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对应社会经济的转型,我国传统的法律文化必须向现代化转型。从更新制度开始的转型引发了法律文化内部结构的冲突,现代法律制度与落后法律观念的冲突是转型的直接结果,随之而来的先进法律观念与滞后法律制度的冲突同时又在推进着转型。  相似文献   

2.
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由于制度与文化的各自更新变化使得传统社会中制度与文化的内在对应被打破,制度与文化的冲突成为这一时期两者关系的主流。但是透过这一冲突本身,在实际上,转型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程度直接导致了这一冲突的产生、发展与解决。经济的发展引起两者在原有相互适应基础上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与冲突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而趋于尖锐和激烈,而经济的高度发展最终又使两者回复到新的相互适应之中。  相似文献   

3.
宏观调控法治化是在"转型时期"这一特定环境下进行的,必须科学、准确、完整地界定转型时期的含义。将转型时期仅仅理解为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是不完整的,转型时期是包含了"四大转型"的时期,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从人治向法治转型的时期,从集权经济向分权经济转型的时期,从传统意识形态向现代意识形态转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是将前近代时期士大夫的生命形态作为参照系的,该参照系的主要内容是士大夫在政治上的最高理想为充当帝师王佐,功名意识乃普遍的价值观念,经济观念核心是重农抑商,并进而形成文化优越感、保守拒变心态、"夷夏之辨"的世界观,且陷入空疏无用的"学问"之争中不能自拔,于社会民生毫无裨益。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转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政治方面,带有悲剧、迷茫色彩的忧患意识;经济方面,以重科技发展实业为核心的经济意识;文化方面,中西地位反向互换的文化意识。这种作为一种质变过程同时更多地体现为量的累积的转型乃是一条痛苦而漫长的人生旅路。  相似文献   

5.
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价值观的批判与建构丁惠宁,宋农村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对传统价值观的批判和突破,这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等有巨大的意义。同时也应该看到,这场价值观的批判存在着一些偏差与失误,它忽视了...  相似文献   

6.
以转型时期撒拉族社会经济研究为对象,揭示转型时期撒拉族社会经济结构的特征与类型,着重探讨了撒拉族经济结构调整与社会转型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价值观念的变化对体制转型促进或制约的角度 ,论证渐进转型模式的合理性 ,认为渐进转型模式有益于处理价值观的一元性和多元性的辩证关系 ,保持转型过程中政策的连续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激进转型模式往往使人们价值观念的调整滞后于迅速变化的社会现实 ,导致人们基本价值观念的严重冲突和对立 ,加重了社会控制的成本 ,阻碍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俄两国都是缺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大国 ,体制转型采取一种能保证人们在实现经济利益的过程中逐步转变价值观念、为转型的持续发展不断注入动力的模式 ,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东欧国家在转型时期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衰退,其幅度之大和延续的时间之长都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匈牙利在东欧国家中经济改革的历史最长,经济转型的阶跃最小,但是即便如此,匈牙利经济也出现了严重的衰退。因此研究匈牙利转型衰退的经验对于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1世纪的中国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面的转型期,文化的转型与冲突又是当代社会讨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国文化追求的现代化转型的总体性特征,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文化的冲突,特别是文化价值层面上的传统与现代、经济与道德、公平与效率、个体与集体的冲突。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西北地区某大型国有企业个案的实地研究发现,市场体制下国企工人的阶级意识源于在劳动过程中权利与利益被削弱或剥夺的过程。随着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国企工人逐渐从"国有工人"变成了"契约工人",这不仅影响了国企工人的生活境遇,而且影响了国企工人阶级意识的变迁。即国企工人阶级的认同意识从单位认同转向了阶层认同,利益意识从政治利益转向了经济利益,合作意识从一致转向了分化,冲突意识从指向国家转向了指向企业管理者。国企工人阶级意识的变迁深深嵌入在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制度逻辑中,而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制度、工资制度与社会福利制度等核心制度变迁成为国企工人阶级意识变迁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当前社会转型的一个最为显著的因素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这种革命性的变革带给社会的影响可以说是极其深刻的。对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发育相对迟缓的土族群体,这种冲击和影响则更大。社会变迁必然导致观念更新,促使社会群体价值评价体系发生一系列适应和调整性变化。本文主要对当前土族民众经济价值观的某些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12.
从经济转型对职业道德的影响入手,在探讨我国经济转型期职业道德现状的基础上,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了出现职业道德病的根源。提出了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应采取的对策首先,领导带头,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其次,必须健全社会道德控制机制;再次,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制度化、法规化建设;最后,强化职业道德建设的层次性。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苏省1990—2008年的数据,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对专业市场与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转型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长期稳定和短期波动的特性;专业市场发展与经济体制转型、经济结构转型存在单向的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专业市场发展是它们的因;专业市场发展给经济转型带来正面冲击效应。  相似文献   

14.
屏蔽效应是指阻碍空间相互作用的边界效应。地方政府追求行政区域边界内利益最大化,使得边界屏蔽效应成为长三角区域实现经济转型的最大障碍。进入21世纪,长三角地区各城市间边界屏蔽效应突显,因此,要突破省市行政管理为主体的经济规划体系、公路经济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边界屏蔽效应的束缚,真正实现区域经济转型,就必须引入区域经济规划、路联网、社联网等制度创新协调机制,为经济转型提供新动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实质是生产力内在构成要素的转换,其中精神文化因素逐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主导性要素,经济发展从客体性经济转向主体性经济。其本质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加以理解:从传统的物质生产方式向现代性的物质生产方式转换,具有现代经济的精神文化特性,主体的精神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质上是一种从"直接劳动"向"科学劳动"的转变,具有鲜明的现代科学文化精神;发掘人的智能,以精神性的资源逐步替代物质性的资源,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利益主体的分化。不同利益主体由于经济利益的差异和市场经济趋利性的影响,其政治价值取向也存在个性化趋向,从而导致政治利益关系发生变化,影响其政治认同和政治追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治意识形态的构建和社会的稳定。对此,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构建系统的利益表达和政治参与机制;科学协调社会利益,提高全社会的政治认同,完善和巩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7.
经济发展-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道德变迁的决定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决定道德"的伦理观包含两层涵义:一是经济制度决定着一定的道德;二是一定的经济水平决定一定的道德.文章由此而分别分析论证,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即经济制度的转变与经济水平的提高分别促进和决定着道德的变迁.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社会道德变迁的决定性力量--决定力,并从经济发展的两个方面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经济水平的提高这两个方面分析论证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变迁的必然性、必然趋势、基本内容和基本性质.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人员行动旨趣的现代吁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行政人员作为公共行政活动的重要主体,其公务行动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探求公共行政人员的行动旨趣,寻找其价值取向对规范他们的行动至关重要。在现代社会,作为一个职业的从业人员,公共行政人员的人性本源应是谋求利益的利益人,然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公共行政人员必须以公共利益为其价值取向,并以公正作为其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9.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个老问题,但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却是一个新提法。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是以人为本;重点是经济结构调整;目标是统筹协调发展;核心是自主创新;根本保证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只有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内涵,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20.
经济转型中国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应该以合作、协调、互动的心态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最终走向自主性国家。自主性国家是后发市场经济国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