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否定之谜”是早期分析哲学中广泛讨论的问题.维特根斯坦对此做出过很多论述.前期维特根斯坦主要通过命题意义的图像论对否定疑难进行处理.中后期维特根斯坦转向了日常语言分析,从语法自治性和多样性两个角度进行阐发.维特根斯坦认为,正确处理词与句的关系是解决“否定之谜”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经历了前期的逻辑语言观和后期的语言哲学观.在前期,他提出了著名的命题、图像理论.在后期,他提出了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生活形式,意义即使用等.这些理论的提出对当代 的语言哲学和外语教学产生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推动20世纪西方哲学“语言的转向”的奠基理论.回顾维特根斯坦的人生经历,分析了他在每个阶段重要思想形成的成因.论述了他对语言与世界的关系、语言的意义等重大哲学问题的认识和解读.以语言游戏、生活形式为理论依据,从实践性、规律性、趣味性三个方面论证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思想对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开展法律英语实践教学的指导意义,以及所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3.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是其后期哲学思想的精华,他从日常语言人手对语言意义作出经典阐释,不仅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的语言哲学观,而且对修辞学的哲学化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维特根斯坦在“语言游戏”中对意义使用的语境、目的与规则以及生活形式概念的阐释无不蕴涵着修辞哲学思想,对当代修辞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贡献.从分析“语言游戏”三个特征出发,进而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上论述了“语言游戏”所蕴涵的修辞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点及其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期的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 ,主要是从语言与逻辑的关系来论述的 ,其中以“语言图像”理论为代表 ,后期的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分析 ,则转变成从语言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来加以论述 ,其中以“语言游戏”理论为代表。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点的这种转变 ,对语言哲学 ,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作为哲学的语言学转向的主要代表,维特根斯坦在其后期思想中认为语法研究是探索哲学本质的唯一途径,是哲学研究的核心。维特根斯坦从哲学的意义上使用"深层语法"这一概念,认为"深层语法"是对出现于语言实际运用中的语言形式进行内在的分析,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的描述。他指出只有通过以生活方式为基础的深层语法分析才能消除哲学困惑,匡正人们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6.
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了自己前期的意义图象论,提出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对其的使用这一观点。将意义与语言使用联系在一起必然牵扯到语境这一要素,而维氏将语言游戏看作是语言与活动的相互交织,以及将一种语言看作是一种生活形式的对语境的哲学思考为后来语言学家从理论建构角度研究动态语境开启了新的视角。通过对维特根斯坦思想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以及它们之间辩证关系的考察来审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语境观。  相似文献   

7.
翻译家葛浩文认为他的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这意味着国内译学界原本疏离的二者更有渐行渐远的趋势。文章通过对葛氏文论、访谈实录及其译本的分析, 梳理出“用达雅”的翻译思想:“用”于构建中国他者文化形象, “用”占据核心地位, 它决定了“达”于西方大众读者的内容和方式, 也决定了翻译之“雅”在于策略和方法选择的“因用制宜”。通过对葛浩文“用达雅”翻译思想的研究,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他认为翻译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不太大, 但在他的翻译思想中显示出了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存在着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后期维特根斯坦曾表明他的哲学旨在提供关于表达式用法的形态学。本文分别讨论了他对歌德、布劳德、斯宾格勒的形态学的批判,进而从元哲学、哲学方法、语用显示层面重构了维特根斯坦的形态学思想。鉴于这种形态学是纯粹哲学的,理应称之为哲学形态学。而且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形态学思想对当代哲学发展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维特根斯坦的"使用论"强调了训练和使用在学习和理解语言过程中的作用。本文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分析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语言游戏说理论,进而探讨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的实际意义。通过对"女性语言"的分析可以看出,语言没有本质意义,也没有统一性意义,人们只有在多种多样的实际用法中,才能把握语言的意义。维特根斯坦重视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是正确的,但是他走向否定一般、否定概括则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0.
奥古斯丁的《论三位一体》对伽达默尔的启发在于为解释学的普遍性奠定了语言的基础.但二者在外在话语上的不同态度妨碍了人们对这个启发的深层理解.通常认为,奥古斯丁用内在话语和思想的同一关系类比圣父与圣子关系仅在象征的意义上启发了伽达默尔,使他洞见到语言与思想的同一性;但是,思想与语言在上帝那里的同一是神秘的,所以并不能为经验中的外在话语与思想的同一关系提供实质性的思想根据.实际上,伽迭默尔即使对奥古斯丁有所批评,那也是建立在后者对他的正面启发之上.因此有必要理清从奥古斯丁的内在话语到伽达默尔的外在话语的转化过程,以渣明内在话语作为解释学普遍性之基础是如何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在于使用”论点的确在《哲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并不是说这种重要性在该书每一节都有所体现。在该书前137节中维特根斯坦对语词意义的评论主要集中在语词的“使用”和“实指解释”,第43节因为提及了上述论点,因此显得重要。在§43b中理解“实指”概念必须以正确区分“实指定义”“实指解释”和“实指描述”三个概念为基础,维特根斯坦所使用的“实指解释”是在假定了说话者和听话者都具备了完整语言能力的情况下,才认为某个名词意义可以通过“实指”动作将语词“意义”和它的“承受者”联系起来以得到解释。“整体式”阅读主要关注后期维特根斯坦“描述”视角和“评论式”风格。基于“整体式”视角,在§43a有关“意义在于使用”的观念中维特根斯坦并不是在提供某种意义理论,他只是在对语词意义作描述而不是下定义。语词“意义”和其“用法”不仅不同,而且不能互换,这个“使用”概念只是对所有有关语言游戏事例的概括,只有在语词具体使用语境中才能理解语词意义。维特根斯坦在第43节是在谈论语词语言学意义而非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维特根斯坦是西方哲学史上系统地从语言的角度来思考"世界"的第一人。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关注的核心是语言事实,早期论证都是围绕语言事实这个中心概念来进行的;后期的基本哲学精神是语言实践,分析语言事实为后期的语言哲学实践做了逻辑铺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把自己的理论研究与语言实践结合起来,开辟了一个极为广阔的思想领域。尽管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存在诸多差异,但对语言和人类生活形式的重视是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一以贯之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问题 ,是目前中国伦理学界和经济学界共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派和元伦理学派虽然从个人利益最大化追求的假定中推导不出“守道德是理性的” ,但他们却否定不了维特根斯坦所认为的那“不可言说”的伦理之存在。牟宗三说 :“穷知见德” ,说明了那不可言说的道德深而可见。道德是既内在于人的“行” (包括“言”)之中、又显现于人的“行”之外的人的此在品格 ,因而是人“行”中的实存 ,“言”中的含蕴。从语言哲学来看道德哲学 ,就会发现 ,人的语言 (如许诺 )有约束力 ,就在于在最深的层面上 ,人作为人有遵从 (康德哲学的 )实践理性和语言许诺的定言命令———因而语言哲学和道德哲学实际上是一根滕上的两只瓜。人遵从实践理性和语言许诺的定言命令 ,即为内在于市场“外在规则” (如法律、产权和契约等等 )之中的“内在规则”。这“内在规则” ,就构成了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和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4.
周作人的文艺批评一直以来都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它是那么“传统”却又如此“现代”,因而分析周作人1927年以前的文艺批评及批评思想,尝试探求它既“传统”又“现代”的缘由就显得尤其必要。周作人的文艺批评可在较为外在的形式、韵味层面和较为内在的思想内容两个层面上考查。他的文艺批评在文体形式、语言韵味及审美情调上更多地汲取了传统的养分,而在批评的内容和思想上由于对“人”的发掘和关注而更多地体现了其现代特征。此时周作人的基本批评心理和态度是指向社会与人的“启蒙”,而且从启蒙的角度看周作人的观点至今都发人深省。  相似文献   

15.
依托具体文本,文章从文化思想、存在意识等方面对张枣的古典诗学渊源进行探溯。由“天人合一”思想集中体现的儒家文化意识,让张枣相信诗人应该在诗歌中重建人与世界、自我的和谐关系。他的诗歌内含对现世生命的体谅,对生命领略麦芒似的浓缩,并注重把世界糅合进心境中取其精粹,在诗境中提升人境,以“内在超越”追求诗与生命的动态和谐,在诗歌中赢得“溢满尘世的美满”。  相似文献   

16.
朱光潜“思想就是使用语言”的命题及建立在其基础上的传达论,很可能吸收了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暗含着从语用学的角度对康德先验主义的自觉克服,显示出对意识哲学的主体间性改造之趋势.遗憾的是该文未曾引起足够的关注,错失了在其引导下,中国美学本该早就进行的“语言学转向”,从而后者一直未能从“意识哲学”范式进入“语言哲学”范式.如果从日常语言哲学和哲学解释学及阿佩尔等人先验语用学出发,阐释朱光潜美学的“语言学转向”如何可能,又将产生何种后果,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早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世界中,其有无表达为作图式语言(非镜式语言)的能力与无能。思想批判表现为语言批判。由于作图式语言面临的种种困难,后期维特根斯坦将语言意义约束在语言使用的游戏中,其有无表达为对语言的可能使用与不可能使用。维特根斯坦对语言意义看法的演化让他进入并超越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相似文献   

18.
“关系”是转型社会中企业获取资源、实现发展的重要纽带,基于“关系”而形成的企业关系导向战略对中小企业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基于比较文化的视角,从“关系”的产生条件、文化根基、特殊属性上深入探讨了中国“关系”的本质,并重新定义了“关系”,进一步探索了“关系”运用于企业战略层面的关系导向战略的形成,并深入分析关系导向对中小企业绩效提升、资源获取、信任构建、机会主义防范、开放式创新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逻辑哲学论》§5.6宣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这是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唯我论”的全部论述的开头语.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见,这是理解“唯我论在何种程度内是真理的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正确理解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的见解.然而,这一把“钥匙”本身又存在着理解问题.这是我们进入对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研究之前所需要认真解决的.在《逻辑哲学论》§5.62,针对“世界是我的世界,这点显示于语言的界限即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一论断,维特根斯坦在“语言的界限”一语后,插上了一个附句.它的德文原文中是:“dieGrenzen dor sprache(das sprache,dieallein ich vertehe),die Grenzen meiner welt.”正是这一个插句的出现,引发了我们的问题.曾有人指出:“在这一讨论述中,一个有问题的特征,就是代名词”我的“之突然出现,而其所指为何,本身非常不清.”对此,英译本名称基本上有两类译法:甲类:“THE LIMITS OF LANGUAGE(OF THE LANGUAGE THE ONLYI UNDERSTAND).”乙类:“THE LIMITS OF THE LANGUAGE(THE ONLY LANGUAGEWHICH I UNDERSTAND).”无独有偶,中文译本所有的两个版本也分别体现这两类不同的译法:甲类:“语言的界限(唯有我懂得的语言)”(张申府译《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一体性”的概念表达了其实践诠释学思想,作为实践诠释学的核心概念,探讨“Solidaritt”概念的词源学含义,分析其内在涵盖的三个层面及“一体性”概念的理论现实意义,可从根本上把握伽达默尔的实践哲学观,并以“一体性”概念为线索,厘清伽达默尔实践诠释学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