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代人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马克思把它归结为"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它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由所具有的背反性、工具理性的抽象统治与非理性的反抗以及个体主义对个性的异化与遮蔽。现代人被以上三种矛盾支配与统治,而扬弃人的私有财产的本性、克服人的物化关系则是超越现代主义的自我异化、实现人的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共同体的存在形式以及组织结构的不同,使得生活在共同体之中的人的存在方式和自由程度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并决定人的不同需要和身份认同,因此,在现代性语境下对共同体的类型、价值功能的研究,对现代人认识自我,促进和发展自我,构建和谐发展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的基本特征是批判和自由创造的精神,可是这种精神在其发展过程中却走向了它自身的反面。“后现代主义”就是“现代性”为要彻底实现自身而进行的自我批判、自我超越,“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性”之内。“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对传统的“主体性”概念、理性至上主义、旧形而上学的批判,而最终归结为人的自由生活——审美生活的彻底实现。因此,美学问题和文艺评论成了“后现代主义”的主要话题。文章专门以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德里达对语音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后现代主义的文艺理论为例,具体说明了“后现代主义”的彻底批判精神和自由创造精神。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尽管有些过激之谈和片面性,但其彻底批判和不断自我超越的精神,却是值得赞赏和吸取的。  相似文献   

4.
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在现代性诉求方面表现出了一些共同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关注人的个体尊严和生存状态,彰显人的个性和自由,肯定人对民主、平等、正义等生存权利的追求等。其反现代性的方面主要表现为"革命"思维统摄了整个戏剧活动,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逻辑、戏剧批判精神的失落、创作者的主体性被僭越等反映出政治对"人"的压抑。十七年"社会主义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其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特征始终交织在一起,但它整体上所具有的反现代性内涵,使其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自"五四"以来的"人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现代性批判是我们反思现代性必不可少的借鉴。然而,关于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之本质的界定却一直含糊不清。有学者认为,海氏现代性批判的本质在于揭露"作为图像的世界";然而,这只是海氏批判现代性的表相。海氏现代性批判的根本目的是在批判"世界图像化"下"忘在"的"存在"。海氏试图通过阐述时间与现代性的关系,使得作为"存在者"的人回归"存在的内时间状态",重新拥有自由的精神。重新回归"存在"和自由的精神才是海氏现代性批判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内蕴于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的生活政治的微观视角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了呼之欲出的契机。因为使"一切东西都烟消云散"的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现代人似曾相识;从挑战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存在的合理性的无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的无奈与生机中,现代人仿佛可以听到某种源自自我生命深处的哀叹与抗争;至于对未来的生活方式的愿景,则又何尝不是承载着现代人深深的渴望?因此,在现代性所代表的宏大叙事遭到批判和解构的现代社会,《共产党宣言》仍然能够以其丰富的内涵发出自己精彩的回声。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最根本的现象是技术,技术是“现代性”的标识;而现代技术的哲学基础就是近现代主体哲学。因此,他对现代性的批判,首先体现为对现代技术的批判,其次是对近现代主体性形而上学的批判。海德格尔开启了他特有的纯“存在论”本体论作为现代性及其技术批判的哲学基础,从而以一种全新的视域来看待“现代性”与现代技术。  相似文献   

8.
反思现代社会是经典社会学理论得以形成的前提.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都从各自的理论系统出发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了现代性批判.马克思围绕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立足于合理化两种逻辑给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马克思切中了资本主义现代性之根基,为韦伯和西美尔的现代性诊断提供了宽广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认为现代性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即私利与公共善的关系。具体来讲,现代社会的发展导致了特殊性和功利性大行其道、普遍性被压制和公共精神的失落。对此浪漫派对现代性给予严厉批判,黑格尔站在现代性的角度对其进行反驳,但他并不认同现代社会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同时他也不希望将古代社会作为现代社会的绝对楷模。黑格尔的理想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实现私利和公共善的统一,即实现人的具体自由。黑格尔的这一观念对马克思有较深的影响,同时对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亦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假人》延续了桑塔格有关逃离和隐遁的主题。从自我复制、身份消解和看客的姿态三个层面来解读,小说体现了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人的自由意愿与社会规训之间矛盾对立的关系。逃离作为现代人探寻自由之路的有效方式,其背后蕴藏着作者对于现代工业文明去艺术化生活方式的批判和否定。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是指启蒙运动所塑造的理性、科学、自由、权利等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世俗基础是现代化进程中建构起来的市场经济、工业化、都市化、民主政治、法治社会等现代社会体系和社会模式。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哲学意义上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功用:一重是作为现代社会的反映,是现代社会的时代本质、精神表征,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基础;一重是作为反思"现代性问题"的现代性批判,是对现代价值观念的批判和对现代性问题的反省。从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维度出发,现代性的本质是资本现代性,资本主导的现代化"祛魅"进程是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导致现代性危机和现代性问题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文化救赎论是最流行的现代性问题的叙说方式之一。早期的批判理论是现代性文化救赎论的积极鼓吹者。但富有讽刺意义的是,早期批判理论的现代性理论的致命伤恰好就是他们的现代性文化救赎观念。因为这种观念使得批判理论把现代性变成了在怀旧情愫中产生的“幻想的文化现代性”,缺乏现代性要求实践自身的行动维度,也缺乏现代性介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现实维度,更缺乏现代性与传统断裂而永远关注自身、关注当下的无畏勇气。可见,现代性的文化救赎论割裂现代性的存在形态与其文化形态之间的有机联系,既无助于现代性的重建与自我辩护,也无助于现代性的批判与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现代化的历史运动中追索现代性的特征,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三个维度:批判的理性维度,生产与物质维度,世界交往维度。在此基础上分别阐发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价值意蕴:自由是现代理性的价值核心和目的,现代工业与大生产是人的自由的展示与确证,世界交往展开了人的自由的丰富性、开放性,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后指出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阿库乌雾诗歌突出地表现为民族性与现代性交融辉映。诗人在家园怀恋中追寻人生理想,心灵对本土的皈依,再现民族风情;同时也有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以感伤情怀面对尴尬的传统,为现代物质文明下的精神失落哭泣,对民族文化的痼疾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和《阿达》等作品中提供了新的乱伦书写的文学经验,跨越了传统的伦理边界。纳博科夫的这种书写呼应后现代伦理思想。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后现代自我伦理学一方面强调了个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由感,摒除了现代性的秩序和规范对于人的约束和束缚,另一方面又最终把道德的个人化引向了"审美化"的方向。纳博科夫提出的"审美狂喜"可以从身体美学和文学的游戏精神两个方面来进行理解,这种审美狂喜是后现代自我伦理学的表现方式,以便证明人性的自由和复杂。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后形而上学时代理性与民主这一核心问题.韦默尔认为,后形而上学现代性是"第二现代性",是一个没有终极基础与和解梦想的现代性,一个不可避免地带有偶然性、不确定性、只有靠解释学的反思才能继续前进的现代性.理性批判需要抛弃绝对主义和先验主义立场,回到日常交往的生活世界.只有借助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反思,才能走出自我意识的囚笼,找到通向"他者"的道路.后形而上学理性观为民主的思考确定了新的哲学坐标.政治现代性是个人的否定自由和人类共同自由的历史和解,民主既不是一个确定的乌托邦,也没有一个先验的基础,它只能依赖于后传统的民主伦理生活形式.现代民主既依赖保护个人自由的法律和市场经济,也依赖公共自由的政治实践和制度,如公共辩论和民主决策.这一政治思想本质上是自由主义的,因为它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和政治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7.
武侠想像是对现代性焦虑作出的反应。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通过文学之侠的想像,来回应现代性和寻找身份认同。在现代性条件下,金庸武侠小说通过对侠的现代阐释和想像,使自身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位置,呈现出并不寻常的意义:金庸武侠小说由对江湖世界的美化转向对江湖黑暗的批判,表现出现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同的解构;由对民族大义的歌颂转向对民族主义的破除,表现出对现代政治认同的超越;由对武林义气的肯定转向否定,批判江湖文化,表现出对传统文化认同的超越。金庸的现代武侠小说最终完成了对传统社会认同(江湖世界)、国家(民族主义)、文化(武林义气)的超越和解构。金庸小说的侠之想像是现代性条件下中国知识分子以虚构的方式解决身份认同危机,追寻自我认同的一种文化形式,在更深的层次上,它是一种对抗“存在被遗忘”的拯救性力量,一种想像性的自救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变迁伴随着"西学东渐"而展开,无论在佛教界、学界、居士界都有明显的现代性变迁痕迹并显示出具有中国佛教自身特点的理性化与世俗化发展模式。从佛学思想观念之变与佛教发展的社会调适这两个维度来看,中国佛教的现代性向度可概述为三个层面:在观念层面,西方现代理性思维及现代性观念对中国佛教思想产生的影响,表现为中国佛学的现代诠释与融通多附会西方现代性观念以及佛教内部进行理性化的自我批判与反批判;在社会层面,近代中国佛教开始谋求自身与现代社会的契合,这在佛教界主要表现为以太虚为代表的"人生佛教"及其弟子推行的以"人间佛教"为目标的佛教改革运动,在居士界则主要表现为居士佛教世俗化教团组织的建立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慈善活动等;在研究方法上,开始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研究方法替代"信解行证"的传统方法,这一佛学研究方法的变迁既是中国佛教现代性的一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佛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艺术的终结与颓废的现代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计武文通过瓦蒂莫、尼采和海德格尔的哲学著作,重新思考了艺术终结与颓废现代性之间的关系,评价了颓废现代性对艺术机制和未来艺术生活的影响.杨向荣文从现代性体验这一视角出发,将齐美尔定位为现代生活的审美印象主义者,齐美尔的现代性分析起点不是社会总体,而是现实的偶然性碎片,这构成齐美尔独特的现代性分析路径--从碎片到达整体.李健文则借助于韦伯的文化社会学视野,依据工具理性批判的理论诉求、阿多诺等人对文化工业的本质及其特征进行了揭示和批判;认为这一批判并没有在法兰克福学派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统一体,这表明法兰克福学派在对待大众文化问题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周韵文从布尔迪厄的文化生产场理论出发,对先锋派与市场的复杂关系进行再审视,强调先锋派的创新一方面包含对艺术商品化和制度化的批判和否定,另一方面它与市场运作原则也存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经历了对黑格尔精神实现论的追随和批判之后,在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石的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精神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精神解放成为实践的一个环节.在对资本现代性的总体性批判中,马克思深入批判了感性至上和欲望主宰的现代原则、嵌入精神领域的"抽象统治",以及现代性的"双重虚无"状态.沿着马克思开辟的精神哲学道路,在"现代化?欲望?精神"的整体性框架中,可以从八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探寻走出现代性精神困境之路:精神与现代化的沟通互动、生产力容许范围内的精神自由、社会关系决定下人的发展程度、从"异化劳动"到"真正自由的劳动"、以观念变革为核心的内在世界转型、自由时间是人的积极存在、以真正的共同体为空间舞台、精神与欲望协和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