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铄 《统计与决策》2017,(8):121-125
供给侧改革的提出,就是要强化供给领域的结构性改革,从生产领域入手,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供给体系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而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演进的影响需要通过产业关联分析来测度.文章利用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12年投入产出表,将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联结,通过测算国民经济17个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结合产业关联分析来测度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与方式.  相似文献   

2.
2020年12月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其中,“需求侧管理”与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需求侧改革”的表述有所不同,引发各界关注和讨论。那么,需求侧管理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此时要强调需求侧管理,有何必要性?在四川省层面,如何基于需求侧管理新思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探讨这些问题,有利于落实和实现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相似文献   

3.
《浙江统计》2003,(5):25-25
国家统计局5月7日发布公告,从今年开始,包括GDP在内的国民经济核算将实行新的方案。新核算体系的实施,将更加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运行情况,为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适应小康统计需要 研究社会资本核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民经济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是对国民经济运行或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 ;是整个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 ;是政府管理与调控社会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与依据。国民经济核算如何服务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是摆在经济统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历史性课题。为了适应小康统计与评估的需要 ,我们不仅要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而且要拓展核算的范围、丰富核算的内容。当前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社会资本核算理论与方法 ,建立社会资本核算制…  相似文献   

5.
现代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宏观经济.无论你从事什么行当,都必须要具备一种意识:以一国经济(甚至全球经济)发展为背景,趋利避害,做出最好的决策.为此就需要掌握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通过各种经济统计指标了解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这些经济指标从哪里来?由国家统计部门提供;各种经济指标如何定义又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这就需要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我曾经有一篇短文"备一双宏观经济观察的慧眼"(载<中国统计>2006年6期),专门就其性质、功能、重要性和基本思路介绍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则要提出另外一个要求:希望读者关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岳巍 《统计研究》1987,4(2):1-6
在当前,为了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实现经济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如何改进和健全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已经提到经济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了。国民经济核算问题是个综合经济问题,涉及相当广泛的内容,不只限于计算范围和指标体系方面。本文拟结合科学的宏观管理的需要,谈谈如何搞好我国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国统计>杂志自去年第7期至今,基本上每月都有一篇笔者的随笔短文.其中都会有这样的提法:根据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如何如何,从国民经济核算看如何如何.读者或许会问:为什么总要扯国民经济核算这面"大旗"做你的"虎皮"?是的,要从宏观上观察分析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国民经济核算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数年前德国统计局局长在其所著<经济统计学>中曾经说:统计是我们观察经济社会现状的"眼睛".借用这句话并加以延伸,那就是:国民经济核算是我们进行宏观经济观察的"眼睛",掌握了国民经济核算原理,就相当于装备了一双"慧眼".可以洞悉宏观经济中的经济关系,而不致被纷繁复杂的表象所迷惑.  相似文献   

8.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适应国民经济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我国自1992年实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宽口径、综合性生产为观点取代了长期以来只对物质生产进行核算、弊端甚多的MPS。而在SNA指标体系中,最为人熟悉的就是GDP和GNP这两个指标,GDF指标更是成为我国宏观  相似文献   

9.
关于GDP指标缺陷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DP通常被用于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态势,是最重要的国民经济宏观核算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管理与核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GDP的快速增长,人们不难发现, GDP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GDP不仅不能衡量一切,而且在反映经济效应上还具有一定片面性。 1、GDP指标不能衡量增长方式及其代价 GDP增长率,是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但是它不能衡量经济增长的方  相似文献   

10.
赵丽 《四川省情》2005,(3):9-11
GDP作为反映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情况的综合指标,已成为各级政府进行宏观经济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就改进和规范地区GDP核算工作发出通知,最近,本刊记者就有关情况采访了省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处处长王光彩同志。记者:国家为什么要改进和规范GDP核算工作?王:GDP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规模、速度、产业结构情况的综合指标,在经济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GDP核算中,国家和地区采取分级核算的形式,由于地区GDP核算中基础数据缺口较大、核算方法不完善、统计体制不健全,…  相似文献   

11.
高敏雪 《统计研究》2021,38(10):3-11
本文结合国际国内研究动态分层次归纳、阐释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议题。具体包括:以国民账户体系2008版(SNA-2008)为起点的前沿研究,SNA中心框架的灵活运用研究,接驳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CSNA)及其实务的优化和创新研究,国民经济核算数据的综合应用研究。最后针对中国当前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方法中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做讨论,比如是否过分关注与GDP的关联, 如何充分发挥卫星账户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金红  郭晓雷 《统计研究》2021,38(10):12-2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新的国民经济核算标准,完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方法,细化账户内容,多项核算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全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在国民经济核算方面开展的各项工作,系统总结国民经济核算取得的新进展,介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16)》的变化以及组织实施情况,总结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编制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GDP核算、投入产出核算、资金流量核算、派生产业核算等方面开展的改革工作,并结合继续完善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要求,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对于有关学者进一步开展国民经济核算研究,以及广大用户正确使用和解读国民经济核算数据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分享经济的飞速发展引起了来自政策制定者、商业部门、媒体和公众的广泛关注,现实迫切需要分享经济统计核算提供分享经济方面详尽的数据信息。为准确把握分享经济的规模以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程度,本文主要研究如何将分享经济纳入宏观经济核算的范畴。就分享经济的定义、核算对象和范围、核算内容和形式等基本问题展开详细的分析,力图给出一个分享经济核算的基本框架,以期对分享经济核算的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研究中首先给出了分享经济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分享经济的主要分类进行了概况和总结。接着以交通运输服务数字平台和私人住宿服务数字平台的分析为例,探讨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部门分类及基本核算内容。之后,考虑到分享经济的统计核算可以通过目前的宏观核算原则和方法实现,但现行分产业核算的中国GDP核算框架无法与涉及到众多行业的分享经济直接对接,建议通过统一的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相对独立地反映分享经济的发展情况,并给出了分享经济卫星账户体系的基本架构设想,并对分享经济核算涉及的数据来源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分享经济纳入国民经济核算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还面临诸多挑战,后续研究将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孙秋碧 《统计研究》1999,16(4):60-63
一现代意义的国民经济核算起源于传统的国民收入统计。这一统计活动可上溯到17世纪中叶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所进行的国民收入估算。威廉·配第实质上创立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并在1665年进行了实际估算。在《政治算术》中,他根据大量统计资料,具体计算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新发展和SNA修订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经济普查之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发生了若干方面变化,包括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在资料来源、计算方法、生产范围、基本分类和某些具体问题处理方法等方面的修订,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修订,以及非经济普查年度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案的制定;在机构部门账户发生的若干方面变化,包括机构部门账户部门分类的细化和编制方法的修订;而1993年SNA的修订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所面临的挑战,包括中央银行产出、非正规部门、政府与公共企业的交易--股权投资收益和资本注入等方面的修订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焦武 《统计研究》2010,27(12):78-85
 本文针对中国国际收支多年来“双顺差”的事实,利用1981~2007年度中国国际收支时序数据和我们认为与之相关的最重要的两个宏观经济变量:中国的对外开放度指标和实际GDP的增长率数据,构建了多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计量方法,实证检验了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及其子账户与资本金融账户之间,各账户与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动态冲击响应和变量间影响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周期波动特征研究既是现实经济运行状况的真实反应,也是经济危机监测与预警机制的前提与基础。利用CF滤波法对1978—2010年间中国经济中主要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去势处理,考察了产出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以此参照系对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运行展开分析。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征明显,前后共经历了五轮经济波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和经济周期波动特点,可以将1978—2010年划分为改革探索时期和改革深化时期。就前者而言,经济周期波动的核心特征是高增长与通货膨胀,政府调节经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调控的重点是如何抑制需求的过度扩张;就后者论,经济波动的核心特征是流动性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与通货紧缩,政府对经济的调节以间接宏观经济政策为主,调控的重点转变为启动内需。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政府调控方式和调控重点的演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结构、宏观经济环境和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周建  张敏 《统计研究》2014,31(9):37-43
本文采用最新前沿的宏观经济数据诊断和空间面板模型理论和方法,对我国30个省(西藏除外)1999-2011年的省际GDP强影响性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B-N分解深入研究了其形成机制。主要结论表明:我国省际GDP不仅空间关联,而且存在着显著的强影响性特征,每一年样本信息对于样本期内全部信息的影响程度和大小存在着差异。同时,我国省际GDP强影响性特征具有极其显著的形成机制,随机性成分是造成强影响性的主要根源,周期成分也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以上结论对于我国省际GDP强影响性特征判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含义,进一步对于我国政府熨平经济波动、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的政策制订和完善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describes and illustrates a generalized least squares (GLS) method that systematically incorporates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on the reliability of initial data in the reconciliation of a large disaggregated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The GLS method is applied to reconciling the 1997 U.S. Input-Output and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by-industry accounts with benchmarked GDP estimated from expenditures. The GLS procedure produced a balanced system of industry accounts and distributed the aggregate statistical discrepancy by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estimated relative reliabilities of initial estimate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e empirical feasibility and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e GLS method for large accounts reconciliation.  相似文献   

20.
杨缅昆 《统计研究》2003,20(1):35-4
After analyzing and exploring the definition of "national welfare" from the view angle of welfare quantity and welfare quality, the author raises both definitions of "nominal national welfare" and "real national welfare". The author also analyses the problem accounting the cost of external damage in the framework of national welfare accou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