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培养的理念与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即研究者”,是当今教育界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努力追求的目标。职前教育必须为师范生成长为研究型教师奠定坚实的基础。我们应当确立教育科研素质优先发展、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理念。增设教育研究课程模块、优化教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开展专题性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是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素质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2.
教师素质一直是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的关键因素。然而 ,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制约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将依赖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也需根据社会和教育自身需求积极进行改革和发展。这些将是中国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3.
芬兰教师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专业人员。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师范生不仅需要学习理论知识,还需要通过持续性的教育实习活动来强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培养学科教师的重要机构,其学科教师职前教育实习的实施包括建立学科教师职前教育实习联盟、统一培训实习指导教师、设置结构化的教育实习课程、制定科学的教育实习目标等内容。对其实施经验及特色进行深入分析,可为我国师范生职前教育实习的改进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张百熙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他重视教师培养工作,主持京师大学堂期间,积极从事教师教育实践,参与制定的清末"新学制"章程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制度化的保证,这些举措对近代教师教育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针对教师素质的时代要求和我国教师创造素质的现状 ,在现阶段必须着眼于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两个阶段的教师教育改革 ,以培养教师的创造素质 ,创建新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6.
学科专业培养与教师专业培养分离的教师职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学科教育 教师教育"框架内实行的分离式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把教育类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模块单列,并提高教育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比例,同时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对教育类课程进行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拓展课程类型、更新课程内容、强化实践课程,从而构建与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要求相适应的分离式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7.
通过中美两国教育管理制度、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比较研究,揭示我国教师教育的一般特点,指出我国教师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阐述了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应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高等师范教育“三制一体”教育模式,即将治学导师制、实训师徒制和实习顶岗制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路径与方式,并使三者形成教师职前教育的一个整体,也与教师职后教育相关联.实行治学导师制是为了改善师范生的专业学习,加强对师范生思想、精神与学问的教育,培养其专业理论素养.实行实训师徒制和实习顶岗制意在加强实践教育,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教师职前实践学习存在明显的困境,即师范生平时缺乏与中小学生的经常性联系,缺少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深度了解和思考。基于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的附属角色定位。从学科教学知识(PCK)的视角出发探讨,我们应该改变"先理论后实践"的职前教育课程体系,以实践学习为核心,努力寻求它与学科专业课程及教育专业课程之间的沟通,同时加强指导教师对师范生的临床指导,以落实实践学习理念。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成为教育过程的反思者和研究者,教育研习就是为了适应这一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新的教师职前教育实践课程。文章对教育研习的内涵、课程价值、主要内容、实施途径、条件保障等进行了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1.
在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型"教师的培养从职前开始的观念基本确立,但职前教师教育仍在传统的技术型教师培养模式下运行,因此,构建可行的"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本文就"研究型"教师职前培养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实践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推动教师教育模式改革,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需要,提高教师培养质量,促进教师群体由技术型向研究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随着职业教育国际化趋势的增强,美国与德国在职业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了解和认识,两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和经验也不断被其他国家所学习和借鉴,尤其是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更是成为国际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重点。对美国与德国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深入分析两国运用专业性、职业性和教育性“三性”融合原则在职业学校师资职前培养、准入机制和资格认证制度、职后培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结果发现,两国职业学校在教师职前职后侧重阶段、准入机制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在法律体系保障、教师实践能力培养、师资准入机制、“三性”融合原则的运用、师资队伍专业化等方面又存在一定的共性。据此,从培养模式、职业教育法律法规体系、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建设、职后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提供新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职前教师培养的新模式:教师成长协作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逐渐转向实践-反思取向,而我国的师范教育一直秉承理智主义取向,固守着远离实践的封闭式培养模式.我们应该顺应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潮流,坚持实践取向的教师教育理念,构建新的职前教师培养模式.教师成长协作团就是这样一种适时所需的职前教师培养平台,它以认知学徒制为基本形式,以大学教师、小学教师与大学生合作互动为内在机制,为职前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提供了习得途径,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成长.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 ,阐述了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的必然性 ;对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 ,从教师教育的特点 ,重视教师职前培养 ,通过实施终身教育实现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 ,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 ,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 ,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实践中,存在着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目标达成度低的问题.职前培养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准合格教师,为教师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教育专业基础.职后适应期的目标是培养合格师资;发展期培养优秀教师;成熟期培养专家型教师.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教师教育改革:师范院校要广开选修课,扩大师范生的知识面;增加教育理论课的授课门数,提高教育理论课的授课质量;聘请中小学骨干教师到师范院校任教.同时,制订有关中小学教师到大学选修学分的政策,实现职后培训"高等教育化";鼓励高师院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合作研究,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应借鉴日本教育成功的师资培养经验。对教师管理:日本是向地方分权的“许可证”制、教师评价制及其市场化等改革趋势,而中国仍是计划性的“任命制”占主导,“聘任制”法规性操作漏洞较多。对职前教育,日本是普通高校培养的通用模式,中国则是师范院校的定向模式。对课程结构,日本须兼修文理,中国一般文理分修。对在职培训,日本重基础知识与专业业务,不与升薪晋级直接联系,中国正以学历补尝教育为主向岗位继续教育转化。我们应完善立法,调整定向型模式,教师教育评价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7.
英格兰政府针对国内中小学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专业教师紧缺、学生数理成绩较差的现状,推出了"未来教学学者"(Future Teaching Scholars)精英教师培养计划。这一专项教师培养计划旨在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系统的培养方案、丰厚的奖学金与助学金以及明确的教师未来职业发展规划,吸引高质量的本科生积极参与,从而提高英格兰数理学科教师的专业水平及学生的数理学科成绩。英格兰政府为改善特定科目和偏远地区学校教师质量而开展的专项教师培养项目为我国相关教师的培养工作提供了积极借鉴: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地方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保障特定地区教师供应;提高师范生选拔标准,促进教师队伍整体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倡导"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新时代,安全素质已然成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安全素质水平较低,其主要原因在于校内安全教育的低效与共性化、职后安全培训的不足以及自主学习途径的缺乏。针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安全素质培养路径的优化和培养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在职前修订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标准,重建教师专业素质结构,同时调整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协同第二课堂提升教师安全素质;其次,在职后扩大教师安全培训对象,建立"分层进阶"新模式,对安全考试合格者发放教师安全培训合格证书,调整和完善中小学校岗位安全工作指南;第三,在日常工作期间,逐步改善教师自主学习条件,积极开展安全专题类校本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19.
学前教育是我国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师是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中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促进学前教育公平、均衡发展的保证。调查发现,武汉市幼儿园教师资源配置在数量、质量和投入等方面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教育政策的差别化实施,市域内经济发展不均衡等。为促进武汉市城乡幼儿园师资配置均衡发展,应该从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保障与补充等方面进行相应改进。  相似文献   

20.
政策价值取向规定了政策工具的向度,政策工具是实现政策价值取向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历经了政治价值取向、经济价值取向和"教师本位"价值回归三个阶段,并呈现出六大特点:利益诉求,由强调"国家本位"走向注重"国家与教师本位";动力机制,由"外延发展"走向"内涵发展";价值取向,由"服务政治""效率优先"走向"公平均衡";路径探索,由独立封闭走向多元开放;运行机制,由职前培养走向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政策工具,由单一的行政手段走向"混合型"工具集合体。其中的原因既有政策演进内在规律的制约,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包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的先导性作用、教师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教师教育发展所处的历史背景、教师教育利益主体的博弈,以及国际教育理念的引入与驱动。不再仅仅是对教师教育政策文本进行解读,而是从价值取向和工具选择的视角探讨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可以促使政策研究者对我国教师教育政策过程展开理性思考,推动教师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