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2.
宪法修改是解决宪法规范与社会现实冲突的基本方式之一,但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对其修改应有所限制。对宪法内容修改的限制是修宪限制之一,世界各国的宪法典明文规定了宪法内容修改的界限,我国宪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但历次修宪也呈现出对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内容修改的限制。借鉴他国对宪法内容修改界限规定的立宪经验,以完善我国的修宪制度。  相似文献   

3.
从法源上讲,宪法的合法性根据应是人权,以人权作为起点和逻辑终点的宪法才能稳定而长久;人权作为宪法合法性的根据,决定了我国在立宪模式上应从政策性立宪模式转为制度性立宪模式,并应依据对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来设置宪法的内容,彰显政府及权力机关对人权的服从;宪法权威的确立有赖于完善有效的人权救济制度的确立及其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权利的本质是自由,宪法规定的权利称为基本权利,中国宪法关于权利的立宪模式是基本权利加人权兜底条款.人权写入宪法后使基本权利由封闭静态的体系变为动态开放的体系.历次宪法修改主要与经济人权条款有关,这种修改是必要而合理的,修改后的社会经济自由度得到极大扩张.但是,宪法关于人权的规范还要进一步发展,建议增加基本人权种类和完善人权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5.
劳动权在宪法权利体系中主要是作为社会经济权利存在的。通过系统考察世界55部成文宪法规定,劳动权立宪多是以规定其国家保护义务内容为中心。在具体立宪形式上,各国劳动权及其立宪保护义务多是处于宪法基本国策及基本权利章节中,其宪法效力主要表现为弱意义上的"宪法委托"。在立宪内容上,多数国家均是选择性规定劳动就业保护、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特殊群体保护以及休息权等部分内容。虽然相较于域外多数国家宪法以及国际人权公约规定,我国劳动权立宪规定已表现得较为完备,但作为一种发展性需求,其在宪法制度空间中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必要。  相似文献   

6.
主要对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涵作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在保障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有:公共权力严重侵害公民的权利;公民权利意识淡薄;公民权利受损缺乏可诉性;侵害公民权利的法律、法规尚存;监督机制缺位。针对我国宪法实施过程中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现状,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的具体措施;建立和完善涉及公民权利的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建立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制约与制衡机制以及建立健全良好的监督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7.
从1913年《天坛宪草》至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止,中国进行了长达10年的立宪努力,但最终产生了一部"贿选宪法"。这部宪法从其产生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在文本上体现了当时立宪的先进水平,具有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在本质上不具有合法性,并对中国宪政的进程产生极坏的影响。这次立宪行为也反映出宪政文化和基础的缺乏是当时中国宪政追求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程度上宪法修改程序决定了宪法修改的实质内容。具有约束力的、科学的宪法修改程序能起到一种规范、制约和过滤的作用,是控制和保障宪法修改权力行使的合理性的重要机制和有效措施。宪法修改程序主要包括修宪议案的提出、议决和公布三个重要步骤。对一些国家有代表性的宪法修改程序进行梳理,能够为完善我国宪法修改程序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宪法解释含义的探讨及对宪法解释意义的积极论述,揭示宪法解释对于我国宪法实施的重要作用。但我国的宪法实施的现状始终不尽如人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对这些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现行宪法修改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行宪法的修改具有三个方面的特点 :修改方式上采取修正案的形式进行局部修改 ;修改程序都是由全国人大常委会接受中共中央的修宪建议而启动 ;修改比较频繁、修改内容主要集中在经济制度部分。究其成因 ,主要是由我国宪法的渊源和宪法制度、宪法自身关于修宪提案权的规定以及我国宪法的价值取向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宪法包含对国家权力进行分配和保护人民基本权利两方面的内容。在构成国家的地方机关享有部分立法权(尤其是在私法方面的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情况下,国内立法冲突和司法冲突本身即是由宪法分权体制造成的。从美国和德国的宪法实践看,宪法审查制度是宪法影响冲突法的桥梁。我国应当建立切实可行的宪法审查制度,完善宪法中协调法律冲突的有关条文,充分发挥宪法在协调、解决我国区际法律冲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实施紧急状态往往会带来对于宪法所确认的人权和公民权利的冲击 ,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在宪法中完善紧急状态制度 ,不但赋予实施紧急状态以宪法依据 ,也应为在紧急状态之下维护和保障公民权利提供法律支持 ,从而进一步丰富我国宪法的人权内涵。  相似文献   

13.
在阐述国外宪法有关私有财产权保护制度的基础上,指出我国宪法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公共财产的优势地位过分强烈,私有财产权的基本权利地位及人权属性等没有得到彰显,存在着对私有财产权保护的不足.通过比较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私有财产权宪法保护制度的思路:我国宪法应确立私有财产权的宪法地位,并将其纳入公民的基本权利体系,明确确立征收、征用的正当程序原则.  相似文献   

14.
宪法修改是按特定程序对国家根本法的变更,其实质是各种力量为了在最高法层面谋求其利益实现而进行的博弈过程。为了使宪法内容更能体现人民权利扩展、权力服务民众的精神,修宪程序需融入更多的协商民主制度。通过实证分析可知,美国修宪是联邦与州共同参加,由联邦议会主导的过程,其制度安排中存在不少体现平等协商、审慎对话、民众参与等协商民主的内容。美国修宪所体现的协商民主精神为完善我国的修宪程序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宪法是争夺、分配和行使政治权力的规则。建构有效的合宪性审查制度,需要政治的民主化、经济的市场化、人民的公民观、宪法的法律化等条件。民主化水平不高、市场经济不完善、公民权利意识缺失和宪法自我防护机制的内在不足导致了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缺位。完善我国合宪性审查制度,需要优化政治结构、设立专门机构、推动多元力量的发展、培育公民精神、完善宪法和配套的法律、推动宪政转轨。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改演绎着宪法内涵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化是宪法嬗变的基础,是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政治体制的变化是宪法嬗变的重要表现;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归宿;国家根本任务的变化是宪法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的明证;“人民性”是国家根本制度的发展趋向。宪法仍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但社会主义中国不会变,不该变,不能变。  相似文献   

17.
监督和保障宪法的实施是世界各国宪政建设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问世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陆续以不同的形式建立了宪法监督制度。然而,我国的宪法监督制度尚不完善,本文通过介绍目前世界一些先进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及我国宪法理论界对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设想,从我国国情出发,选择一种最佳的切实可行的宪法监督模式来推动我国宪政事业的发展,从而使我国公民的权利在实践中获得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8.
宪政视角下的纳税人权利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宪法在公民权利的规定上比较宽泛,税收宪政精神和制度规定方面的欠缺十分明显,特别在财产权的保护方面、税权的分配方面,税收的监督权等方面仍有相当大的空白,需要通过适时的修宪来补足。从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实行税收立宪、建立健全税收法律体系和完善预算监督制度四个方面加大力度,能够更好地保障纳税人权利,实现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和谐。  相似文献   

19.
按照宪政的要求,宪法应具有对人权的保障功能、对国家权力的控制功能、对民主政治的促进功能、对法治的推进功能、对经济发展的导向功能。我国1982年《宪法》虽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但它在功能定位上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经过4次修正,其功能定位朝着合理性方向发展,有些功能的定位得到了改进,但有些功能的定位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