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用止水帷幕、降水井、多头搅拌水泥土防渗墙及地表化学注浆等措施,防止富水砂层段地下水侵入隧道。提高围岩稳定性,保证施工安全及质量。  相似文献   

2.
砂卵石是一种典型的力学不稳定地层,盾构在此不利条件下安全穿越铁路困难较大。采用数值分析技术对无水砂卵石地层中土压平衡盾构推进引起的地层响应进行了模拟,并和现场实测的地层变形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减小地层变形的措施,并应用于工程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确保了在列车"不限速、不慢点"、不预先加固的条件下成功穿越京九、柳西铁路。  相似文献   

3.
广州地铁六号线盾构二标明挖区间所遇地层为淤泥质土层和淤泥质粉细砂层,含水量较高,强度低,易流变,设计采用钻孔桩,桩间用旋喷桩止水;由于各种原因在基坑开挖时,产生渗水及涌砂现象。通过采用封排相结合为原则的措施,成功堵住涌水涌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布袋注浆桩在铁路工程施工中首次应用,是一项新的软土地基加固技术。布袋可以形成排水通道,加速了土体的固结。布袋的隔离作用使得浆液体得以通过膨胀布袋达到压密土体的目的,并形成较规则的注浆体。注浆布袋桩起到加筋土体的作用,在软弱地层中,注浆布袋桩增加了土体的稳定性,在软硬互层的软土地基处理中,加固效果更加明显。结合甬台温铁路工程软基处理实例,详细介绍了布袋注浆桩的机理,以及成孔和注浆施工工艺,对推广该技术的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路基变形是关乎运营铁路安全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运营事故的潜在诱发因素。盾构隧道下穿既有铁路是造成其路基变形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基于工程地质详勘确定了不同工况的地基强度参数,开展路基沉降变形数值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基采用不同加固方式处理后的铁路路基,其地基加固强度与路基顶的沉降变形值呈负相关性;地层损失对于路基沉降变形有较大影响,且在一定范围内路基沉降变形随着地层损失率的增加而逐步增大,地表沉降槽宽度系数与地层损失密切相关;采用MJS工法加固盾构隧道周围土体能够减小盾构穿越路基的沉降。本研究结论可为有效解决盾构穿越路基的沉降变形问题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不同长度、不同倾角的土钉和高压定喷固结体形成的止水帷幕-土钉支护联合体,被成功的利用于天马大桥特大直径人工挖孔桩施工中,以解决水中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施工困难。实践表明,技术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7.
厦门翔安海底隧道海域浅滩段610m富水砂层段施工是该工程的重难点之一,而且没有既有经验可以借鉴,施工相对困难。通过试验研究及施工实践,研究了穿越富水砂层段注浆施工的关键技术,优化了注浆材料、注浆参数,总结了配套的注浆施工工艺,保证了工程安全穿越富水砂层不良地质地段。本文的成果为以后行车左洞穿越风化槽的大规模注浆做好充分的准备,井对同类地质条件下的地下工程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下穿苏州火车站区域盾构施工风险较高、难度较大。为了保证火车站区域结构物安全及施工顺利进行,施工前对下穿火车站区域结构物、地层特性及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的主要技术进行分析,并结合试验段盾构掘进参数,总结出盾构下穿火车站区域关键施工技术。结果证实有效地保证了构筑物的安全,施工效果良好,尤其是通过理论计算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手段总结出相关盾构掘进参数,为苏州地区此类工程施工提供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试验研究工作中成功地将聚氨酯化学浆液进行改进,使其性能满足高压富水粉细砂层水文地质条件下的施工需求,为隧道施工的注浆工艺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城市进行地铁施工中,注浆技术在堵水、超前加固以及控制地层位移等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从法国地基建筑公司引进的注浆自动监测控制系统能够实现注浆的计算机自动实时控制,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以其为基础形成了一整套注浆工法,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北京地铁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11.
新诗哲学精神的理想愈来愈倾向于探究这个世界背后的神秘,追求宇宙真理。这与传统诗学的"诗言志"、"诗言情"的人间表达区别开来,表现了新诗现代性的最核心要素。在理论上,王国维最先提出这一诗歌理想,以为诗歌与哲学一样,目的是求真理——天下万世之真理。这是现代诗学发生的最核心标志。王国维的首倡之功功不可没。"诗界革命"不曾涉及哲学。李震先生认为《摩罗诗力说》是中国诗学现代转型的开端与标志,是中国现代诗学的真正起点。但《摩罗诗力说》作为诗学著作,哲学性并不是它突出的特色,也不是最根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12.
"诗歌传播方式的重建"和"诗歌精神的重建"、"诗体的重建"一起作为新诗二次革命的逻辑起点,理应得到高度重视.立足于中国诗学文化传统,进行中国诗学与传播学的交叉研究,中国诗歌传播学的学科特质已经渐趋明显.这既是中国传播学的本土化重构和专业化拓展的有益尝试,更是中国诗歌研究的传播学新视角.  相似文献   

13.
作为比较文学的重要分支,比较诗学基于文化的可比性进行文学对比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对象的一般规律和相互关联。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情感表达的载体。因语言特征和文化思维的差异性,中西对意象的认知有互通之点,更有殊异之处。以比较诗学为理论支撑,从意象与意境美、意象与节奏美两种关系和维度来分析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中的诗学认知,研究发现,源于对诗歌意象深刻而透彻的诗学认知,庞德得以充分再现中国古典诗歌的诗学要素和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14.
15.
莱辛的《汉堡剧评》不只是一部普通的18世纪戏剧评论集,它还特别以大量篇幅集中讨论和解释了亚里斯多德《诗学》,因而处于《诗学》解释史上古今交汇的关键时间点。本文从分析莱辛"以亚里斯多德说明亚里斯多德"这一解释学原则入手,试图在现代语境中揭示这一原则对重启《诗学》根本精神的再理解所具有的非凡意义。莱辛的独特主张和亲自实践,使他对《诗学》的理解和解释,并不局限于《诗学》本身,而是与亚里斯多德思想的整体特别是与《修辞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建立了有机联系。这是对现代《诗学》解释传统的重要修正。这一返本开新的工作,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恢复认识《诗学》与人类情感(特别是悲剧情感)的本然关联,与政治和伦理的对话关系,以及对改善人心的内在诉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我们纠正由于现代学科偏见所导致的对古典诗学的片面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诗学"一直被为数不少的中国现代"诗学"研究者想当然地认为是一个不辩自明的概念.然而"诗学"在现代汉语语境下的三种解读给文艺大众造成困惑,理解诗学的这三种解读成为消解困惑的关键."诗学"内涵不应该在现代汉语语境下仅只有名而无实的继续存在,应该回归到它的实质性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的《诗论》是中国百年新诗史上最具科学性和逻辑性的诗学论著。《诗论》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基础上为诗话到诗学的转变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但是在体例上还有不够统一的地方。《陶渊明》一章与全书的体例不协调 ,这说明《诗论》具有未完成性  相似文献   

18.
诗话美学     
纵论历代诗学,有一点非常突出,即一以贯之的人本主义传统。第一部诗论专著——六朝钟嵘《诗品》发展孔子“兴观群怨”说,奠定了“诗唯性情”的理论。唐代释皎然《诗式》,从精神境界谈艺术构思:“须至难、至险,始见佳句”。同代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以风格立品,是自觉美学追求的开始。宋代欧阳修作《六一诗话》,探讨诗作如何“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开拓了审美深层次。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注重诗人的修养,要求主题隐蔽“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后世研究陶、李、杜、韩、苏诸大家,更提出诗的人格精神。清末民初王国维综合神韵说、性灵说,创立“意境论”,把“真景物、真性情”作为有无意境的标识。  相似文献   

19.
古典诗学解释的双重路向及其现代性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学解释的双重路向,就是“艺术化或形式化路向”和“功能论或生存论路向”,即“诗论”与“诗思”。现代中国诗学解释学的变革,是时代历史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回应这一要求,所以,就需要重估中国诗学解释学传统。从中国古典诗学解释学的合理性出发,并以此为根基,同时,与西方诗学形成真正深层的文化对话和精神对话,就可以重新确立中国现代诗学的生命价值观念,重新确立新的诗学解释学原则和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20.
传统中国抒情诗一向被称为“乐诗”,古典诗学解释学也素有“以声解诗”的传统,然而由于口语白话诗的兴起、西洋诗的渗入及重义轻读等因素的影响,这一传统在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遭遇了“断裂”的命运,因此,如何重建新诗的声音解释学成为摆在新诗面前的重要理论课题。现代诗论家的探索告诉我们,借助于传统诗学资源,至少可以从“以声观志”、“因声寻义”、“同调同感”、“缘声入神”以及新诗解释的戏剧化等若干层面,重构现代诗学的“声解”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