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天津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把人口城市化作为城市化水平的惟一测度指标,似乎不能全面具体地反映城市化水平。而真正认识和测度城市化水平,对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分析了人口城市化的片面性,提出了新的城市化概念。在此基础上,依据牛顿第二定律,建立了基于城市发展评价城市化水平的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对天津市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并且对2010年我国部分省、市基于城市发展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测度,测度结果与以人口城市化为惟一测度指标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利用城市化水平综合测度模型测度城市化水平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作为嫁接高新制造技术与信息服务产业的新型业态集群,现代服务业已成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着力制高点.文章基于典型相关分析法,对我国市场化改革以来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研究表明:人均GDP、高速公路里程、城市化水平等变量,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最重要推动要素.提升我国现代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内生扩张效应,发挥其隐性就业带动机制,必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城市化对现代服务业的主导机制,以推动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新一轮转型与跨越,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内生增长的重要引擎.  相似文献   

3.
现代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思 《统计与决策》2006,(10):68-69
1现代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传统的城市化水平评价指标都是单一指标度量法,虽然简单易行,但其科学意义是有限的,单一指标只反映了城市化的一个结果,并没有体现城市化的转变过程。众所周知,城市化过程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文化诸方面全面转变的动态的过程,是人类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章旨在探寻城市化水平和自然灾害的关系,借助1976~2006年国家统计资料,选用国家财政救灾支出作为衡量自然灾害程度的变量指标,进行自然灾害和城市化时间序列的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检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简要分析,评价现行城市化水平指标,得出单一城市化水平指标已不适用当今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测度。针对层次分析法中专家打分环节的主观因素的影响,本文尝试采用对比分析、综合打分策略,对专家打分进行修正,从而获得更加客观的结果。最后,运用构建的指标系统对黑龙江省各地市城市化水平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该指标体系较单一指标能更深层次的反应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交通事故发生机制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997—2007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城市化与交通事故发生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考察中国交通事故发生的空间相关性,并对影响交通事故次数和经济损失的因素进行了空间计量分析。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率,家用车辆、人口密度和公路里程同样是交通事故发生的诱发因素,而发展公共交通则可以有效避免交通事故发生,道路配置水平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衡量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1.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城市化水平是指某一地区内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简单明了,为各学科所接受,是世界上公认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它的实质是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具有很高的实用性。(2  相似文献   

8.
一、城市化的内涵及监测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用来反映一个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非农人口(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评价一个区域城市化进程是否适度就用人均GDP所应达到的水平.应该说,采用单指标来衡量和评价城市化进程,确实较简单易行.但是城市化涉及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问题.城市化过程不仅仅是人口的城市化,还包含着经济水平、生活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等的改变,标志着人类向更高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迈进.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新型城市化”为切入点,从“政策评估”的角度,采用双重倍差法测算新型城市化战略实施对地方政府规模的膨胀效应.分别用政府支出规模和政府人员规模作为政府规模的衡量指标,以我国20(00-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结果表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地方政府规模的扩展,但对不同地区的影响不同,与东部地区相比,对中西部地区政府规模的推动作用更加明显.且经稳定性检验表明,新型城市化战略的地方政府规模膨胀效应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规范工业化与城市化衡量指标,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1985年以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时空规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一、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城市化是伴随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而出现的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形式上看,城市化表现为农业人口转化为非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全面预算管理,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统计指标。站段货物周转量统计无论对编制业务预算,还是对编制财务预算,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站段货物周转量指标的涵义及意义 站段周转量指车务段所属车站以及分局直属站(包括站管站)货物的发送周转量和到达周转量。发送周转量等于发站至到站的里程乘以货物重量,其实际运输距离,应与统计工厂计算周转量时所采用的里程统计口径相一致,而不能是货票的计费里程;到达周转量等于路局和自  相似文献   

13.
文章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复合城市化指标,并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进行因果检验、协整检验,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发现: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的格兰杰原因,而城市化却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二者之间存在长期正相关关系.采用撤县立市和撤县划区的做法对提高城市化水平没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以可变模糊集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新的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方法-可变模糊识别评价方法,详细论述了其建模过程。该方法能够科学、合理确定样本指标对各级指标标准区间的相对隶属度、相对隶属函数。并且能够通过变换模型及其参数,合理的给出样本的评价等级,评价结果的可信度较高。最后将该方法应用于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计算简便,计算结果可靠,可以推广到我国其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评价和实现同一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动态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城市化经济运行理论,创新性地将城市化划分为"城"、"市"、"城市化"三个层次,并分别构建这三个层次的城市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测度模型和空间溢出效应测度模型;借助于面板数据和空间面板数据的经济计量学分析方法,分别测度2001—2010年期间,中国35座副省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每个层次下各指标的这两种经济发展效应各不相同,城市化空间溢出效应多为"被动传导型",故应充分认识各城市化层次的经济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差异性,从中把握城市化经济发展效应的真实发挥状况,找到提升城市化效率的针对性途径,促进增长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发挥,带动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运用产业结构演进的城市化响应强度指标,研究了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响应强度的空间差异及变动趋势,并使用空间Durbin模型方法,对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响应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显著地提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城市化响应强度,产业集聚与政府干预仅间接提高了产业结构演进的城市化响应强度,经济增长速度则不存在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情》2013,(4):5-5
中国特色城市化驱动力 我国城市化驱动机理符合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也符合西方城市化普遍理论,但同时,作为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城市化国家,其驱动力又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四川统计》2014,(1):5-5
城市发展的未来:文化型城市群 城市群主要有两种发展方式,一是传统的主要以经济、交通和人口作为测评指标的“经济型城市群”,二是新出现的主要以生态、文化和生活质量作为评判标准的“文化型城市群”。在全球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的当下,“文化型城市群”日益成为全球城市化和区域发展的主流和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目前国际通用的监测城市化进程的指标主要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表示.该指标只笼统地反映了人的要素在城市的聚集状况,无法综合反映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市的聚集和幅射发展各阶段的状况,也无法反映城市经济圈内中心城区与圈层区域的要素聚集和扩散程度.因此,有必要设计一套城市化进程的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对城市化演进阶段以及城市经济圈内圈层结构演进程度做出判定,为政府规划和企业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水平评测的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斌 《浙江统计》2002,(7):31-3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目前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提法也愈来愈多,中央政府提出在20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各级政府也都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制定了区域性现代化发展纲要。现代化主要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目前考核城市化的主要指标是城市化率(城市化水平),对于城市化水平的评测,文献研究较多,但测算数据之间差异很大,本文拟就此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