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勘探和研究证明,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特别是元坝地区中浅层已经成为该区天然气勘探的重要接替领域。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成藏条件优越、气源充足,而储层发育是控制气藏分布的关键因素。通过对须家河组储层岩性特征、岩石结构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类型和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指出沉积相是控制优质储层发育的关键因素,成岩作用和构造裂隙作用对储层发育有重要影响,元坝西北部须二段发育大型相控型孔隙砂岩储层,物性较好,是川东北中浅层将来增储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2.
下泥盆Siegenian 组砂岩储层是阿尔及利亚D 区块的主要勘探目的层。研究其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对勘探潜力的评价及后期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经过研究,块内砂岩类型主要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各种类型的次生孔隙和少量的裂缝,原生粒间孔不发育,多为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及微裂隙。孔隙结构主要为中小孔微细喉,储层物性较差,为中低孔、特低渗储层类储层;储层性质主要受到沉积条件和成岩作用的控制,成岩作用中以压实作用和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其次是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3.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是重要的含气层位,但由于其砂体具有非均质性强、且低孔低渗的特点,直接影响了油气勘探开发的效果。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成岩相的概念,目的是寻找一套有效的方法预测储层有利发育区。综合成岩相,即是多种成岩环境下叠加与改造的多种成岩作用中占主体地位的成岩作用的综合体。相比于单因素成岩相,综合成岩相更能反映储层的成岩特征,它既有主要成岩作用的分析,也有主要成岩作用强弱顺序的分析。在大量薄片分析、岩芯观察及单因素成岩相研究的基础上,用半定量的方法将须二段综合成岩相划分为7类,并对四川盆地须二段的综合成岩相进行了研究,发现须二段储层发育相对集中,其中在川中地区发育较好,在盆地的边缘和东部地区发育较差。因此,川中及川西的部分地区是须二段勘探开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4.
四川的油气勘探开发已经有相当长的历史,在四川盆地的不同构造,不同层位找到了许多油气田。目前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当以构造为对象的勘探工作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下一步工作应当怎么办?构造只占整个四川盆地很小的比例,在构造之外的广阔地区,是不是就没有获得工业油气的希望?针对四川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的现状,本文着重指出,除了要用传统的概念(构造勘探)继续扩大油气资源外同时还应该用新概念在老油气区寻找新的油气田,即把视线扩大到构造圈之外的广阔地区。本文认为七十年代末期提出的成岩圈闭的理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本文回顾了“成岩圈闭”研究的现状,讨论了成岩圈闭形成的机理,成岩圈闭的分类、以及各类成岩圈闭的特征。在分析四川石油勘探部分资料的基础上,探讨了四川盆地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成岩圈闭的有利条件和寻找这种圈闭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构造变形样式复杂,并且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陆相碎屑岩层系油气成藏条件复杂。通过对四川盆地基本构造样式分析、碎屑岩层系油气圈闭类型及典型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分析后认为,四川盆地整体上可以划分为3 个构造变形区,由西至东可以划分为川西—川西北前陆盆地区、川中隆起区、川东—川东南隔挡式褶皱变形区,不同构造变形区具有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分别为“近源下生上储裂缝型成藏模式”、“远源不整合输导型岩性成藏模式”、“近源断裂疏导型背斜成藏模式”,并认为基底古隆起、分带差异构造变形、分层差异构造变形是该种成藏模式的主要成因,对后期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气藏的成藏特点,指出须家河组是在上扬子地台西缘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含煤碎屑岩地层,由于其独特的生储盖组合,是四川盆地最具勘探潜力的层系之一。须家河组气藏纵向上发育了3套“三明治”式的成藏组合,岩性气藏、构造-岩性复合气藏为主要的存在形式,具有成藏组合多,含水饱和度高,气水关系复杂,气藏类型多样,受烃源、储层、古今构造及前陆盆地结构等多元叠合控制的特点。认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成藏条件及其匹配总体较好,存在5个天然气有利富集区带,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7.
川东北元坝地区下侏罗统自流井组珍珠冲段储层具有一定的天然气资源潜力,但天然气分布规律不清,制约 了勘探方向的选择,亟待开展与天然气分布密切相关的优势通道的研究。利用钻井、地震等资料,通过对元坝地区珍 珠冲段储层中影响天然气运移方向的地质因素的分析,明确了较高孔渗输导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构造背景及盖层底 面构造形态等5 种主控因素。同时对各种主控因素与天然气运移方向相互关系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元坝地区珍珠冲 段储层中天然气优势运移通道的2 种模式:(1)沿砂体断层复合通道运移;(2)沿砂体不整合面复合通道运移;其 中第一种模式更有利于天然气富集高产。进而分层次指明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从影响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原因入手,依据岩芯和试油资料,充分考虑岩石粒度、分选性、孔喉半径大小、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碎屑物含量以及岩石的亲水特性等对产能的影响,将简单的砂泥岩储层模型细化为粉砂—细砂—中砂—泥岩模型,在储层精细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产油概率的概念,利用叠加的方法编制相应的软件对单井单层的油产能指示累计和水产能指示累计进行计算,最终计算出油水产能比及产油概率,建立油水两相流的产能预测模型、解释模版及解释标准。正确评价储层产能有助于落实油气勘探成果和科学地指导油气田合理开发,从而使测井技术真正成为地质家和油藏工程师的眼睛。  相似文献   

9.
针对川东南地区嘉陵江组储层横向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勘探难度较大的特点,以嘉陵江组一段为例,在地层对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储层物性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波阻抗反演工作,并结合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JP〗征确定波阻抗反演结果解释方案,进行储层解释,预测有利储层的平面展布特征。依据储层地质特征研究成果,优选相关地震属性,采用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地震属性与储层孔隙度的关系,预测储层孔隙度平面展布。最后综合地质、储层预测、孔隙度预测的结果提出有利勘探目标区。结果表明,该套方法比较适合对研究区的地质解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四川盆地川中地区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的岩相-岩性特征主要受不同方向和沉积期物源控制,表现出了时空的继承性和分异性;成岩作用特征表现为强烈的压实作用,胶结、交代作用相对较弱,溶蚀作用主要发育于下沙溪庙组。储集空间类型多样,珍珠冲组和凉上段储层以剩余原生孔隙为主,川中东北部下沙溪庙组一、二段以浊沸石溶孔及长石颗粒溶孔为主;储层物性及孔隙结构显示了典型的特低孔、特低渗储层特征,垂向上以下沙溪庙组一、二段砂岩物性相对较好,平面上表现为泥质含量越低、粒度越粗,物性越好;储层分布特征揭示了储层发育受沉积物源、沉积相和成岩作用共同控制  相似文献   

11.
利用岩芯、测井、试油、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玛北油田三叠系百口泉组的岩性、岩石学特征、物性及含油性等关系进行分析,总结岩性与电性、物性及含油气性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得出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等油层参数的解释模型。研究表明,岩石类型、粒度、分选、泥质含量,以及胶结物类型等是控制百口泉组储层物性的关键因素;各种岩性的含油产状普遍较高,砾岩、砂砾岩和含砾砂岩含油产状较好;储层具有物性变好,含油显示级别升高的特点;储层物性,含油饱和度,以及地层电阻率呈正相关。通过对百口泉组储层四性关系的研究,并根据试油资料与储层物性、电性参数交会,制定了油、水、干层的定量解释标准,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西丁家地区下白垩统为深水环境下发育的沉积地层。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精细地层解释,发现在不同层系中,如沙一段和营三段,存在多种地震反射异常体且数量可观。这些异常体多数为浊流及生物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在地震剖面上呈长条状、下切状和透镜状等外部反射特征。在对这些地震异常体特征识别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本区的地震异常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且大部分地震异常体还未进行钻探。通过对异常体的地震追踪和解释对其进行识别和分布研究,为西丁家地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鄂西渝东地区位于川东高陡滑脱褶皱带和湘鄂西断块—基底断褶带的中间构造过渡带,变形程度相对较弱,油气保存条件相对较好。基于钻井、地表露头资料,应用薄片观察、扫描电镜、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志留系宏观和微观储层特征进行详细地分析,并对鄂西渝东地区非常规气藏油气勘探前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龙马溪组主要包括黑色碳质笔石页岩相、深灰色(灰色)泥岩相和含粉砂泥岩相,发育粘土矿物粒间溶孔、长石粒内溶孔、石英粒内溶孔和微裂缝等微储集空间。建深1井和石柱冷水溪一带以东地区,志留系烃源岩品质高、生烃潜力大,并发育斜坡扇砂岩和潮坪相粉砂岩,砂泥(页)岩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发育。建深1 井为致密砂岩气藏,从该气藏特征和现有钻井显示资料分析,石柱复向斜、利川复向斜和花果坪复向斜完全具备发育致密砂岩气藏和页岩气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P-SV转换波静校正是转换波处理中的一个难题,常规的纵波静校正方法不能用于转换波处理。利用初至波进行纵波静校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转换波初至识别和拾取困难,针对转换波的折射静校正方法一直没有得到较好的应用。对转换波初至的组成和特点进行了讨论,通过推导共检波点道集中初至的时距曲线得到了共检波点道集中P-P-P波初至和P-P-SV波初至在一定偏移据范围内平行的结论。根据这一结论,提出了共检波点域初至波叠加法确定转换波初至的算法,并对苏里格地区的转换波资料进行了转换波初至识别,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选取黔西南地区上扬子碳酸盐岩台地—右江盆地的三叠系剖面进行层序划分对比,并重点对台地边缘剖面进行研究,将三叠系划分为8个三级沉积层序。在此基础上,通过与Haq等列出的三叠纪生物地层时代进行对比,建立了黔西南地区三叠系层序充填格架。根据三级沉积层序自下而上的发育组合将三叠系划分出3个二级层序:SS1、SS2、SS3。本区层序充填特征亦反映了印支运动的3个幕次。印支Ⅰ幕,右江盆地为欠补偿型被动大陆边缘阶段,以构造沉降作用为主;印支Ⅱ幕,右江盆地进入过补偿型前陆发展阶段,由于南部板块碰撞的加强,沉积中心向西北迁移;印支Ⅲ幕,随着扬子陆块的全面隆升,西部盆地和东部台地区抬升消亡。  相似文献   

16.
四川盆地是我国古老的油气产区,从1958年到1966年,石油部在四川盆地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油气勘探会战,虽取得了一定的收效,但离原来预想的目标相差甚远。这一过程中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值得深入总结。通过梳理两次石油会战的过程,指出尚存在如石油流失、油气比例相差悬殊等问题没有解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四川盆地从成烃、成藏理论到构造、岩性等地质特性做重新认识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