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意境之美——谈中国古代绘画的审美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绘画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创造了若干个后人无法企及的艺术高峰。由于与西方绘画有着文化精神上的本质区别,中国古代绘画在世界艺术文明中也独树一帜,成为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认为这一切都与中国古代画家们遵循创造意境美的哲学观是分不开的,意境之美是中国人的宇宙观和文化精神在绘画上的集中体现,象外之象成了中国古代绘画的表达重点。本文通过大量的美学理论阐述这一观点,旨在从深层次剖析古代绘画的创作原则,为当今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创新起到铺路垫石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酝酿了四分之三世纪之后,中国艺坛大师徐悲鸿的画作即将于今年10月30日至明年1月29日在美国丹佛美术馆展出,这是中美文化艺术交流的又一喜讯。徐悲鸿被称为现代中国绘画之父。作为最早去欧洲的绘画留学生,徐悲鸿是第一个将西方素描及油画与中国画技法成功地结合起来的中国画家。他的绘画创作以及他大量的教学活动为中国绘画及美术教育开创了一个新的方向。他直接用大众能理解的绘画语言,  相似文献   

3.
从民族性、装饰性的角度,分析了潘玉良作品"中西融合"的绘画特点,具体表现为将中国画中的细腻线条勾勒和气韵生动的艺术特点与西方绘画的装饰色彩相结合。以其苦难的人生经历与忧郁的情感为例,论述潘玉良一生孜孜不倦追求艺术,坚持在西方油画中融入中国艺术风貌,在中国绘画中注入西方绘画技巧,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其代表性作品《窗前女人体》等进行了研究,将中国传统文化中质朴、浑厚的气质与西方绘画的透视、质感塑造相结合,具有前瞻性、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在西方艺术风潮的影响下,写实主义被作为"科学的"绘画方式引进中国,由此掀起了一场针对"不科学的"中国传统绘画的改良运动。无论是"革新派"还是"国粹派",他们的探索实践都对中国画的革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长安画派"的画家们也以不同的途径,持续着对中国文化精神与民族绘画语汇的不懈探索,赋予了中国画崭新的时代特色与现代风格。"长安三杰"艺术道路渊源有自,却殊途同归,为中国画现代化转型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历史上有关西方现代绘画的论战有过很多次,但本文选取的是发生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备受世人瞩目的“二徐”(徐悲鸿与徐志摩)在《艺术旬刊》上就此而展开的学术辩驳和探讨。通过这样一个视角侧重于去体现徐悲鸿的现代艺术观,他力图以西方绘画去改造当时衰败不堪的中国画,表现出他同时作为一个艺术家和一个教育家对中国艺术前途的双重忧患意识和炽热的民族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6.
回眸与展望--20世纪中国绘画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这些特征表现在其独特的审美意识、观察方法、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上。 19世纪末 ,2 0世纪初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为中国绘画注入了新的理念 ,产生了各种新的思潮和新的流派。 2 0世纪中期 ,在艺术为政治斗争服务、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的影响下 ,除现实主义艺术流派之外的其它西方艺术流派均遭到批判和打击。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在西方现代文化潮流冲击下 ,中国绘画出现了各种艺术观念和艺术流派共存共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中国绘画欣赏要略解永钧中国绘画具有独特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完整的画学体系,是华夏文化与创造的结晶,是民族精神的闪光。美术史家把中国的绘画与希腊的雕刻、德国的音乐称之为世界文化史上鼎足而立的三大艺术;又因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绘画和中医、京剧又称之为三...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山水画和西方的风景画作为世界绘画史上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其孕育的根源是同一的,那就是人类审美意识的客观呈现,而作为两种具体的艺术样式,两者在哲学基础、表现技法、审美意蕴等方面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剖析这种差异对把握这两种绘画形态的艺术特征和文化脉动是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绘画是由材料体现物质媒介的创作过程。文章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阐述绘画媒介对东西方艺术异同的影响,探讨东西方绘画艺术的现状和发展。认为当下艺术家应当在绘画介质上大胆探索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段,推动中国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巨匠的友谊     
沙平 《社区》2012,(14):54-54
徐悲鸿和齐白石,这两位中国画坛的巨匠。犹如双子星座般永远闪耀在艺术的天空,而他们之间的友谊。也成为一段佳话永远在人间流传。 齐白石本是木匠出身。但凭着自身的天赋和刻苦勤奋,不仅在绘画上取得很高的造诣。而且一枝独秀不落古人窠臼。但在当时以模仿古人为能事的国画界,齐白石的处境十分尴尬,唯徐悲鸿对其画作甚为赞叹、敬佩。徐悲鸿于1929年担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后,亲自登门拜访这位仰慕已久却又素不相识的画家。并提出欲聘其为北平艺术学院教授的请求。但连去两次齐白石均婉言拒绝了。徐悲鸿没有灰心,又第三次登门邀请。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描述中国画审美意识及发展,阐述了中国画的历代发展历程,运用中国和西方不同的审美方式比较出各自不同的绘画形式。最终我们仍需要精研传统,在世界文化艺术范围内汲取有益的营养,完善并发展属于自己的、又有民族性的艺术语言。  相似文献   

12.
中西方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经常在文化艺术领域发生碰撞,尤其在绘画方面。写生作为绘画的一种,一直以来都有学者对其进行着研究,其中,“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一直都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傅抱石和李可染为例,在两种写生观的发展中探究中西方写生观的对立统一,对中西方写生观的异同进行比较,并追溯中西方写生观不同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徐悲鸿取法西方古典写实绘画,力倡用写实主义改造中国画,强调“尽精微,致辞广大”,直接“师法造化”。作为中国油画一代写实主义大师,他在中国美术界的地位是无人能与之比肩的,他所建立起来的学院派写实绘画体系,指明了20世纪中国油画的主流方向,他的艺术成就和美学思想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形式与内容都不相同,其原因正是不同的民族气质、不同的画家队伍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在绘画中的体现,通过这两种绘画体裁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东西方人们审美趣味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真正的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而真正的艺术又必然是最真实地反映了作为特定民族成员的作者的鲜明个性,因而也是最具民族特色的。艺术不是无根之木。从民族群体看,一定的民族文化、民族气质和民族意识,决定了一定民族绘画的基本风格;从艺术家个体看,绘画风格的形成与艺术家个人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生活阅历、文化结构及个人气质有关。艺术家都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个人风格的形成必受其民族群体特定文化意识的限制。换言之,个人风格不可能超越民族和时代,而一定民族各自风格的总和,就构成了该民族时代的民族的风格。封建黑暗的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画作为种姓基因的一部分已经深植于每一代人的头脑深处并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艺术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已走过了几百年。无论是哲学范畴,还是艺术体系,中西方绘画均体现出各自不同的民族特性、文化底蕴与思维模式。基于此,在面对中国画同一与多样的发展时,少些规矩约束,少些大一统的审评标准,多些宽容与包容的导向机制和舆论支持更有利于当代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19年,徐悲鸿游学巴黎,多次观看各大博物馆所藏的文艺复兴以来的名作,渐悟自身绘画之不足,乃数月不作画,认识到“观古人所作”观念的重要性。1920年,徐悲鸿与法国画家达仰交往,达仰“勿慕时尚”的观念传达给徐悲鸿。“勿慕时尚”至少包含“观古人所作”加上画家独立的判断与分析,有更强的开放包容性。“观古人所作”与“勿慕时尚”两种绘画观的融合与深化带来了徐悲鸿绘画观的嬗变,也是其绘画生涯的一个新起点,深刻影响着他日后的绘画创作,这在徐悲鸿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编辑出版的《徐悲鸿选画范》中得到了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非常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注重写意性是它区别于西方绘画的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画在世界艺术文化中独树一帜,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也是因为这一特点,中国画经过历代的传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成为世界艺术文化之瑰宝,令世人惊叹。文章以花鸟画的发展为例,说明中国画写意性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绘画的美学思想及理论框架,是在中国古代哲学观念影响下而逐渐发展成熟的。同时,它又是在本民族整体文化诸多因素渗透下所积淀的产物,其超越自然的理念,富于浪漫色彩的表现语言与注重内在精神品质的创作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绘画宏大而深邃的艺术境界。“天人、物我谐一”、“大象无形”、“虚实相生”等哲学的思辨在传统绘画形式上无不打上深刻的烙印。因此,只有加深对中国民族的深层意识、民族精神、文化心理结构的理解,才能站在较高的视点品味中国古典绘画艺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