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山东省99所中小学抽样调查得知,全省中小学开展书法课的比例为85.4%,学校对书法的重视程度选择比较重视和十分重视的比例为73.2%。山东省虽然具备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的基础,但在实施阶段存在具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教材、师资以及教师再培训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五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刘孟伉书法研究成果:一是作品研究;二是比较研究;三是人书合一研究;四是分期与影响研究;五是支撑和补充史证基础研究.分析了论者在研究中的创新之处.刘孟伉书法研究的文论较少,一方面反映了针对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相对较少和运用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没有充分认识到刘孟伉书法研究的价值.本文认为,刘孟伉书法研究存在着许多亟待填补的空白,关于刘孟伉书法研究的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尚存在着较大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汉字的特点奠定了书法美感的艺术基础,汉字的表意性质造就了书法的形象美,汉字的形体构造生成了书法的均衡美与变化美,汉字的文化蕴涵产生了书法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5.
作为艺术赋的重要门类,汉魏六朝书法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揭示了书法艺术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的哲学基础,而且阐发了书法教化功能与审美价值,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了书法物质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邢海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对真草隶篆各种书体广泛涉猎,对钢笔书法、毛笔书法苦苦钻研,此后在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和国画系的学习,更加夯实了他的艺术基础。对书法基本功的潜心钻研,铺就了他迈向书法殿堂的艺术之路,艺海无涯,学无止境,深厚的造诣让他在书法上取得了令人艳羡的艺术成就。二十余年来,邢海先生一直将书法作为其精神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和爱好,对历代书法大师的作品,都进行了精细入微的临习。他坚持不懈地临习欧阳询的《九成宫》、颜真卿的《颜  相似文献   

7.
中华武术与书法有其共同的哲学基础 ,那就是人和自然的整体和谐。武术与书法在运气用力、结构章法等方面有其相通之处 ,它们都追求神韵美。武术与书法的相互借鉴 ,相互渗透必将使各自达到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杨沂孙的《在昔篇》是古文字书法学上的重要文献,是古文字书法学独立成科的重要标志。杨氏手书拓本对这篇流传极少的文章进行了录文,从而为书法学特别是古文字书法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为杨沂孙的古文字书法学理论探讨奠定了基础。他初步总结了古文字书法创作和研究的历史,明确提出古文字书法的创作要与古文字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学的研究要与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相结合;古文字书法的研究和创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断发现的古文字材料来丰富古文字书法的创作。  相似文献   

9.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的艺术规律和基本要求。学习任何艺术,也都是分层次按阶段日臻完善、渐入佳境的。学京剧讲究“台上五分钟,台下十年功”;学武术要从运气、蹲桩、拿大顶等最简单的基本动作学起。书法学习也是这样,必须练好基本功,诸如执笔、运笔、笔画书写、结体法则等,然后通过碑帖临摹,慢慢步入艺术大门。这个起步阶段,就是平常说的基本练习阶段,这个阶段的学习内容与基本要求,统称基础书法。基础书法对书法研习者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这个阶段根据学习者的素质与方法的不同,可以缩短时间,但不可逾越。历史上任何一位书法家都是在学好基础书法的基础上,慢慢登上艺术楼台的。  相似文献   

10.
书法艺术是我们祖国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发展书法教育事业刻不容缓、不可忽视。师范院校书法专业课程设置更是发展书法教育事业的关键所在,只有做好这项基础工作,才能使书法艺术发扬光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书法审美的根源与实质的基础上对中国书法的文化支撑儒释道的审美进行了阐释与比较,提出了书法相对统一的审美观为自然与和谐。并对书法的审美实质、审美意识与方式、审美境界、审美言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书法的审美实质是"精神关照"、审美意识是"澄怀观道"和"澄怀味象",审美方式为"直观感悟"和"味无味"。中国书法的审美境界可分为感境界、知境界、识境界、智境界和慧境界;书法的审美言意是"得意忘言"。汲取古人的智慧采用赋、比、兴的诗性语言来对书法的审美进行阐释,则是书法审美观在书法意象审美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书法欣赏是一项个人体验性很强,有自身特殊规律的审美活动。它要求欣赏者必须建立抽象的视觉立场,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完成审美过程。而书法创作不可逆转的时间性,也为书法欣赏的时序意义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书法是传播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有效渠道之一。对外书法短期体验式课程归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向外籍学员简单介绍中国书法艺术及文化,通过练习基础书法让他们体验中国书法的独特魅力和美感。目前,对外书法短期体验式教学存在实证和理论研究少、缺乏教材、教师外语能力欠缺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兴趣和习惯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重点尽可能将培训学员从对书法外在形式的学习,过渡到对书法文化内涵的理解上,达到一种文化传播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中和"是林峰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寻获的美学理念。"中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自魏晋以来成为中国古典书法美学形成的基础。同时,我们也从当代浙南书风中看到了"中和",从永嘉学派中领悟到了"中和"的思想真谛,也从林峰生于斯、长于斯的瑞安文脉中感受到了"中和"地域内涵。一、地域与环境:林峰书法的风格基因从书法地理...  相似文献   

15.
从古至今,不乏探讨、研究中国书法的美文佳著,然而专门从美学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的却寥若晨星,远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要求.邓承奇与邓华合著的<书法美学>(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2009年),是一部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证、阐释中国书法美学的难得之作.这部新作共28万字,分十章,从书法的审美意识到书法的审美特征,书法的文化底蕴到书法的笔法、墨法、结体、章法美,书法风格、意境美到书法欣赏、评论等书法美学的主要问题,都进行了论证和阐释.既有理论方面的论证、概括,又有技能、技法方面的美学透视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殴阳修不重书法,没有留下比较深入系统地论述书法的文字。他的一些关于书法的见解散见于《六一题跋》、《集古录》、《试笔》及一些小品之中。但观点还是相当明确的,且已完全是大异于唐人的宋代格局。  相似文献   

17.
书法与汉字与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是书法的基础和载体,书法不能脱离汉字,应该弘扬汉字的美,企图摆脱汉字的倾向是危险的;书法是汉字的提高和升华,又不能拘泥于汉字,墨守成规,毫无创意,也是没有出息的。要处理好书法与汉字“合”与“离”的关系。汉字“博采众美”而来,书法在表现自然美的过程中,逐渐集中到自然界最完美最富活力的人,由一般意义的“书若人然”,到显示个性的“书如其人”,到带有时代特色,使书法不断进入更新更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8.
书法理论一开始便与自然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的起源与构造源于自然物象,书法艺术的生成同样如此。从"自然"到"阴阳"再到"势"是书法理论形成的哲学基础,以自然形象描写书法形态美、书家风格、破解书法奥秘在汉晋普遍流行。唐宋,向自然学习逐渐摆脱表面之形,而是由此向上通向道、理,向下走向更为具体的法度,中间则有人之情感与自然的契合。宋以后,书家和理论家不再醉心于浩渺难知的"道",而是把注意力转移到经验描述上,自然和书法关系的理论没能有更多的新意。  相似文献   

19.
家族式的书法传统肇始于东汉中期以后,父子、兄弟相承授者不乏其人.魏晋时期,这种书法传统发展到了顶峰,其形成与士族注意家风的培养和家学的传承有关.魏晋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上的主要贡献有四:士族身份对书法的传播有重要促进作用;纸笔等书写工具在士族间的使用,对书法的传播有直接推动作用;世家大族在书法传承中曾经引领潮流;其时的书法理论著作主要产生于世家大族之中.从同为士族的河东卫氏与琅琊王氏的书法比较中可以看出,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既需要继承传统,又需要大胆创新,如此方能适应艺术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20.
对“意象”的产生与发展进行了梳理与反思,指出了“意象”是中国人体悟自然与人及其相互关系的必然选择与智慧;“意象”理论的发展经过了《易》象同体→言以成象、象以尽意→得意忘象、得意忘言→意之所承、象之图载→忘言得相、忘象得意→奢靡形似、华丽新奇→理气合一和超以象外的发展过程。并对书法意象理论从哲学与美学、书法意象史层面的研究进行了再思考;从书论层面揭示了书法意象的主要规律为书法形、势与态之象来于自然,皆从自然会悟意化而得,且经过了意形到意理再到意神的发展过程;书法意象的表现贵于澄神静虑、适意任情、意在笔先且字字意别;书法之法得于法象而取意;汉字之六书奠定了书法意象的文字基础;书法意象具有人书合一的寄情性;六书体的产生皆来源于意象;书法意象贵在神、心、气、手相合不二等主要结论。进而探讨了书法意象体系的宏观建构,并指出了书法意象理论研究应包括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