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MBO事件市场反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理  罗洪涛  赵锋 《统计研究》2005,22(7):69-3
一、引言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成熟市场在传统并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并购方式。主要指公司的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或股权交易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或控制权结构,进而通过重组目标公司,实现预期收益的并购行为。国外对MBO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的MBO往往伴随着公司退市的过程(goprivate)。操作中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往往会用显著高于股票市场交易价格的成本大量收购公司的股票,达到控股地位,进而退市,然后通过对资产的剥离重组,然后重新上市获得超额收…  相似文献   

2.
谢志斌  杨栋 《统计与决策》2007,(12):114-115
股权分置改革是中国股票市场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研究了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改革前、后股票收益率的分布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对价方案对股票收益率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管理层收购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现行的法规和管理水平难以严格的约束,同时还有可能会出现一些当事人利用管理层收购这种新的交易形式谋取不当利益的现象.在目前MBO操作不透明,程序、细则尚未统一完善的情况下,MBO隐患太多.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财政部于2003年3月发至原国家经贸委企业司关于<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的复函>(财企便函[2003]9号),建议在相关法规制度未完善之前,对采取管理层收购(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公司)的行为予以暂停受理和审批,待有关部门研究提出相关措施后再作决定.这些都为管理层收购的实施带来了种种风险,诸如行政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和营运风险等等.由于财务风险是影响管理层收购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如何降低管理层收购中的财务风险,提高收购的成功率就成了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我国证券分析师推荐评级调整价值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我国12家主要券商研究机构的证券分析师推荐报告为样本,基于2000-2004年的沪深A股市场的全部股票价格与交易量数据库,采用三种不同的市场超额收益率模型和事件研究法,研究了我国证券分析师评级调整前后累积超额收益率、股票价格和交易量之间的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管理层收购对中国的宏观意义 在本世纪初,管理层收购(MBO)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的一个热点,企业界、理论界和政界都给予了很大的关注.虽然在20世纪90年代,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实际上已经使用了MBO的方式对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进行股权改造,但由于是非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新闻媒体的报道也不多,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多大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采用新的计量检验方法来评估中国开放式基金的绩效是否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为避免数据窥察所造成的推断错误,采用SPA逐步检验法(Step-SPA)来重新检验具有显著绩效的开放式基金。研究显示,2006-2010年间,若以月平均收益率作为绩效评价标准,中国开放式基金中没有任何一只基金显著地高于沪深300指数等表示的大盘收益率;只有6只基金的夏普指数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超越大盘夏普指数;当绩效比较标准为三因子模型中的超额收益率时,仅有约7%的基金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率。  相似文献   

7.
针对周内各日收益率差异的来源问题,在引入非理性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建立周末效应的超额收益率模型.该模型利用投资者对小概率的反应偏差来衡量投资者非理性偏差,考虑非理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周内各日的超额收益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利用事件研究方法研究了我国可转债在不同情况下的转股价格调整行为对可转债价格及其收益率的影响.通过对事件窗口内累计异常收益率的回归分析发现,利用可转债自身的状态因素不能很好的解释其收益率的变化情况,也就是说.由转股价格调整而产生的可转债价值变化并不是引发可转债收益率变动的最主要因素,转股价格调整行为在真实市场上更多的是被当作一个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的信号,而市场的非完全有效性和投资者的心理预期才是影响可转债收益率变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一、管理层收购融资的意义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简称MBO),是杠杆收购的一种形式,指企业内部管理者通过自由资金或外部融资,收购所在公司股份,实现企业控股权由大股东转移到高层管理者手中的行为。在现实中,管理层收购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完全由内部管理层融资独立进行的收购:二是管理层与企业员工一起完成对企业的收购,  相似文献   

10.
符大海  王晟 《统计与决策》2006,(24):133-135
在管理层收购中管理者面临巨大的风险,且常常由于-些没有意识和预计到的风险导致管理层收购失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发生的最佳途径是使管理者在收购前充分意识到收购活动的可能风险,避免盲目行动.本文从管理层收购的意向、实施和收购后调整整顿三个阶段对管理者的可能风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阐释了管理者的风险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1.
胡谷乔 《统计与决策》2006,(16):178-179
管理层收购是20世纪70年代在传统并购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并购方式,是企业重视人力资本提升管理价值的一种激励模式.本文分析了管理层融资收购的效应,针对国有企业负债融资现状对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融资进行了对策设计.  相似文献   

12.
公司兼并与收购是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实现自身经济目标的一种经济行为.1993年9月"宝延事件"拉开了我国上市公司并购的帷幕,此后,随着上市公司的日益增多,证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公司并购和资本重组事件也在逐年快速地增加.  相似文献   

13.
在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中人们发现,管理层收购通常是一种溢价收购.换句话说,管理层愿意以比现行市场价格更高的价格收购企业的股权.由此就引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参与收购的管理者客观上不会无缘无故的将自身的财富转让给不相干的第三方,他们之所以愿意为股权支付更高的价格,一定是因为他们发现被收购企业在收购后会具有更多的财富.那么为什么管理层收购后企业会具有更多的财富?这些财富的来源如何?能把它简单的归结为被收购企业价值的被低估或者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财富转移"吗?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实证研究,以163家进出口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国际化经营程度与经营绩效的关系,结果表明国际化程度与销售毛利率没有显著关系,与销售净利率之问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总资产收益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分析了股权激励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首先,界定了研究的变量.以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衡量企业绩效的指标.其次,以每年年底董监事持股率加上经理人持股率,管理层持股比例对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产生显著影响,而且对总资产收益率的促进作用明显.通过三个模型的分析发现管理层股权激励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法构造上市公司综合业绩评价函数的基础上,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比较分析并购事件发生前后上市公司综合绩效得分因子的变化以科学评价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并购短期绩效之间是负相关关系,但是与并购长期绩效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高管货币性薪酬水平与并购绩效是正相关关系管理层隐性收入与并购短期绩效是负相关关系,与并购长期绩效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股票市场上的"规模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率随公司相对规模的上升而下降,尤其是市值较小的公司股票投资收益率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现象,又称为"小公司效应".Banz(1981)首先提出了"小公司效应",他将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按公司规模分成五组,发现最小规模组的平均收益率比那些最大规模组的公司要高19.8%.由此,Banz提出,总收益率和风险调整后的收益率都有随着公司的相对规模的上升而下降的趋势.宋颂兴、周文(1995、1999)通过实证得出了在我国上海股票市场上存在明显的小公司效应.汪炜(2002)实证分析了我国证券市场是否具有小公司效应,得出了小公司股票组合的平均相对收益率要强于市场指数的收益率,且正的相对收益率值远大于负的相对收益率,从相对收益率指标来看我国证券市场存在显著的小公司超额收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管理层收购(MBO)是杠杆收购(LBO)的一种,是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利用借贷资金购买本公司的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者结构和控制权结构,进而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相似文献   

19.
深沪A股市场短期过度反应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1994年至2003年深沪两市的A股日数据考察了我国A股市场的短期过度反应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深沪两市A股市场在短期内不存在过度反应的反转修正,但随着累积时间的增加,平均累积超额收益率变化的显著性增强.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128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1998-2008年的数据为样本,通过对公司总资产收益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等企业绩效变量与高管薪酬、持股比例等薪酬激励变量所进行的回归分析,对高新技术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对高新技术公司薪酬绩效的敏感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高新技术上市公司薪酬激励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绩效与高管薪酬和高管持股比例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高管的薪酬绩效敏感度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