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6 毫秒
1.
语言象似性(iconicity)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前沿研究内容,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说相反,象似性理论认为语言的结构和形式直接映照所表达的概念和经验结构,揭示了语言形式与内容之间的象似关系。象似性理论为诗歌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从诗歌语篇中存在的语音象似性、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数量象似性和视觉象似性等象似性原则入手,探讨象似性理论在诗歌形式连贯、意义衔接等方面所具有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象似性不仅普遍存在于日常语言的各个层面,对于诗歌语言来说,象似性也是制约其篇章结构的原则之一。在此从映象象似、拟象象似、隐喻象似角度分析和阐释诗歌篇,探讨诗人是如何对现实世界和认知体验进行模仿。  相似文献   

3.
诗歌作为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形式,其语言文字只是表层现象。从认知视角来看,具有共同认知机制的象似性和隐喻性不可避免地存在诗歌之中,并影响着诗歌中文字、意象、概念等的构建。基于Peirce的象似性理论及Lakoff等人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认知视角下象似性和隐喻性在建构李商隐《夜雨寄北》一诗中的运作机制和功能。  相似文献   

4.
象似性的发展为诗歌的可译性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象似性认为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二者是可以论证的,是有理可据的。象似性普遍存在于文学语言中,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以李清照诗词翻译为例,运用象似性的一些典型原则探讨象似性在诗歌翻译中的作用,认为象似性凸显形式在诗词翻译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达到"形美"和"意美"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5.
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热点,对传统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极大的挑战。对于诗歌创作来说,象似性的运用可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语篇美感,这在中英文诗歌中都能得到印证。而对于诗歌鉴赏来说,象似性可以让读者从不同角度体会诗歌的形式美和语意美。  相似文献   

6.
隐喻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借助第三物隐喻达到符号与对象的象似。概念整合理论能解释各个层次意义构建的认知活动。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了宋凯西的《迷失的姐姐》中隐喻象似性的认知运作过程,为意象诗歌的认知构建提供了理据。读者对诗歌中中国传统妇女形象和移民海外的迷失形象的认知跃然纸上。因此,用合成空间理论解释隐喻象似的认知运作机制,能够拓展诗歌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7.
象似性指的是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象似性的研究不仅存在于词汇、句法层面,还存在于篇章层面。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利用语言对客观世界的映射,从语音象似、图形象似、数量象似、顺序象似、距离象似和心理象似六方面重新审视并详细解析《红色手推车》一诗,力证象似性研究在诗歌写作和赏析层面有着非凡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隐喻和象似性的研究的不断深入,诸多学者已经意识到隐喻和象似两者间并非是独立的,相反地,它们在很多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隐喻象似性便是将隐喻归于象似的范畴,并且它借助第三物隐喻达到符号与对象的象似。本文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分析了William Shelly Burford的A Christmas Tree中的隐喻象似性的认知运作过程,揭示了隐喻象似性为该诗增添了诗学艺术魅力,同时合成空间理论的导入,也为诗歌的研究拓宽了视野。  相似文献   

9.
从象似性角度评林语堂英译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从汉语诗歌的篇章象似性原则出发,结合林语堂的翻译理论,从象似性翻译的角度研究其翻译的中国古典诗词,说明林语堂的译诗基本做到了“形神皆似”。  相似文献   

10.
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关注。文章拟用认知语言学中象似性的理论,主要从数量象似性、顺序相似性、距离象似性和标记象似性的基本原则出发,分析了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辞中的象似性修辞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前国内外学者多从传统文体学角度对广告英语中的各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但从象似性角度,尤其是映象象似性层面对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现象进行的系统分析却少之又少。映象象似性在广告英语中的修辞效果主要涉及听觉象似性与视觉象似性两个层面:前者包括直接语音象似性和间接语音象似性的修辞效果,后者则包括通过改变语言表达的数量、尺寸、书写、排版、页面布局及混合使用不同的语言等方式所取代的修辞效果。文中的分析证明映象象似性可以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修辞方式被应用到广告英语中取得相应的文体效果。  相似文献   

12.
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在篇章中的象似性现象有重要的表意功能。因此,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同时也要受篇章象似性的制约。文章主要从距离象似性,语音象似性,形状象似性和对称象似性来讨论篇章象似性对翻译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汉语造词法研究大多集中于语音、语位(句法)及修辞造词等方面,少有人专门探讨时间、空间象似造词问题。时空象似造词是基于人类思维的“象似性”而生发出的一种重要且有趣味的词汇现象。探讨时空象似造词的目的,不仅是旨在分析汉语语词产生的动因与机制,而且是为了深入了解语词的内部形式,发掘命名的“意义支点”,并在构词语素与词义之间寻觅其隐藏在深层结构中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尝试着用关系象似性解读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的框架结构,用隐喻象似性解读小说主题内涵和人物性格,用数量象似性解读小说的语言风格。并通过这种象似性解读,一方面帮助读者理解文学语言符号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帮助读者更深刻地了解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深层意图,同时也有助于读者深刻理解小说主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  相似文献   

15.
中西宇宙观的差异,蕴藏在各自的语言模式之中,使其语言各具特色。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从词语、句子及语用层面,探讨宇宙观与语言符号之间的次序象似规律,重点论述了中西宇宙观差异象似于汉语语序的时间顺序和英语语序的空间顺序,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语言形式不是无序的,而是由人类认知体验决定的,有着内在的规律,是思维与认知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分析英汉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的差异,指出汉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省略、隐匿或淡化,而在英语诗歌中则相对彰显;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诗歌美学差异、中西文化中个体地位的差异三方面入手,探讨造成两者之间迥然不同的显隐模式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语言的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从英汉句子结构的语义层面出发,着重探讨英语和汉语句法结构顺序象似性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时间、空间、概念以及语用等不同的维度来归纳分析英汉句法的顺序象似性,揭示英汉句法象似性的普遍存在与有理据。  相似文献   

18.
英汉语语法的差异影响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主语的隐形与显形对英汉诗歌表达视角的影响 ;无屈折变化和有屈折变化对英汉诗歌中时空概念的影响 ;意合和形合的不同对意象并置的自由及想象空间的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研究打破了"语言任意性"原则一统天下的局面,它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并结合柏林和凯家提出的"语义特征普遍性"理论,探讨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象似规律,从而论证了人类认知的共性是英汉基本颜色词在次序、语义场、范畴等方面有着惊人的象似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英汉两种语言的语法、语义衔接大同而小异。但由于英汉小句复合体的构句方式的巨大不同,两者在逻辑衔接上表现出本质性差异。英语主要是显性的逻辑衔接,而汉语除此以外,更多的是通过语序象似性与话题有关性来帮助实现小句复合体内部的衔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