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0 毫秒
1.
语法的传统研究与当代认知主义观点的有机结合使语言与人的感知、记忆、注意、情感、推理等一样成为一种认知能力.词汇的意义之范畴化和句法的形式之隐喻化为人的认知发展奠定基础,而认知中的语法化、语法的认知运作及其反射机能促进了认知过程中语法心态和心理空间转换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语言变异和语法化问题的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语言变异与语法化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前者包含后者;2.应注重语言变异与语法化的结合研究;3.变异的、生分的跨层结构通过“联姻”在词汇化和语法化过程中,借助重新分析等机制而新生了合理的、亲密的固定结构;4.对缩略语应作重新分析;5.立足于语言变异与语法化,运用语用因素、认知因素、社会因素、重新分析等动因与机制,则不难理解“打扫卫生”等经典“语病”。  相似文献   

3.
当今学界普遍认为名词化是典型的语法隐喻现象,而作为一种隐喻现象必然与人类的认知思维机制紧密相关,名词化从本质上讲属于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本文在名词化语法隐喻观点的基础上,运用认知学理论加以分析,从语法范畴的连续性、名词的认知特征、认知视角以及转喻机制四个方面揭示名词化生成的认知基础和动因,并提出了名词化是一种隐转喻现象的观点,从认知的角度对名词化语法隐喻的理论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COCA语料库的例句,对英语情态范畴的从属语法化变化过程进行阐释和总结,探究英语情态动词的实际使用情况。研究发现,英语情态范畴的从属语法化路径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共有五条语法化路径,分别为:责任型情态范畴-动态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责任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动态型情态范畴-责任型情态范畴-认知型情态范畴;动态情态范畴-认知情态范畴;情态助动词-曲折时态标记。五条路径都以事件型情态范畴为起点向认知型情态范畴发展,其特征有主观化、语义抽象化、隐喻化等。英语情态语法化的认知机制是由表达言者个人能力或意愿的动态型情态和表达客观世界的责任型情态间双向隐喻映射,最终向认知情态单向隐喻映射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重新分析是语法化的最重要的机制,重新分析主要作用于输入项底层结构的成分组构、层次结构、语法关系、语法类属和黏附性五个层面。传统缩略语研究局限于词汇系统内部,本文通过把重新分析引入语法化和缩略语词汇化的对比。考察发现,二者在重新分析的每一具体层面上表现出显著差异,这表明语法化和词汇化并不构成简单的对立。  相似文献   

6.
关于汉语“子”的语法化研究,研究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观察考量,但是在语料挖掘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以传世口语文献为语料基础,主要从历时研究角度结合共时研究平面对“子”的语义发展演变及其虚化路径予以描写和解释,指出“子”大体上经过了名词、代词、形容词、名词后缀的较为连续渐进的语法演化历程,同时分析研究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背后产生的动因和机制。其中,话语交际及人类认知因素是其重要动因,重新分析和类推是其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7.
语法义素存在于可语法化动词的微观语义结构中,它作为一种范畴化义素,决定着一个动源虚词的生成。在动词语法化过程中,理性义素溶解,语法义素凸显增强,最终成长为完整的语法意义。语法义素通过结构激活或主体识别加以凸显,前者主要凭借一个句法渐变机制,后者则在主体认知域的转变中实现语义的跃进。语法义素的确立,构成可语法化动词深层的语义理据,使我们对“语义相宜性”问题的认识更加具体化。  相似文献   

8.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介词的语法化呈现出单向性趋势,并呈现出成员更新、语义强化等特征.其单向性趋势表现为介词原项消失而语法化项发展、原项与语法化项并存、原项发展而语法化项消失、原项与语法项均消失等四种途径,前两种途径实现了介词系统的创新和新的语义范畴的出现,后两种途径则完成了介词系统的更新.介词语法化之后,其语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强化过程呈现出多样性特征.而句法结构的约束性、语义发展的规律性、表义手段的多样性以及当时语言的过渡性特点,都决定了该时期介词语法化特征的生成.  相似文献   

9.
语法化是指语言形式的意义从实义向虚义转变,其功能从实词向语法功能词、附着成分、词缀乃至屈折形式的演变过程。语法化是语言演变的重要方面,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语法化的动因和语用推理密切相关。说明语言演变不是源自语言自身,而是源自语言的使用,其演变机制跟人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浅谈语法化的研究视角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法化研究是当代语言学(包括认知语言学)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它把历时研究与共时研究重新结合起来。本文对语法化研究的新的视角和语法化机制进行简单的描述评价。  相似文献   

11.
从20世纪80年代语法化研究复兴至今,国内外的语法化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存在很多的分歧和争论。"什么是语法化?"这是语法化研究的本体问题,也是必须回答的首要问题。很多学者基于各自的研究思路和研究立场,对语法化的内涵作出了不同界定,但大多难以涵盖语法化的各种现象和领域。在语法化研究与类型学、构式语法等语言学前沿领域相结合,不断向更加广泛和深入的方向发展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语法化的内涵加以梳理并对语法化的核心问题做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采用认知语言学中的语法化理论,研究英语指示词that的语法化现象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单向性特征,从历时发展的角度研究语言形式和认知的关系。研究表明指示词that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的,它和实词一样应属于人类认知的基本词汇,可以被进一步语法化为意义上更虚的词。  相似文献   

13.
让步连词“即使”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即使”是一个让步连词,表假设是它的语境意义。“即使”明代初步语法化为连词,在现代汉语中基本完成语法化的过程。它由假设让步连词“即”+使役动词“使”演变而来,大致经历了三个语法化的步骤。“即使”语法化的动因主要有句法结构、语义的变化及语用表达的影响。“即使”的语法化不是一蹴而就的,经历了语法化不断提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实词虚化指的是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的、具有语法功能的虚词的一种过程或现象。这是一个渐进的、语言功能发生变化的过程。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语义、语用、形态及语音等四个方面。其中,语义的虚化是指语义的抽象化及词的类变所带来的语义的泛化。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语义虚化现象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不同的语言有共同的虚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语法化过程的单向性是国际语言学界争论的热点之一。单向性的反例按照语言演进的方向可分为反向性例证与双向性例证,它们有的不能体现语言实际的发展趋势;有的更有可能是歧变过程的结果。另外,矫枉过正与语言接触是产生单向性反例的重要原因。因而,单向性反例的存在不能作为否定语法化过程单向性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语法化与母语习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儿童母语的虚词习得和儿童母语习得中语言结构的语法化过程特征两个方面研究语法化与母语习得在过程上的正相关,从而证明母语习得实际上是语言发展过程的重演。语法化研究语言结构的产生过程,而这一过程与个人母语习得的过程相当。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语法化中语义主观化的探析,认为主观化与语法化密切相关,是语法化的重要机制和语义特征。语义主观化表现在意义从外在的描写转移到内在的评估、扩展到语篇和元语言用法以及说话人的判断内容不断介入。指出意义主观化现象的出现是人类认知和语言使用交际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认知和语用推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根据国内外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和现状,对语法化问题不同的表述、分歧和一些热门话题进行了梳理,重点从语法化研究定位问题和语法化的动因机制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