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矛盾表达与逻辑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符号与意义之间并不存在一种单一、固定的关系,矛盾表达正是运用语言形式上对逻辑规律的违反与接受者在心理结构和深层语义上的复归,使处于矛盾关系的同一词语或词义对立的不同词语产生语义上的分解、融合或转化,从而取得言语变异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2.
"X哥"是一个词语模,其语义可概括为媒体上有一定影响事件中的人或动物。该词语模在语法上是一个偏正结构,模槽"X"以名词和动词为主;语义上"X哥"以褒义为主,也有一些贬义的情况;语音上该结构主要是三音节词语。"X哥"词语模形成的原因有社会文化因素、心理因素和语言自身内部因素和认知上的突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活的语言,它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在人们实际生活中变化着.英语词语亦如此.本文试图通过透视"英语词汇语义上的动态发展",引起我们对词义变化的足够重视,从而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词汇.  相似文献   

4.
敦煌契约文献中有些词语在语义上具有一定的独特之处,这些词语的语义有些在其他文献中可以适用,有些词语离开敦 煌文献的语境则不能成立。通过对这类契约文献词语进行尝试性释读,试图探求这些词语的正确语义。  相似文献   

5.
玉因其象征着权利、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贵的品德,自古以来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在古汉语词汇中,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的美称词语,几乎用“玉”字囊括了所有被视为高贵、美好的东西,极大的丰富了汉语的词汇,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本文从以玉喻美的的角度出发来探讨玉词语的审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在特定的语境中,利用词语的一词多义和同音异义,把前后两种意义联系起来,使语言生动、风趣、富有表现力。本文分析了英汉换义修辞格的表达方式,在语义上的变化,及其语言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语言的流行,关于其性质和语义特征的争论愈发激烈。通过运用相关社会语言学理论分析大量典型的网络语言实例,认为网络语言的性质是青年语言的变体,网络词语与黑话有着本质区别。网络语言在语义上经常表现出非理性的倾向,其两大根本原因一是网络语言对表达功能的强化;二是网络语言对酬应功能的强化。  相似文献   

8.
ABB式网络词语源起汶川大地震中的范美忠事件,在构词方式上分主谓和动宾两大类,在语义上大多具有贬义色彩,有语义泛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新型"被"字结构的形成机制是对词语模进行一定形式的框填.它和常规结构的区别在于框填成分的词类扩大,整个词语模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增加.由于形式和语义上的变化导致整个结构产生了"陌生化"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现代汉语中两个程度义词语“死”与“要死”,分析了它们在句法语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共性与差异,并指出“死”与“要死”分别代表了两类程度词语,它们句法语义上的共性与差异基本上也是这两类程度词语的共性与差异,文章还论证了语法化与主观化是“要死”类程度词语的双重固化机制。  相似文献   

11.
玉因其象征着权力、地位、财富;代表着美好、吉祥和高尚的品德,受到了中国人的崇拜,它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层面的文化蕴含使其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玉文化。玉文化与汉语词汇也有密切的关系,形成了大量与玉有关的美称词语、象征词语和敬称词语,从而丰富了汉语的词汇系统,提高了汉语的表达效果,并且从中可以窥视出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可1”是晋源方言中极富特色的程度副词,它表达的较低级程度是动态变化的结果即由原来的较高级别减轻到现在的较低级别.这种程度的动态变化正是说话人所期望的趋势.“可1”在语义上的这一特点使得“可1”在句法上也受相应的限制,不论修饰动词性词语还是形容词性词语都要求被修饰的原程度在语义上是人们所不喜欢的.普通话中没有这样内涵丰富的程度副词,同样是表达程度降低,“可1”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13.
移就是将通常用于形容、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转移到乙事物上去,在语义上表现为通常不相匹配的词语互相组配,往往伴随着移用词语跨生命度的转移。跨生命度转移的动因来自人类移情机制,从而凸显出移就结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浮现意义,实现表达意图。  相似文献   

14.
名词性词语后边加“了”构成“NP了”格式,在句中可以作谓语,也可以单独成句;前面可以加副词状语;在语义上具有“推移性”的特征,在语用上有一定的价值,且有简洁明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里一些形式呈对称的“上下结构”在语义上并不一定呈现出对立关系来 ,造成形式对称与语义对立不一致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是人们认知事物的视点不同 ,二是上下引申的路径不同 ,三是词语隐喻映射的能力有差别  相似文献   

16.
汉英前置定语内部的语序,在形式上受词性和长短的影响。在语义上,都呈现"限定词语-颜色和形状等词语-性质和分类词语"的顺序,但汉语数量词的位置更灵活,地点和时间词的位置更靠前。在语用上,汉语前置定语内部的语序及定语的后置,与语篇衔接有关。英语后置定语出于语篇衔接的需要,也可以被其他成分隔开。  相似文献   

17.
汉英颜色词“黄”(yellow)之国俗语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语中"黄"和英语中"yellow"这对颜色词及其构成的词语都具有丰富的国俗语义.在语义上有同有异;在修辞上有褒有贬.研究颜色词语中所承载的国俗语义在跨文化交际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拟对其国俗语义异同并存现象作一探讨、对比,以期对跨文化交际、翻译与教学等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且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在结构和语义上有其特殊性。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的语义关系特点,追溯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形成根源,以达到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比较句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比较句是指谓语中含有比较词语或比较格式的句子。在结构上由比较主体、比较客体、比较词、比较点、比较值等成分构成。现代汉语比较句从语义上可分为:等比句、差比句、限比句,它们都有鲜明的句法特征和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20.
摘要:在区分"了1"和"了2"时,必须以"了"所附着的词语的意义及它在句中的作用来审辨,才能把握住"了1"、"了2"的功能及其分布上的特点。文章以《红楼梦》前十回中的"了"的用法为例,对"了1"与"了2"作语义上的辨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