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男权文化专制的社会中,女性不论其出生、身份和品貌才华,始终处于被男性赏玩、奴役、异化的卑微地位。文章从初唐的宫体诗、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晚唐花间词的代表作家作品入手,分析了玩偶型、受伤型、美人型三类女性形象,并阐释了女性形象的审美变化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2.
20世纪70年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激发了学术界对约翰·斯坦贝克作品中女性形象阐释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于关注文本的不同、关注方式的不同,不同的研究者对斯坦贝克笔下女性形象的解读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作家、作品的认识也截然相反,有的认为斯坦贝克是一个男权至上主义作家、他缔造的是一个女性缺场的世界,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提倡男女平等的具有时代意识的男性作家.对过去半个世纪来国外斯坦贝克女性研究成果进行述评,能够为未来国内全面深入开展斯坦贝克女性研究提供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3.
在男权文化专制的社会中,女性不论其出生、身份和品貌才华,始终处于被男性赏玩、奴役、异化的卑微地位。文章从初唐的宫体诗、盛唐和中唐的现实主义诗歌以及晚唐花间词的代表作家作品人手,分析了玩偶型、受伤型、美人型三类女性形象,并阐释了女性形象的审美变化及其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英国女性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塑造了玛丽·特纳这一备受父权制社会压抑与束缚并最终走向疯狂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忽视、被压制的"他者"地位,并指明了成为独立女性是当代社会中仍处在弱势地位女性群体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5.
女性在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是被排除在主流话语权之外的,虽然在中国古代婚恋戏曲中女性是绝对的主角,但其实她们是男性作家笔下的"他者"。从第一女性配角的角色功能设置来看,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照男性的心理需求和思维方式来塑造的,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带有男权色彩的一种隐性的塑造,是"男权中心"的思维承载。  相似文献   

6.
"天使"与"妖妇"是男权社会中在男性作家笔下经常出现的两种不同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塑造了娜塔莎和艾伦这一组相互对立的人物形象.这两种形象都体现了男权社会的男性们对女性的期待、仇恨、恐惧和丑化,是不真实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对女性的男权中心主义偏见.  相似文献   

7.
从《诗经》中对女性形貌描写看,女性审美形象大致可分为"硕女"、"静女""游女"三类,分别包含了健美、柔美和飘缈三类。"硕女"形象即既高大又健壮的女性,这既是商族和周族史诗对女性祖先的赞美,反映了早期先民的生命意识,也是农业社会初期女性在社会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反映;"静女"这种看似对女性所作的纯审美观照,显现了进入男权社会后男性审美对女性的期待;"游女"这类女性审美形象多出自神话传说,依然可看作是对女性享有崇高地位时期的追忆和向往。女性审美形象的变化,一方面显现了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显现了父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18世纪英国女作家范尼·伯尼在其作品《伊芙琳那》中关注女性作为男权文化中的“他者”的生存困境与悖论,以深刻的历史意识洞察了社会边缘群体历经的不平现实,用边缘的声音质疑了男权话语主宰的社会秩序及其蕴涵的意识形态.同时,以情感主义美德作为女性的文化武器,曲折表达了伯尼及其女主人公们建构女性主体地位,消解男性中心权威的政治意向.  相似文献   

9.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从题材的选择、书写方式、男女形象的塑造探析了毕飞宇关于女性意识的小说文本特点,可见,由于作家身处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文化中,作家书写的女性意识所采用的话语模式,是一套纯粹的男权话语模式.作家描述的男女关系模式仍然是不平等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依然是主体与客体、中心与边缘、主流与支流、重要与次要的模式.他的书写显得那么保守和顽固,对女性的压抑、禁锢是他在维护男权中心文化道路上不得不走的一步.  相似文献   

10.
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各种类型的女性形象,体现了他对女性的体悟、思考和关注。从早期商州文学中的传统农村女性的形象,到《废都》中的世俗化的欲女形象,到《高老庄》中的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理想型女性形象,在这个嬗变过程中,贾平凹努力追求抒写女性的本真生存状态。但是贾平凹始终无法摆脱根深蒂固的男权思想的束缚,致使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无一避免地打上男权思想的烙印。所以这些女性形象只是男权思想的产物,是贾平凹审美理想的再现,而非女性的本真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