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迟子建散文通过感伤的审美意象,独特的艺术感觉,新颖的构思,艺术地表达了蕴藏于内心的感伤情绪,营造了一种忧伤中的诗意氛围,描绘出一种令人神往的伤怀之美;迟子建散文重要的美学价值在于其对感伤之美进行审美体验的同时,使人获得了一种忧郁的快感,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感伤散文反映了“五四”时期已经觉醒而又脆弱的青年知识分子的普遍时代病 ,即“性的苦闷”和“生的悲哀” ,展示了他们孤寂、苦闷、凄凉、幻灭等感伤情绪与痛苦的生活经历。作者有意识地去侧重描写人的悲苦与不幸 ,着意刻画人的精神灾难和心理危机 ,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3.
感伤这种人类低沉的生命情绪,在汉魏六朝的士人之中普遍存在,并可依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西汉到东汉末,特点是感伤情绪尚未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可称为感伤情怀的前奏期;第二个时期是从东汉末到魏晋,特点是由于社会的动荡黑暗和人的觉醒,感伤情绪已经弥漫到了整个社会之中,可称为感伤情怀的滥觞期;第三个时期是南朝时期,本期特点是士人从佛教中找到了解决生命痛苦的途径,感伤情怀已走向消释。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是“五四”诗坛浪漫主义崛起的重要标志,它是新诗发展自身规律、时代本质特征和欧风西雨影响的必然。创造社的根本特征,在于他们“对于一种社会成规”的“破坏”与“创造”的“革命”,其个性解放与表现自我的情感气度构成了浪漫主义的诗歌境界与格调。同时,他们也表现出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这是他们为“五四”诗歌所找到的一种更能抒发现代人苦闷情绪的浪漫的感伤主义抒情方式。1925年以后,也正是创造社的这些特征,导致了浪漫主义的消歇  相似文献   

5.
随着古典主义的消亡,在十八世纪后半期,欧洲文学中出现了新的文学流派,这就是感伤主义。感伤主义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中小资产阶级)对现实的态度和对未来的哀怨情绪。它兴起于英国、流传于法国,波及到德、俄等国。感伤主义流派的创始人是英国作家斯特恩(Lawrence sterne)。他于1768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叫做《法国和意大利的感伤的旅行》。自此,感伤主义流派即以此得名。就它的原意看来,感伤的旅行者,并不重视旅行途中所见到的法国、意大利的风俗、人情及生活的真实图景,而旅行者沿途的感觉和印象,才是被描绘的对象。感伤主义认为:  相似文献   

6.
肖红的作品,人物性格大多带有不同程度的悲剧色彩,艺术手法上不拘一格,笼罩着淡淡哀愁的稍偏冷色的诗美意,感伤和痛苦中交织着思索、反抗和理想追求。时代环境和作家特定的悲惨遭遇、独特的女性气质形成肖红的感伤风格。  相似文献   

7.
山水诗在晚唐复又大兴,且以崇尚白描、清丽工整的诗风和伤春伤别的感伤色彩,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独树一帜。本文试图结合晚唐时代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结合李群玉和晚唐诗人的山水诗作,对这一文学史的独特现象作一描述,从而探讨李群玉乃至整个晚唐山水诗的时代色彩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李鹏 《南都学坛》2005,25(3):81-84
因为故土意识是哈代所处社会生活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科学语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心理定势,融聚了他对故土的关切和形而上的思考,伴随着他创作实践的始终;又因为哈代整个创作是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英国文学史上一个独特时代———“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所以我们从故土意识这一角度,通过对《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几部具有标志性意义作品的透视,把脉作家悲观主义所走过的历程,认为它是以闲适古雅的乐观情调为起点,经过孤独感伤的忧郁心态,而走进悲观无望的凄婉愁绪。  相似文献   

9.
《聊斋志异》是否属感伤文学,这是一个涉及对这部文言小说杰作整体评价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从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家庭生活与其创作的关系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从整体来看《聊斋志异》,有感伤成分,这种成分体现在某些具体作品中,有的显露于外,有的则蕴含在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的深层,但它的基本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与艺术风格绝不是感伤,而是深广的忧愤。忧愤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通向感伤,但决不等于感伤,它更多地包含着怨懑、愤怒、抗争和桀骜不驯等因素,感伤则偏重于惆怅、哀愁和无可奈何的悲叹。从《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诗文来看,忧愤部是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10.
《聊斋志异》是否属感伤文学,这是一个涉及对这部文言小说杰作整体评价的重要学术问题。本文从蒲松龄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政治经济背景以及家庭生活与其创作的关系探讨了这一问题。认为从整体来看《聊斋志异》,有感伤成分,这种成分体现在某些具体作品中,有的显露于外,有的则蕴含在情节发展与人物性格的深层,但它的基本思想倾向、感情色彩与艺术风格绝不是感伤,而是深广的忧愤。忧愤在某种情况下可以通向感伤,但决不等于感伤,它更多地包含着怨懑、愤怒、抗争和桀骜不驯等因素,感伤则偏重于惆怅、哀愁和无可奈何的悲叹。从《聊斋志异》及蒲松龄的诗文来看,忧愤都是主要倾向。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作为“五四”时期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先锋作家,是一个生活在夹缝中的人,骨子里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大丈夫气概与小资产阶级的个人情调,共同造就了一个独特的郁达夫。他的感伤既非斯特恩式感伤,又非传统文化中之感伤,这是一种融入了个人灵魂与社会精髓之感伤,是“小我”与“大我”完美结合的感伤。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自叙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忧郁感伤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挣扎于“性的苦闷”和“生的苦闷”中。这个形象系列及其特征可概括为孤独者及其沉沦、零余者及其放逐、避世者及其逃亡。这些形象实际上记录了作者本人情绪的历史 ,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一种折射。  相似文献   

13.
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以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对立统一辩证发展观为指导,建构了西方美学史上最为独特的文学类型论。它根据素朴诗人的创作方法一致与感伤诗人的创作方法不同,把素朴的诗作为文学的一个大类,与感伤的诗相对立;再把感伤的诗分为讽刺诗、哀歌诗两小类,又把讽刺诗划分为激情的讽刺诗和嬉戏的讽刺诗,而把哀歌诗划分为狭义的哀歌和广义的牧歌。席勒的这种文学类型论在西方美学史和文学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它的意义在于,这种分类的依据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客观条件,更主要的是诗人(文学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态度及其创作方法,突出了文学艺术的人性、主体性、创造性。尽管席勒的文学类型论并没有成为文学史的共识,但是,它却给文学类型论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实践本体论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对白居易诗与唐宋词中思想内容的某些方面作细致的观察分析后,发现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去日苦多、人生如寄的感伤情绪,但求适意、不拘形迹的归隐意识是其内在契合点,反映了中唐以来新型文化背景下文士心理的变迁,是白居易诗和唐宋词独特的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5.
王鲁彦与无政府主义者有过较为紧密的接触,他在行动层面所表现出的与强权的势不两立以及在社会改造层面各类实验活动的参与,可以进一步推断,他曾一度信仰过无政府主义学说。鲁彦早期创作中张扬的个性主义,随处可见的迷茫、感伤情绪,都带有无政府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研究者对海明威〈老人与海〉的主题有多种理解.海明威传记材料表明,小说表现了海明威晚年因创作失利和身体病痛等原因而产生的感伤情绪.感伤主题与其他主题并行,恰恰说明了其作为伟大作品的深邃与丰富.  相似文献   

17.
一任何著名的文学家的作品,总有其鲜明的文学特征。宋玉作品给人印象最深的文学特征是:感伤与艳情。表现感伤的代表作是《九辩》。它把秋景秋物,秋色秋声,与诗人的悲剧命运、时代的衰败景象结合起来写,既描绘出秋风萧瑟、草木摇落、霜寒月冷,与群雁辞归、秋蝉悲鸣、...  相似文献   

18.
仔细体味鲍照诗文,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极深的感伤情绪,而不仅仅是悲愤与忧惧。文章从鲍照的诗文出发,结合其生命意识、人生体验、个人遭际来探讨诗人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19.
只是想想     
今天又下雨了,原以为南方的天气永远都是春和日丽,艳阳高照,艳阳却不知它同样如此的变化莫测。尽管与北方的凄风苦雨有所不同,但绵绵密密的小雨连续下一整天也足以让人蓄满感伤的情绪了。  相似文献   

20.
"线"是素描中最直接的语言形式,它主要是为塑造形体服务,但同时又充分体现出独特的韵律特征,它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由于素描中的"线"还渗透着画者的情感和情绪,因此"线"的判断和把握离不开绘画主体的参与,离不开画者的艺术感觉;对"线"这种绘画语言形式的把握应该与画者自身造型能力的培养、情感的表达和创造精神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