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追尊皇后的祔庙问题,欧阳修、马端临、王鸣盛等人的看法差异较大,有必祔太庙、皆立别庙和两者均可三种观点。宋代神主祔太庙的追尊皇后有四种:追尊皇帝的皇后、后嗣做了皇帝、神宗整顿太庙礼制时被升祔、因先帝太庙室中虚位而按照太庙礼制自然升祔;其他,则别立庙。透过宋代追尊皇后祔庙的实践过程可以看出,现实皇权、士大夫态度在追尊皇后祔庙的实际运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唐至北宋时期太庙禘袷礼仪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汉魏以来太祖以上的毁庙之主不参与禘袷合食的成例在晚唐发生了改变,这些神主参与禘袷礼仪的程度不断加深;别庙皇后开始参与太庙的禘袷合食,暂居别庙的皇后神主从晚唐开始以祔于祖姑之下的形式合食太庙,到了北宋,还确立了长居别庙的皇后神主参加太庙合食的制度;北宋后期,朝廷取消了禘礼.这些变化说明:禘袷礼仪尊崇正统、体现名分的功能有所淡化,敬奉祖先、着眼本宗的考量不断凸显;汉魏礼学家对儒家经典的解释已经无法左右禘袷礼仪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清代学者万斯同认为元代太庙祭礼有一些新异之处,有些则有违古礼。其实,荐佛事、祭品的蒙古色彩与祭仪中嵌入的“烧饭”礼等方面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这些内容万氏都没有提到;至于改汉地通行的“栗木神主”为金制神主,则是受了喇嘛教的直接影响;元代宗庙神主的位向与位次排列亦有一定历史与经典依据,万氏的指斥也有片面之处。至于大都的“烧饭园”与“官祭场”则是元代帝室与蒙古族权贵从事家祭的特殊场所。通过以上考述,不仅可以澄清某些误识或偏见,而且能从一个重要角度寻绎蒙、汉传统的交互影响及其所呈现的独特面貌。  相似文献   

4.
关于辽朝皇帝实行庙号制度的时间有多种记载,结合宋人和辽代碑刻中的记载,可以确定辽朝的庙号制度当是在耶律隆绪即位后才得到完善;《驸马赠卫国王沙姑墓志》“赞”中的“太祖”是撰者焦习为了骈体文写作的需要,根据中原儒家文化传统而使用的词语,并不表示此时耶律阿保机已经有了庙号“太祖”;辽朝所谓的“太庙”不是严格意义上中原王朝的太庙,只是已故皇帝的“先庙”或“祖庙”,追尊皇帝并不供奉其中,皇后死后也不配享在相应皇帝的庙中,身穿红色锦衣的皇后神主木人是与契丹人传说女始祖赤娘子一同被供奉在木叶山庙中。辽朝所谓的“太庙”不是固定建筑物,而是由毡帐和毡车组成的,前面置纛,处于草莽中,跟随皇帝四时捺钵。  相似文献   

5.
太庙在中国古代是王朝家天下的象征,蕴藏着皇帝的龙脉和龙气,摧毁太庙就是亡国的表现。历朝历代,只要城头变换大王旗,新上台的统治者一定要下令将太庙烧毁。不仅意味着旧王朝被彻底推翻,而且精神支柱也被摧毁。  相似文献   

6.
太庙匾额是太庙的标志,是清朝第一块书写满汉文的匾额,是此后清朝皇家建筑匾额的样板。您也许不会想到,这和顺治皇帝宠爱的董鄂妃有直接的关系。据史书记载:清顺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命太庙牌匾只书满汉文,停书蒙古文。紧接着,顺治十四年正月初十日,命各坛庙门匾额,悉如太庙  相似文献   

7.
北宋神宗朝元丰时期,是宋代礼制建设的重要时段,而在此之前的熙宁时期,也有编修《南郊式》,讨论太庙始祖及其地位等郊祀礼文方面的议论或施设。《南郊式》作为"敕令格式"之一种,其性质介于法令和礼典,具有可操作的规范性与实效性,其编纂为后来的礼文变革提供了基础。变革的整体思路既包含"回复三代制度"的理想,同时也从政治实践出发,综合考虑历代沿革与现实可操作性,体现出较为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8.
早在明朝永乐年间,在兴庞各庄西瓜即被选为皇宫太庙荐新贡品.所以人们把大兴庞各庄西瓜称为贡瓜.  相似文献   

9.
徽州宗族祠堂三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三个问题。一、徽州祠堂的朝向。徽州祠堂———包括女祠———有的座北朝南,有的座南朝北,有的座西朝东,有的座东朝西。朝向如何虽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无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受地理环境和祠堂所处位置所制约。二、徽州女祠。徽州绝大多数祠堂既供奉男祖先神主,又供奉女祖先神主,只供奉男祖先神主的祠堂是个别现象。因此,个别宗族修建女祠,既不表明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不是对女性压迫的强化和改变。三、徽州庶母神主和庶母祠。“庶母不可礻付祠堂”是庶母社会地位低下的表现;庶母祠的修建没有改变庶母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0.
苏轼重视研究礼制的起源、变化及其具体应用.他对礼制所持的观点,坚持认为礼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必然随着时代和人们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判断礼的价值,必须以其是否符合时代要求和人们行为习惯为准则.这些都突出体现了苏轼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他的合祭天地的主张,是其以人为本礼制观念的最好例证.  相似文献   

11.
《风雨祠堂》是甬剧编剧名家王信厚以迪伦马特《贵妇还乡》为蓝本成功改编的剧作,标志着甬剧在剧本创作上达到的新高度。对比分析《风雨祠堂》与《贵妇还乡》在文化结构、艺术技巧与人物形象等方面表现的区别,探究甬剧在改编外来剧作上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2.
佛山祖庙正门石柱的楹联.撰写者景事结合,掩景彰情.语言精练。书写祖庙的神圣和庙貌巍峨,展示神权的凛然不可侵以及皇权至高无上。它之所以放在正门之上,是因为要让人们一踏上台阶,就要感受到神威赫赫,顶礼膜拜。它抒祖庙“神灵所助”之情.敬告兆民不应有藏奸之心;宣传祖庙“庙议”中心威仪。突出祖庙是地方政治符号的作用;书写祖庙神圣,以推动北帝崇拜热的兴盛。  相似文献   

13.
寺庙绘画(包括以画稿为蓝本的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佛山祖庙集道教艺术和佛教艺术为一祠.既祀北帝又供释佛。其绘画有道教人物故事、佛教人物.生动记录了明清时期老佛山的世俗风情。道释共存,仙俗井举。是佛山祖庙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使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作者实地调查资料,运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多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得出三山祖庙所尊祀的三尊神是岭东汉族移民的祖先神的新观点。文章最后阐明研究这一历史文化事象对了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由来及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破除封建迷信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在《武则天的感业寺出家问题与德业寺》一文中认为,唐太宗驾崩后,作为太宗才人的武则天并未出家感业寺,而是栖身于长安城休祥坊母亲家中,"感业寺是在强烈意识着德业寺的心理状况下虚构的寺名"。揆诸史实,武则天出家为尼于感业寺,确凿无疑。感业寺不是"一个架空的影子寺院",并非人为虚构,它位于唐长安禁苑内,遗址在今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街道办事处感业寺小学内。感业寺与德业寺没有必然联系,都是唐长安禁苑内的宫人尼寺而已。  相似文献   

16.
论佛山祖庙北帝诞祭祀仪式及其价值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佛山祖庙供奉道教水神北帝,千百年来,北帝信仰影响着佛山历史的发展,渗透在佛山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阶层。北帝诞祭祀仪式是佛山北帝崇拜的具体表现形式,探讨其渊源及功能,对研究佛山历史、经济、宗教、文化及城市化进程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泰山玉女祠改名昭真观的缘由考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宋时期,泰山玉女这一民间神灵既未载入国家祀典,也不符合道教经典,且名气不大,来历不明,实属淫祀。到蒙古中统五年(公元1264年),道士张志纯重修泰山玉女祠之后,玉女祠被改名为昭真观。这一改名之举,是结合当时蒙古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以道教理论重新解释泰山玉女,从而使泰山玉女既得到官方认可,也受到道教重视。这就为后来的碧霞元君大盛于明清,做了必要的准备。经分析推断。将玉女祠改名为昭真观的人很有可能是张志纯。  相似文献   

18.
《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是山西省大同市大普恩寺(先称做善化寺)保留最完整的碑刻之一,也是善化寺所存碑碣中刻立最早的一方。对碑文中的1088字的用字现象做了认真的辨析后发现,在这1088字中,按保守统计,有264个异体字,4个通假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又有主观方面的。为了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便于阅读古籍,我们有必要对上古汉语的用字现象做更细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9.
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为辽代建筑,殿内现存壁画是清代康熙年间的遗作。文章通过实地考察,从壁画与殿内塑像的联系、与山西辽金壁画的比较、画中建筑的时代特征、画面与底层绘画形象的重叠以及画中所表现的华严密教思想等,论证了现存的清代壁画图像,可能是对金初原创壁画的描摹,或说是一种并不高明的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