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商业市场     
<正> 一、商业同市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 诚然,商业和市场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两者的内涵和外延都存在着差别。但是,把商业组织的市场作为考察对象,商业是市场的中介体系,商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商业企业是市场两极主体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媒介者;商业流通对两极的商品货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价格是市场价格的核心。因此,商人及其买卖活动所组织的市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市场。我们把这种市场称为商业市场。关于商业市场的基本理论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
<正> (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市场是国民经济状况的综合反映,是显示器,是晴雨表。国民经济状况好,市场就表现为稳定、繁荣;国民经济状况不好,市场就表现为波动、呆滞。 市场从本质上看是流通过程,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它运用货币,通过价格,使商品在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进行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最终消费。在这种交换关系中,主要表现的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它“再现了下列关系:第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  相似文献   

3.
<正> 一马克思主义认为,商业是一种交换活动,但它不是劳动能力的交换,而是产品的交换。这种产品的交换,不是直接的产品交换,而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相统一的商品交换,不是物物相交换的商品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买卖活动。然而这种买卖活动不是一般的买卖活动,不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直接的买卖活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媒介性的买卖  相似文献   

4.
<正> 商业的基本内涵是商人及其买卖活动媒介的发达商品流通体系。商业内涵的这个一般规定包括下列基本点。①经营商品买卖的主体(商人或商业企业)具有独立的经济地位。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阶级。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商业资本家的私人企业和商业托拉斯等组织形式。商业主体处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中介地位。  相似文献   

5.
公共产品价格理论的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一个不同于传统理论的公共产品定价模型,市场竞争被分为消费者竞争和生产者竞争两种状态.当市场上商品供不应求时,竞争发生在消费者之间,产品的价格等于边际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当市场上商品供大于求时,竞争发生在生产者之间,价格等于边际上生产者能够获得正利润时的最低价格.由于假设所有消费者偏好不同,当市场扩大,剩余增加,市场将会分裂出新的产品,以减少消费者的效用损失.当相邻产品之间的竞争达到均衡时,两个产品市场上边际消费者效用相等.根据新的价格形成机制,全部均衡必定是由"价格-规模-种类数"三者同时决定的.这个定价工具的应用,将使公共产品同私人产品的定价没有本质差别.  相似文献   

6.
商品供给与需求以及价格都是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产生并与市场相联系的经济范畴。商品的市场价格同商品的供给与需求比例之间有着内在的经济联系,这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如果供求调节着市场价格,或者切确地说,调节着市场价格同市场价值的偏离,那未另一方面,市场价值调节着供求关系,或者说,调节着一个中心,供求的变动使市场价格围绕着这个中心发生波动。”  相似文献   

7.
与大部分商品一样,现实中的粮食市场往往也是一个多层次的流通市场,其供求关系绝非一个简单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单层级的市场关系,而是一个包含着生产者、消费者以及多层经销商在内的复杂的市场往来关系.基于我国现阶段粮食市场双层流通体制运作的现状与具体特征,为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现阶段一方面有必要打破国有粮食企业对粮食购销市场的垄断局面和以力争形成竞争、活跃的粮食流通市场;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培育全国性与区域性的粮食批发市场和积极利用市场机制来配置粮食资源,大力开展省际的产销协作,鼓励产区与销区建立起长期且稳定的购销关系,支持有奈件的企业从事粮食的进出口业务.  相似文献   

8.
清代前期商人之间的商业信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前期由于商品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使商人之间形成了比较长的商业信用链条,从商品生产到流入市场,从高级市场到初级市场都不断有商业信用产生.就商人而言,贩运商与坐商之间、坐商与小商贩和摊贩之间都建立了信用关系.商业信用的建立,一方面加速了商品的流通量,盘活了整个商品流通的渠道;另一方面,商业信用的建立,解决了中小商人特别是小商贩资本不足的问题,促进了商业贸易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必须树立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市场观念”。树立该观念要求在理论上阐明供需主体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此谈谈看法。 一 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市场商品交换是由一定的组织和个人所进行的买或卖的行为。卖方提供商品,买方购买商品,买卖结合构成交换活动。商品买卖行为的主体构成市场的主体,它是指参与市场交换行为的具有一定经济利益的人或组织。按主体行为性质可将其  相似文献   

10.
<正>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活动的基本行为,是同商品经济相联系的一对经济范畴。有商品生产和交换,就有供给和需求,就有供求关系。商品经济越发达,供求关系的影响越广泛。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几乎一切经济现象都可用供求关系来解释。西方早就流传着这样的话:“鹦鹉也能成为经济学家,只要它学会念‘供给’和‘需求’这两个词”。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正> 三、影响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因素 消费者是需要商品和劳务的人。商人或商业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影响消费者购买习惯的各种因素。制订市场销售计划时一定要注意到消费市场的多变的特性。作为一个商人,必须具备对当前促使消费者购买习惯变  相似文献   

12.
<正>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搞清商品供求规律及其作用,对正确认识并克服“市场疲软”大有裨益。 一 所谓商品供求规律,是商品供求关系表现为市场运动的内在必然联系。要懂得商品供求规律,先要懂得什么是商品供求关系。 商品供求关系,就是供给商品和需求商品的关系。“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  相似文献   

13.
<正> 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对消费品的取得都是通过市场的商品交携来实现的,也是通过市场来反映的。因此,在市场交换关系的总体中,消费者及其需求是市场经营活动的中心。研究市场消费需求,对于企业科学地组织经营活动,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市场消费需求,是指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人们对商品及劳务  相似文献   

14.
商业预付卡是具有一定资质的商业企业或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由购卡人预先支付一定款项,持卡人可在特定时间和范围内分次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权利凭证。涉及三方当事人的多用途预付卡中发卡机构与特约商户间存在委托合同关系;发卡机构与持卡人间存在资金存管关系、委托代理结算关系和其他法律关系;持卡人与特约商户间存在商品买卖或劳务供求关系。商业预付卡法律关系中现存的解释权争议、消费者权益保障难、隐私权易受侵害等问题,可以通过制定行业格式合同、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隐私保护制度等措施进行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5.
生产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从始至终,而交换则是历史的产物。价值是随着商品交换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商品的关系赋予商品的一种社会属性。正是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关系,使产品转化成为商品,并因此具有了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的讨论持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本来是同义词……这两个名词本来难得分开,因为商品本来是为市场而生产、在市场上交换的产品”;第二种观点认为,“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个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是分别从不同角度来界定同一类型的经济”;第三种观点认为,“应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分析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广义地说,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商品是为了市场交换的产品,商品经济就是由市场来联系、协调经济活动的。狭义地说,市场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商品经济,是市场充分发育、形成了完备的市场体系、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要力量的商品经济”。以上三种观点虽然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密切关系,但我认为,仅有这些认识还不够,还应进一步从四个层次上来认识和明确:①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具有内在的同一性;②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性;③市场经济同商品经济具有时间上的继起性;④市场经济同初、中级商品经济比较具有运作上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17.
一商品经济发轫于纯粹自然经济形态的原始社会之末期。那时,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称为公社生产单位之间的直接劳动交换,这种交换关系是商品关系的胚胎形态。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社会产品日益增多,一个不从事生产而只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商人阶层分离出来,物品交换的等价物——货币出现,从此,人类社会便有了比较完整意义上  相似文献   

18.
古罗马的商业特征与中世纪自给自足状态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世纪自给自足状态的形成的根本原因不是日尔曼人的入侵,而是罗马自身商业的衰落。这是由罗马商业的特征所决定的。罗马的经济主体始终是农业,商业一直处于从属地位;罗马的商业是同战争密切相关的,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商业的衰落;罗马在观念上一直是鄙视商业的,并在后期实行了一系列不利于商业的政策,这直接导致了商人和商业的瓦解,从而使社会进入自给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关系中的信用,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联系在一起的。信用的产生同商品货币关系相联系,它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赊购、赊销商品,商品的买卖与货币的支付在时间上发生了不一致。这时,一个商品所有者出售他现有的商品,而另一个商品所有者却只是作为货币的代表或作为未来货币的代表来购买商品。  相似文献   

20.
消费通常被理解为不同主体的物质交换,其出发点是主体的需求和劳动产品,其终端则是需求的满足和发展。然而,市场又不仅仅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也是一种足以激发出新的意识形态的社会环节。要理解消费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不能止步于对拜金主义的道德指控,而是要回到消费行为最初的主体性结构中。在消费的一般对象性结构中,主体既是购买者又是销售者。在交换中,商品作为具有有用性的物品,是意志和欲望投射的对象,契合了主体的需求。商品作为消费品,成为消费主体的有机或无机身体,实现了主体与对象的统一。在消费社会,由于一般等价物和商业的中介作用,作为劳动对象的商品与劳动主体相对立。等价原则的普遍化形成了资本逻辑,使得商品成了确认社会身份的符号载体,进而形成了个体化表象的生存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