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王维的佛理诗进行了爬梳,认为其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以纯粹的宣讲佛理为其主要特征,内容涉及到佛家的本体论、认识论及修习方式等等。另一类,则是通过对寺院的游赏、与僧人的往还等来表述他自己对佛理感悟之一得。前一类诗,因其纯粹言理,诗只是作为宗教理念之载体而存在;后一类诗,因加入了自然风物的描写,文学意味与宗教理念相联相融,更具一种风神。同时,本文还指出,前一类诗上承东晋以来的玄言诗、佛理诗;后一类诗则承接谢灵运之山水诗、承继之迹,历历可见,在这种承继当中,王维佛理诗又有其变化。  相似文献   

2.
论王维的佛教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学品鉴的角度讲,山水诗与佛教诗,是王维奉献给时人与后人的两道文学盛宴。王维现存佛教诗40余首,大致可分为佛理诗、佛语诗、禅趣诗三类。佛理诗以宣扬佛学理念、言谈佛理为主,佛语诗是"佛家语"与"文学语"互为结合的产物,禅趣诗在艺术与审美上则是佛教诗的最高境界。王维的佛教诗不仅对于佛教文学的的开拓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于唐诗内容的丰富,典故艺术的创新,以及将山水诗推向艺术的巅峰等,都是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其与佛教的结缘,不仅较“诗佛”王维为早,而且还创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佛教诗。盂浩然的佛教诗,虽然不乏运用“佛家语”以进行言说佛理者,但更多的则是在借“佛”为题进行山水景物描写的同时,表现出诗人对佛家生活的崇尚与向往。而“弃世慕佛诗”,则是孟浩然“仕进失意”后的一种产物:孟浩然与王维的佛教诗,虽然均极具审美价值,但孟诗中的佛理成分,却明显地较王诗要弱化许多。二人的佛教诗,对于开拓唐诗的题材、丰富唐诗的内容、促进唐诗的繁荣等,均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有"诗佛"之称的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禅宗思维赋予诗人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顿悟然领、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诗人以禅宗悟道的方式体验山水,梵我合一,我之"思"消融于物之"境"中,使其山水诗形神兼备,意境空灵,禅趣盎然.  相似文献   

5.
佛教禅宗在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痕。本文从作品构思、描写手法和艺术表现三方面探讨了禅宗对素有“诗佛”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山水诗的艺术表现之影响 :王维在作品构思上的静默观照与沉思冥想、动静结合的描写 ,表达的自然、凝炼、含蓄之中无不渗透着禅宗的气息 ,其间也写出了王维徜徉于宁静、优美的山水田园之间洋溢于心中的纯净的喜悦。  相似文献   

6.
禅宗在盛唐已经发展成一种传播生存智慧的哲学,调节着众生心灵世界的平衡.作为盛唐山水诗的开创者,王维深度融合了南北禅宗的禅法精髓,并将其融入山水之中,创造出一种空明静秀的境界,他的山水诗常体现出心境与物境、物境和禅境的交相渗透,尤其在水云意象的运用上,直指禅学之"性"与"缘",佛性之空寂静净与佛境之自在自如在此得以打通,呈现出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之深层融合,具有深刻的审美特质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7.
王维的佛理诗重视象喻的使用 ,其方式主要有两种 :其一 ,从纯粹言理出发 ,直接引用佛经中的典故 ,使其所言之佛理 ,更为准确明显 ,表现出以理取胜的特点。其二 ,则是从某一感性形象出发 ,通过景物的描写 ,来显示他对佛理的体悟 ,理寓景中 ,景理相谐 ,使诗的意味更加深长。前者带有浓郁的佛教文化的色彩 ,展示出佛教日益融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 ,而后者则典型地表现出中国文人的情趣以及王维个人的品性、艺术才能与风格。  相似文献   

8.
静是王维山水诗的一大特点,同时诗人也善于描绘动态.静可以分无声之静与静态之静、有我之静与无我之静;动可分为声响之动与运动之动、客观之动与主观之动.王维的山水诗以禅入诗,以静为主,动静结合,静而不死,动而不张,理境交融,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相似文献   

9.
一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又是精通禅理的佛教居士。当时人称他“当代诗匠,又精掸理”。后人称之为“诗佛”。他的诗受到佛教禅理的影响,古代诗论家评之:“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词句,皆合圣教”。“王、裴辋川绝句,字字入掸”。这未免有些言过其实,但王维中年以后的诗歌创作,确实受到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的深刻影响。他的诗作有一部分直接宣扬禅宗的哲学思想,有些则借山水景物,表现虚无空寂的境界。本文试图分析王维部分有代表性的山水诗中的禅理,及其如何融于所描绘的山水景物。王维是个虔诚的佛教居士,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影响,青年开始奉佛。他在《大荐福寺大德道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诗人独特的心境改造,自然界中的云在王维山水诗中成为诗人禅思佛理藉以外化的一种对象物,它显示出了诗人那种空灵澹泊,任运无心的禅悟意蕴.  相似文献   

11.
王维写山水园题材的作品,数量之多,远远超过了其他诗人。历代诗评家们对王维诗歌所取得的成就多持肯定态度,但在如何看待王维山水田园诗创作这一问题上,有的看法并不合理。由于他的集子中有一些讲论佛理的诗篇,如《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等,这便形成了一种误会,似乎王维的诗歌即是佛理的诗化和图解,即使  相似文献   

12.
对于王维诗歌特别是山水诗的动静问题,文学界已作了大量的探讨.山水诗中"静中有动"是人们普遍给予的审美评价.而本文则试图从诗中所表现人物主体的行为动作这个角度去分析王维诗中的动静相对的艺术美,即"动中有静","以静衬动"的艺术特点,从而揭示"动态性在王维山水诗中只是一种艺术手段,而表现大自然中田园山林的静美境界,才是他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3.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禅意,是一种智慧的体现。佛教对王维的影响是思想方法的影响,是看待宇宙、人生的眼光。在王维优秀的禅意诗中,禅意是这种智慧的体现,而不是在佛理中去寻章摘句,或在诗行间去阐发佛道。王维诗的妙悟,亦即诗的审美观照过程,借用禅悟的方法,最终得到的仍然是诗,是诗的妙悟之境,是诗美的实现,而不是以诗为载体,谈玄说道,阐发禅理。  相似文献   

14.
许浑是晚唐诗坛上成就杰出之"铮铮者",也是山林隐逸诗人的突出代表,在他诗集中,充满了感伤世路的凄苦悲凉声音,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饱经坎坷、备受艰辛的人生体验使他不得不信解佛理禅意,尤其是对"四苦"之说深有体会;另一方面也因为其深契佛理,所以对世事人生有比一般人更深的感悟和更多的感叹.结合时代、社会及作者个人的生平经历,对其诗中的生、老、病、死"四苦"之叹作了比较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王维是山水诗大家,他的山水诗和婉清雅、意新理惬,超凡脱俗.本文试从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定势、诗人的人生遗际和生存境遇、独特的美感经验和审美哲学三方面探讨王维个性化的创作心理的形成及其对王维山水诗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贬官禅悦"与柳宗元的诗歌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宗元与佛禅的纠结,成为学术史上一大公案.崇其佛学造诣者,誉其为"义理精到处","似胜"王维;揄扬其"唯物"立场且具"战斗性格"者,惜其"好佛","尤非以好佛而赞赏子厚"[1](P216).两端的偏颇恰恰是不识柳子亦不识佛禅,柳氏之"好佛"及"精到处",正在于柳宗元不守一宗一门而出入"百家之学"的态度和实行精神;柳宗元是真正意义上的"贬官",其谪贬地又是南宗禅的发祥地,不管是寻求思想上的依托,抑或抒发性情的需要,斯时斯地,庶几"既贬则禅",禅旨、禅境、禅思极大地影响了柳氏的诗歌创作;就其诗歌创作来说,柳氏虽在贬而求禅悦,其深入的进阶多是仰赖"人力"、"人工",与前辈诗人王维之于自然的深度感动,"身心的自然化"和"我梵一如"的诗风表现相比较,柳诗更多地呈现出一种"人造自然"的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王维的哀悼诗虽然数量不多,但其中所反映的王维生死观的变化,可作为观照其思想信仰变化的补充材料。青年时重生轻死,中年时重死轻生,晚年时的看淡生、死,与之相对应的是王维一生由儒到庄、禅,再由庄、禅最终归向佛的复杂思想信仰变化历程。此外,王维的哀悼诗还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这些哀悼诗具有情感真挚感人和语言典雅、蕴藉的艺术特点,这与其平淡、空灵的山水诗相异趣,是王维审美观中容易为人所忽视的异质部分,故而具有补充和扩展王维诗歌全体艺术风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归心"看王维诗歌的本真之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立足庄子的道家思想,借用美学理论,从“本真的审美主体”、“忘我的观照过程”和“归心的自由境界”3个部分论述了王维诗歌的归心之境。指出王维的山水诗歌是天机清妙的审美主体在本真的忘我状态下对自然进行审美观照后获得的自由的归心之境,是现实人生和审美人生的高度统一。王维诗歌中的"归心"之境就是庄子提倡的逍遥游,是进入本真状态的最高审美自由。  相似文献   

19.
以王维的佛理评为主要研讨对象,分析佛教理会从东晋至唐时期的主要表现特征。认为在中国较早的僧诗里,佛教教义在诗歌中的表现显得生硬、不成熟,显示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本土文化交而未触的状况;至唐代,缘于佛教的极大发展,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广的影响,王维是最典型的代表者。佛教教义在其诗歌中的表现,就其内容而言,佛教的核心思想在作品中得到了准确而明晰的表达;在表现形式上,他将自然物像的审美表现与佛理的宣扬、体悟浑融为一,淡化了佛理诗的言理倾向,增强了诗歌的文学性,突破了早先佛理诗格局,使诗歌显示出另一种情致与景像。这种演变,显露出中印文化交流的文化事相,又明显地表露出佛教对大学的逐渐渗入及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东晋南朝、唐、宋、明四个时期山水诗中的禅意理趣,对山水诗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有:促使山水诗的意向哲理化,即从山水诗中的佛理与景物结合到以自然景物启悟哲理;开拓了山水诗的意境,即吸取佛学重象外境界之说,在表层的物象中深寓着超以象外的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