12.
叁舌面后音一、K——K《楚辞·九歌·国》:“操吴戈兮被犀甲。”王逸注:“或曰操吾科。吾科楯之名也。”“戈”是见母,“科”是溪母。《周礼·壸涿氏》:“则以牡橭午贯象齿而沈之。”杜子春注:“橭读为枯。”“橭”是见母,“枯”是溪母。《礼记·内则》:“起敬起孝。”注:“起犹更也。”  相似文献   

13.
注骚阐微     
《离骚》的作者屈原,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战国后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从《天问》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从《离骚》可以知道他是一个坚持进步理想的人物。他反对封建的“礼治”和“天命”。在《离骚》一开头,就说他是帝高阳的后代,说他生于寅年寅月寅日,“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脩能”。按“天命”说,屈原理应“万事皆  相似文献   

14.
“子”字一般作自称代词和动词解,在《诗经》里有作语助词解,如“予望之”、“讯予不顾”、“颠倒思予”、“倡予和女”。《楚辞》里也有作语助词的“予”,如“目眇眇兮愁予”、“芳菲菲兮袭予”、“全邻邻兮媵予”、“诏西皇使涉予”等等。先秦典籍盛行通假,“与”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予”也可作语助词、句末助词。明确此项,对正确注释、翻译《诗经》《楚辞》有极大帮助,可以纠正其中的历史性错误。  相似文献   

15.
一、复路“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王逸注:“回,旋也;路,道也。言乃旋我之车以它故道,及已迷误欲去之路,尚未甚远也。”(《楚辞章句》)朱熹曰:“言既至于此矣,乃始追悔前日相视道路未能明审,而轻犯世患,遂引颈跂立,而将旋转吾车,以复于昔来之路,庶几犹得及此惑误未远之时,觉悟而还归也。”(《楚辞集注》)朱冀曰:“复路者,言当复于从容详审之路耳。”(《离骚辩》)鲁笔曰:“复路,仍复乎前直道而行之路。”(《楚辞达》)蒋骥曰:“复,亦反。”(《山带阁注楚辞》)于惺介曰:“回车复路,复返本国也。”(《文选集林》)又郭沫若译此句为:“把我的车掉过来走向归路。”(《屈原赋今译》)王力则以“复  相似文献   

16.
屈原《九章》“伍子逢殃兮”中的“伍子”,从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直到今天的注本,无不把它释作“伍子胥”,我们认为是正确的,理由有三: (一) “伍子”出现的语言环境是“接舆髡首兮,桑扈赢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全段是诗人就亲身受谗被逐而不用的现实遭遇,联系整个历史上用人方面的悲剧,既自解自慰,又表达中正不阿的决心。“伍子”与“比干”相提并论,“比干”是忠臣,“伍子”也必与之同调,犹如“接舆”与“桑扈”同调  相似文献   

17.
《离骚》云:“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脩之故也。”又云:“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脩之数化。”又云:“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灵脩”一词,《离骚》中凡三见。王逸注谓:“灵,神也;远也。能神明远见者,君德也,故以谕君。”(《楚辞章句》)朱熹的说法同王逸基本相似:“灵脩,言其有明智而善修饰,盖妇悦其夫之称,亦耗词以寓意于君也。”(《楚辞集注》)清代楚辞研究者亦认为:“灵,善也;脩,长也。称君为灵脩者,祝其所为善而国祚长也。”(王夫之:《楚辞通释》)“灵脩者,大夫颂其君之词,即借以为称其君之词。”(王邦采:《离骚汇  相似文献   

18.
《齐风·东方之日》一诗凡二章,一章各五句:“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有许多说法。毛序:“东方之日,刺衰也。君臣失道,男女淫奔,不能以礼仪也。”姚恒《诗经通论》:“此刺淫之诗。”陈子展《国风选译》:“《东方之日》也是所谓‘男女之词’,写男女关系的诗。”  相似文献   

19.
在屈原的创作中,《九歌》算是比较奇特的作品。它是以祭歌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委婉深曲的思想感情,故而人们对于《九歌》的思想意义便产生了许多分歧的解释。自王逸以来多以为《九歌》有讽谕之意,即所谓“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託之以风谏。”但他们往往不顾艺术形象的完整,一味比附历史,寻求影射,结果便难免穿凿附会,故其说多不为现代学者所取。建国以来,主张《九歌》乃纯粹的祭歌,并无讽谕、寄托之说颇盛,而且很有权威,以至为许多文学史著作所采取。“诗言志”这句古训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的准则。屈原自己也说:“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介眇志之所惑兮,窃赋诗之所明。”由此看来,屈原的写作《九歌》当是有所感而发的。王逸等的随意肢解作品的艺术形象以求讽谕之意,固为我们所不取,但完全否认《九歌》具有讽谕、寄托的意义,恐怕也不是从作品的实际出发。设若《九歌》只是一支  相似文献   

20.
(一)生与死在自然界是一个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而死对于每一个独立个体的人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令人思之心悸惶恐而又无以逃脱;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对生的欲望是强烈的,这种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交织在一起,威胁着人们,压迫着人们。对此,我国古代文人早已感受到了,并从他们的作品中不同程度地表露出来,屈原说:“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人老了,离死亡也就不远了。因此,诗人在这里担心功名不成而老之将至,流露出对衰老的忧虑,亦即对死亡的恐惧,表现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