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章从金融供给角度设计出包含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两大维度的金融包容测度指标体系,并借鉴系统科学方法中的协同学理论构建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协同度测度模型,通过对我国2004-2014年农村金融包容指数的实际测算与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金融包容性服务水平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但样本期间有稳步提升趋势,这一结论与既有研究成果吻合.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村金融机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我国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的差异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相关率区域差异明显,西东中部地区呈递减分布;区域农村金融中介未能有效地发挥资金配置功能,其中中部地区资置效率最低,但西部地区有明显改善;农村金融组织按照人口数量而非经济发达程度设置地区分支机构,机构的撤并从区域对比来看并没有体现效率原则.  相似文献   

3.
仲志源 《统计与决策》2016,(16):170-172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组织,其效率如何一直为人所关注.文章基于农户福利改善视角,认为农信社组织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使农户信贷状况得到改善.通过改进的凯恩斯消费函数和VAR模型,结合农信社的国家主导特点,将农户贷款作为外生变量处理,实证分析了农户福利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农业贷款使农户福利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开始,在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就开展了小额贷款业务的实践,极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发放无需担保的小额信用贷款以满足农户和农村个体工商企业资金需求。经过近20年的实践和发展,农村小额信贷  相似文献   

5.
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6-2010年2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的面板VAR模型,本文从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两个视角,考察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非常有限,从地区层面看,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发展不但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提高,而且有助于缩小其收入差距;但在中部和西部地区,除西部地区的农村金融信贷支持具有扩大农民收入差距的效应外,农村金融的发展并没有对农民收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由此,西、中、东三大区域的农村金融发展所呈现的阶梯上升特征恰好对应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差距之间的倒U型关系.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文章基于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和响应五个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Dagum基尼系数法揭示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并采用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各地区收敛状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呈波动状态,其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低但增速最快;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异不断缩小,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大,东部与西部地区间差异最为明显,农村金融高质量发展水平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地区具有不同的α收敛、β收敛特征。  相似文献   

7.
农村金融与经济增长耦合关系的实证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爽爽 《统计与决策》2016,(16):160-162
文章基于协整检验分析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耦合关系,得出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农村金融效率与农村经济增长是正向关系,而农村金融的结构与农村经济增长呈反向关系.说明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效率在很大程度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但农村金融的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率表现的并不十分突出,而且其发展明显缓慢于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实际需要,从而提出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适度的竞争格局,优化农村金融结构将是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地区农户正规贷款支付意愿水平及其贷款可获性,有助于理解农村金融市场供求非均衡的原因,为探寻供求均衡的实现机制提供农户层面的微观证据。基于江苏、河南与甘肃三省15个乡镇的调查数据,运用截取回归模型和排序数据模型对影响农户正规贷款支付意愿水平及其贷款可获性进行实证分析,并采用T统计量检验其地区差别。研究表明:农户正规贷款支付意愿水平受到个体特征、家庭支出与地区虚拟变量的影响;而农户正规贷款可获性则受到个体特征、家庭教育支出、还款能力、贷款申请规模以及地区虚拟变量的影响;东部地区农户正规贷款支付意愿水平及其贷款可获性均高于中西部地区,由此建议政府可以从扩大农村抵押担保物范围、创新抵押担保机制与金融产品等方面来增强农户家庭还款能力,提高正规贷款可获性,改善农村金融市场供求非均衡。  相似文献   

9.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通过协整分析、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反之不成立;农民收入增长是农村金融发展规模的Granger原因,反之也不成立.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都对农村收入增长具有不利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不仅未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反而起到了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200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在构建农村创业活跃度指标并测算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采用系统GMM方法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效应十分明显,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显著提升了中国农村的创业活跃度;与此同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业效应存在省际层面的异质性,在城镇化进程、农村金融发展、农村人力资本以及产业结构等宏观外部环境越好的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越强。研究结论不仅有助于理解农村产业融合与农村创业活动的关系,而且能够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梁斌  廉亦玮 《统计与决策》2016,(24):103-107
从社会资本视角考察了我国农户小组联保模式,研究表明社会资本已不再是合格的抵押品.当下,我国农户是否参加小组联保模式主要受可获得性的影响,与社会资本无关;对社会个体的贷款发放,非正规金融组织已不再看重贷款对象的社会资本,它们更多将农户的房屋等有形财富或收入作为其贷款发放的评价标准.文章证明了社会资本在农村金融中的无效性,在从乡土社会向现代契约社会转变的背景下,小组联保模式的社会惩罚机制不再有效.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的"门槛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碧 《统计与决策》2006,(16):122-124
本文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落后于经济增长,有"门槛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13.
王伟  孔繁利 《统计与决策》2023,(19):102-106
文章在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使用2005—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互联网普及、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的影响。研究发现:从整体来看,互联网普及和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提高本地区城乡融合水平,且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区域来看,发现互联网普及和农村金融发展对东中部地区的效果更为显著,而对西部地区的效果较弱;在门槛效应方面,互联网普及和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融合水平存在双重门槛效应,互联网普及率超过门槛值后,正向效果不断增强,而农村金融水平随着门槛值的增加呈现“倒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欠发达地区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出发,分析不同层次的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不同需求及其现实的约束,并通过对各种需求的"公共性"和"个私性"的厘清及对现行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现状的透视,提出构建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的要旨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社区的框架内研究农村金融制度的安排问题,文章从正式金融和非正式金融两个方面介绍了现行农村金融的制度安排,指出现行制度存在先天就排斥农户和农户自身特点与农村正式金融体系不匹配两大缺陷。  相似文献   

16.
基于渭南市2 636户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从农户分化与演变视觉分析农村居民消费融资需求状况。采用概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融资消费的主要因素是收支的"非均衡性"、户主个性、消费环境、城乡融合程度和存贷款利率水平高低。建议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集聚,构建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农村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7.
吕勇斌  张琳  王正 《统计与决策》2012,(19):111-115
文章采用泰尔指数度量我国1990~2009年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性,并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空间效应。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存在强烈的区域不平衡性和空间依赖性,而且这个空间依赖性在加强。农村经济增长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推动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中国1988~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和Hansen(1999)的门槛回归模型,就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农村金融发展落后阶段,农村金融发展有利于降低城乡收入差距且影响效应最大;农村金融发展中等发达阶段,农村金融发展降低城乡收入差距的效应明显减弱;农村金融发展发达阶段,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非正规金融作为农村中非法定的金融组织所提供的间接融资以及农户之间或农户与农村企业主之间的相互发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的直接融资,由于目前农村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滞后,信贷资金不能得到有效配置,农村非正规金融必然存在.文章试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借款人及农村非正规金融组织三经济主体之间的逐利行为,利用经典的均衡理论,分析得出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兴起的必然性,且具有自主交易、市场效率和不可操控性等特征.因此,有效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使其与正规金融一起共同服务于农村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贫困村互助资金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缓解了贫困农户借款难题。通过5省50个贫困村2 656个农户样本,用DID方法分析互助资金对农户收入增加的影响。研究发现:互助资金有利于农户收入增长;互助资金对低收入农户、中等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中等收入农户和高收入农户收入增长的幅度更大;贫困村基础设施和村委会一年开会次数有利于互助资金促进试点贫困村农户收入的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