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的《慈悲》描绘了美洲蓄奴制初期不同族裔人群的精神创伤。从小说遭受精神创伤的人物、自由联想的小说结构和文本空白间隙诸方面可以看出小说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征。  相似文献   

2.
针对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和《慈悲》之间极大的相似性,以互文性理论为指导,对两部小说的背景、情节、人物、主题和叙事策略的互文关系进行梳理,挖掘这两部小说的内涵,揭示莫里森对历史和现实的思索,了解莫里森的后现代主义写作技巧,为理解莫里森的作品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一直就爱和爱的缺失写作着。2008年其发表中篇小说《慈悲》也与此主题有着密切联系。这部看似慈悲实却悲惨的故事传达出一种思想:只有通过坚守自己的信仰与文化,追求自我,才能摆脱束缚,获得别人对自己的爱,激发自己对生活的爱。  相似文献   

4.
《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中的《慈悲道场忏法》应为《慈悲道场忏法》第二、七、八、九卷。《慈悲道场忏法》在黑水城地区流行不同的版本。汉文《慈悲道场忏法》只是其中流行的一个本子,至于版本的年代,无从推知。但是从文书版式、字体和内容来看,似乎为元代的版本。《黑水城文书中》的汉文《慈悲道场忏法》至元四年(1267年)以后传入该地的。  相似文献   

5.
生态女性文学批评持一种多元的文化视角,目标直指传统的二元对立价值体系及父权制世界观,因而此理论批评有助于阐释文本的多重义题,尤其体现在解读反抗"优势"群体对"劣势"群体的压迫,特别是性别压迫及生态危机问题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追溯美国历史源头,刻画出17世纪末美丽、野性和无序的北美新大陆。运用生态女性文学批评理论分析这一时代的不同族裔人群的困惑,从精神生态与自然生态两方面阐释殖民地时期的美国从一开始就被玷污以及少数族裔女性追寻自我身份认同的坎坷历程,体现了这部小说史诗般的宏大及丰富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发表于2008年11月的《慈悲》是她的最新力作。作者试图超越对奴隶制的表象批评,尝试着追溯到更深的往事,探寻奴隶制和种族主义联袂之前的年代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产生了什么。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慈悲》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可以看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支离断层的时...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慈悲》展示了在蓄奴制的摧残和压迫下,各色人种奴隶封闭自我、自卑压抑的精神世界。小说着重描述了叙述者佛罗伦丝的精神世界,通过对佛罗伦丝自卑情结原因精神世界探索蓄奴制下奴隶们自卑心理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托妮·莫里森的近作《一点慈悲》回顾了美利坚民族起源,再现了美利坚民族萌芽阶段发生在蛮荒的北美大陆的宗教、文化冲突与种族、阶级隔阂。小说通过讲述来自不同种族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物经历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对基于二元分离原则的例外论神话在美国文化中的潜在逻辑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了这一原则的荒谬与危害。《一点慈悲》对美国例外论神话的质疑和解构对于来自不同种族与文化群体的人们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慈悲道场忏法》中的不少语段、词语用法等多见于梁武帝《东都发愿文》等文章,而且,书中又大量汲取了《净住子》的用语、内容与套子式行文。由此可推断:《慈悲道场忏法》应为梁武帝及其统治下的皇室成员及陈真观等人所撰或所改编。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三重"他者"身份,使得她的叙事在正式场合"难以言说"。在《宠儿》文本中,作家在八个"文化代码"中巧妙地植入"双重声音叙事结构",于是,黑人、白人读者通过对代码的破译,都从其中解读出自己期待的"文化信息"。在白人、黑人读者的阅读和评论中,《宠儿》里的沉默得到不断的"言说"。就这样,莫里森巧妙地在《宠儿》文本中开拓了种族"言说"的通道。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小说以深刻挖掘人性著称,作家以冷静的观察力、敏锐的洞察力,把人生与人性看得明白透彻,故给人以绝情之感.但正是因为这种对人事的通天达地的了解,使她生出了对凡俗人事、庸俗人生的深深理解,"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她的同情与慷慨是超越了个人情感的对整个世俗的看法,她的温情是在深谙无情的基础上的理解,她的慈悲是在看透冷酷的基础上的宽容.试图从张爱玲的家世背景、个人经历、思想观念入手,解读其作品中深藏在她冷静客观描写、老辣犀利笔法下的对无奈人生的无限慈悲与对软弱人性的深深体谅.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体现了西方小说叙事艺术的典型特点。在小说《宠儿》中,莫里森采用零聚焦叙述视角交代背景,采用固定式内聚焦、转换式内聚焦、多重式内聚焦展示细节、揭示人物心理,采用外聚焦叙述视角邀请读者参与小说创作。多重叙述视角的运用,对彰显小说的主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庄子》与中国小说起源的关系密切,"小说"和"小言"等小说概念出自《庄子》,概括中国古典小说审美精神的"志怪"一词出自《庄子》,《庄子》寓言中含有《山海经》"奇说"式的小说内容,这些使《庄子》成为中国古典小说的重要源头。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小说》、《志怪》为名的第一批小说专著,是《庄子》对中国小说起源深远影响的必然结果。从出土的先秦小说可看到《庄子》小说内容的历史背景,也显现出《庄子》的独特之处,它是中国小说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4.
《宠儿》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最著名的一本小说 ,它描写的是美国黑人在奴隶制被废除前后的悲惨遭遇。然而 ,它决不是一本只描写罪恶和悲惨遭遇的小说 ,它的主题是救赎与希望。托尼·莫里森赋予《宠儿》中的植物以三重意象 ,以引导经过罪恶奴隶制劫后余生的美国黑人从毁灭走向再生  相似文献   

15.
莫里森创作的意图在于重构那段缺失的黑人历史,本文通过分析其小说《宠儿》中的“身体”叙事、多重视角的叙事,解析莫里森所重构的黑人历史,小说中建构的真实,所倡导的种族和谐,对于今天的读者有着真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慈悲"是佛教的根本精神,其义为"与乐拔苦",它决定了佛教的伦理化特征,也奠定了其在汉传佛教伦理中的"母德"地位,即诸德之母,因为佛教中的戒律(制度化的道德规范)以及佛教诸应用伦理中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皆依"慈悲"精神而确立,皆体现"慈悲"精神、皆统摄于"慈悲"精神。佛教慈善则是"慈悲"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是佛教服务社会、饶益众生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7.
慈悲与正义:《威尼斯商人》两极价值的平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威尼斯商人》的主题是所谓“复仇”与“慈悲”,在代表这两种力量的夏洛克与安东尼奥的较量中,该剧涉及到夏洛克复仇的情理性,受罚的公正性及高利贷的合理性,对该剧反犹与倾犹的两极解读可以洞知戏剧家的复杂心态与矛盾情结。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有四部代表作,分别是《所罗门之歌》《秀拉》《宠儿》以及《最蓝的眼睛》,在这四部小说中,莫里森描写的是当时美国黑人家庭的生活结构和生活状态,以女性主义的特殊框架为主,以家庭结构的演变为载体,表达了作者对于女性主义的深刻思考。莫里森在其小说中抨击了那个年代的传统父权主义,倡导建立单纯的女性家庭,充分给予女性在生活中的各种权力。莫里森理想中的家庭模式是男女双方和睦相处、互相平等并且一起背负家庭重担,这种创新的思想值得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在其迄今为止发表的11部小说中,黑人女性是贯穿其中的主角,是作家始终关注的对象.对莫里森作品的解读需要关照其独特的三重文化身份:美国人、黑人、女人.身为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作家,莫里森对西方经典了如指掌;身为黑人,莫里森对非洲文化传统秉承与热爱;身为女人,莫里森一直坚持女性立场.因此,在解读莫里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时须掌握与《圣经》、非洲文化相关的知识并具有女性意识,三者的结合是解读其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
简评托尼·莫里森处女作《最蓝的眼睛》的写作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阐述了托尼·莫里森在其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采用的灵活多变的写作手法。在简述了莫里森的背景和小说创作缘由之后 ,首先从小说的叙事结构入手说明多元化的视角对揭示种族压迫大背景下一个无助黑人女孩悲惨命运这一主题起到关键作用 ,引发读者从各个层面产生共鸣 ;其次 ,进一步剖析这部作品颇令人费解的篇章结构安排 ,阐明这些看似不相关联的片段却有着无形的主线将它们紧密相连 ;最后论述了小说中诸多寓意深刻的隐喻所体现的含义和所赋予故事的优美的叙述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