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主力军。文章基于2009—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制造业集聚、空间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曲线关系;分区域来看,制造业集聚对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非线性的促进作用,与非创新型城市创新绩效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曲线关系;无论是创新型城市还是非创新型城市,制造业集聚对城市创新绩效都存在显著的空间知识溢出效应,即制造业集聚不仅会对本地区城市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且会通过知识空间溢出影响周围其他城市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2.
将城市创新集聚纳入自贸区设立的政策效应评估框架,并将自贸区设立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5—2019年中国25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的影响,以及产业集聚、数字经济、创新创业活跃度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东部及北方自贸区城市更为明显;(2)就城市规模而言,特大型及以上城市的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而Ⅰ型和Ⅱ型大城市的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城市财力异质性研究表明,在高金融发展水平组和高财政支出组中,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的影响均显著为正,对低财政支出组的影响较小,而对低金融发展水平组的影响却不显著;(3)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二者的协同集聚、数字经济和创新创业活跃度在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的影响过程中,均不同程度上发挥出正向调节作用;(4)样本期内,自贸区设立对城市创新集聚的促进作用,在设立当年最小,到设立后第六年达到峰值,时滞效应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具有丰富的政策蕴含:一是在积极推进现有自贸区改...  相似文献   

3.
文章基于价值链理论将高技术产业创新过程划分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两个阶段,利用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与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对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流动在各阶段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呈现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周边省份的高技术产业两阶段创新对相邻区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协同集聚有效推动了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创新和成果转化创新;在技术研发阶段,人力资本流动虽然可以增加创新产出,但却弱化了产业协同集聚对技术研发创新的促进效果,而在成果转化阶段,人力资本流动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康宽  郭沛 《统计与决策》2023,(6):120-124
文章基于三次产业的就业和产出份额,测算2008—2018年我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产业结构扭曲指数,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面板模型考察产业结构扭曲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城市产业结构扭曲明显缓解;从全域视角来看,产业结构扭曲呈现显著的正向空间关联特征;从局域视角来看,产业结构扭曲主要呈现“高-高”和“低-低”集聚,且“高-高”集聚的城市占比逐渐下降,“低-低”集聚的城市占比逐渐上升;从影响因素来看,粗放式的经济发展和纵向财政失衡能够显著加剧产业结构扭曲,而金融发展和投资能够显著抑制产业结构扭曲;忽视空间溢出效应,将会低估各因素对产业结构扭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成渝经济圈是我国区域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成渝经济圈构建的制度背景,以2006—2020年成渝地区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是否能够促进成渝地区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研究发现,成渝经济圈一体化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制造业企业创新,具体表现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的双重增长;区分产权性质后发现,该效应在民营企业中更为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促进产业集聚、缓解融资约束是成渝经济圈一体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0年苏州以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集聚新人才为目标,全力提升产业竞争力、创新驱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经济发展基本走出金融危机影响,城市综合实力继续走在全国城市前列。当前,苏州又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其经济发展具有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产业细分和融合发展进一步增强等优势,但也面临通货膨胀预期增强、生产要素进入高成本期等问题,建议采取提升开放型经济内涵、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投资方式转型等措施,推进苏州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在高平台上的新跨越。  相似文献   

7.
文章研究了城市集聚经济对制造业就业的动态影响,将行业内溢出效应和行业间溢出效应纳入统一的动态空间分析框架,测算了丰富的集聚机制途径,对集聚经济中各种机制作用的方式和结果进行了考察。基于此,结合城市以及工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结果显示,单一行业的发展会对行业的发展产生限制,多样化发展促进了城市制造业就业的增长。在多样化集聚的机制中产业关联显著的促进了产业发展,而技术和劳动力共享的作用并不显著。行业的集聚机制会由于技术类型不同而存在差异。利用所构建的模型,对城市跨行业集聚强度进行测度的结果显示,2002-2013年期间每年多样化集聚对城市产业劳动力的增长作用约为2.56%。  相似文献   

8.
人口集聚会引起房价上涨,但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集聚人口的教育程度不同,房价上涨也具有不同的效应。首先建立人口流动理论模型分析人口集聚对房价上涨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房价、人口集聚、房地产投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一类城市人口集聚对房价上涨具有正效应,二类城市为平效应,三类城市为负效应;三类城市的房价上涨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和人均收入提高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新协同是粤港澳大湾区建成世界级城市群、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要义。本文以合作申请专利信息为依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城市创新协同网络、组织创新协同网络、个体创新协同网络3个维度,分析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技术创新演化过程及机理。研究发现:①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地理邻近特征,地理距离较近的城市更利于开展面对面的直接互动与交流,提升了技术创新协同和再创新的速度;②粤港澳大湾区组织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组织邻近特征,组织属性相似的协同双方,更易于建立信任关系和业务往来,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协同;③粤港澳大湾区个体间技术创新协同具有技术邻近特征,具有亲缘关系的集团企业,因技术相近、业务相同而更易于技术创新协同、转移和吸收;④应结合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利用活跃的市场经济优势,从城市、组织和个体角度,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有效的金融服务供给能够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文章基于2011—2018年新三板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金融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程度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数字化程度最小;数字金融对不同类别的技术创新表现出一致的促进作用;数字金融对非高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更大,且对不同行业具有差异化的影响;数字金融会通过“外降”与“内增”途径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在影响企业技术创新上,数字金融与金融发展、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相互替代效应。现阶段,应从政策引导、产业升级、平衡发展及金融监管四个方面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虎  韩爱华 《统计研究》2019,36(1):39-50
产业空间协调发展兼有产业关联与空间关联的特征,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具有实现产业协调与区域协调的二重协调作用。本文基于中国285城市2003—2016年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杜宾模型验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所带来的空间协调发展问题。耦合协调度模型得到年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处于良好协调发展区间,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协调度较低,67.37%的城市处于濒临失调衰退区间与勉强协调发展区间。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得到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正向溢出作用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作用机制具有非线性特征,对本地产业协调发展具有先弱化后增强的作用,但对相邻地区产业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虹吸效应。因此,建议增强产业与空间的系统性,强化产业空间集聚与空间转移的资源配置能力,发挥产业耦合协调作用促进空间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章基于2007—2021年我国28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了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分析这一政策效果的实现路径。结果表明:这一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显著提升一般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全国不同地区的作用效果相似。现阶段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通过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水平和城市创新水平的提高共同实现,尤其是资本要素投入在促进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利平 《统计与决策》2023,(10):126-130
城市群、产业集群及其耦合关系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章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地理单元,城市集聚、产业集群、城市群产业集群耦合集聚、全球经济联系为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增长为被解释变量,以耦合协调度衡量城市群与产业集群耦合互动水平,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构建计量经济学回归模型做进一步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城市群。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系统耦合协调状态下,城市群和产业集群耦合互动对区域经济增长有显著性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贡献并不明显,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力度还很欠缺,中原城市群需要持续扩大外商投资规模和提升外商投资质量。  相似文献   

14.
刘信 《浙江统计》2014,(4):27-29
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研究发现,创新资源会自觉向创新主体集聚.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则表明:近年来,企业确实已经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但创新资源特别是优质创新资源不会自觉向企业集聚,原因是多方面的,这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建议政府科技主管部门采取落实和完善政策、营造科技人才向企业流动的机制和环境、促进企业研发机构加速发展壮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环境规制、产业集聚与能源效率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2003-2015年中国27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将环境规制、产业集聚和能源效率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实证分析环境规制对能源效率影响的创新补偿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结果显示:境规制促进了重度污染产业的集聚,不利于中度污染产业集聚程度的提升,对轻度污染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当不考虑产业集聚效应时,环境规制降低了重度污染产业的能源效率,促进了中度污染产业和轻度污染产业能源效率的提升.当加入环境规制与产业集聚的交互项后,重度污染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抵消了环境规制带来的负效应;中度污染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阻碍了环境规制创新补偿效应的发挥,抑制了能源效率的提升;轻度污染产业的产业集聚效应未能显著地提升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异质性。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在没有产生拥塞效应的前提下对能源效率影响为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共同集聚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提升;从分地区层面来看,制造业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共同集聚对不同地区能源效率具有显著差异影响。最后,提出改善能源效率的具体建议,如加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创造产业良性竞争的集聚环境,减少政府干预等。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3-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数据,分别测算了产业协同集聚指数、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采用差分GMM方法考察产业协同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发现:产业协同集聚的提高,会显著降低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指数;分地区的回归发现,东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改善了资本错配,对劳动力错配负向作用不显著,中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会改善资本错配,但会恶化劳动力错配,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则加剧了资本错配,但可以缓解劳动力错配情况。进一步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产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会显著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进而改善资本错配,同时会提高劳动力成本,改善劳动力错配。文章的政策含义是通过产业协同集聚,可以提高金融业的专业化分工和劳动力成本,进而缓解资本和劳动力的错配,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分析了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影响新型城镇化质量的理论机理,然后使用中国27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动态系统GMM模型实证探究二者及关联效应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影响关系,最后从不同城市规模、不同资源禀赋及细分三大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全局层面还是异质性层面,贸易开放、产业集聚及其二者关联效应均对新型城镇化质量起到正向促进作用,但其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投资开放以及投资开放与产业集聚的关联效应均抑制了新型城镇化质量的提升,但异质性下有所不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全局层面的回归结果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将科技创新分为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采用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借助2010—2019年长三角地区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城市创新合作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科学创新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关联度均呈上升态势;(2)科学创新合作网络结构与技术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均呈现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但技术创新合作网络发展速度比科学创新合作网络更快;(3)“科学创新”与“技术创新”双视角下,板块内的城市创新合作网络分布有所差异,板块城市间不同类型创新合作的溢出效应呈现跳跃式波动。(4)城市间空间邻近、文化程度地区差异和知识平台数量地区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正向影响,而对外开放程度差异、投资水平差异对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空间关联网络均具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0.
将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分解为技术研发过程和技术转化过程,通过构建网络SBM模型和Tobit模型,较全面的评价和分析了中国区域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活动.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中国高技术产业形成了以原始创新资源投入为主,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资源投入为辅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活动的整体效率和两子过程效率都较低,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相对于技术研发过程的低效而言,技术转化过程并不是导致技术创新活动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地区的高技术产业表现为两过程效率的双重低下或一高一低;区域经济实力、产业结构、政府对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