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 毫秒
1.
通过建立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关系的LSTR模型,分别以经济增长速度和能源强度为转换变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和人均GDP的关系在不同经济环境下有所不同。为实现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之双赢,必须在降低能源强度上下功夫。由能源强度的结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SVECM)的脉冲响应分析得知,短期内,能源价格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成为"迅速"降低能源强度的关键;长期而言,必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彻底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相似文献   

2.
文章研究了人均GDP、人口和工资对中国三个产业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1978-2010年的经济数据,文章对每个产业构建了一个以就业、人均GDP、人口和工资为内生变量的SVAR模型,并分析了就业对结构冲击的响应.文章的研究认为,人均GDP、人口、工资的整体变动对三个产业的就业均构成了影响;三个产业就业对来自人均GDP、人口和工资的结构冲击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其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霞  淳伟德 《统计研究》2010,27(10):71-74
以1990-2008年能源强度统计数据为样本,利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模型,对能源强度变化影响因素的动态作用特征及其影响效果进行了研究。实证结果表明:能源强度自身与第二产业比重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较大,能源价格变动与技术进步也对能源强度有一定影响,影响因素共同通过内在联结关系与相互作用机制,能够对提高能源效率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将因素分解方法应用于影响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析,建立了能源强度变化的完全分解模型,得到了因素分解结果,鉴于时间的累积作用,将各因素的贡献值分解到各个年度,并且对各产业比重变化和各产业能源效率变化对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贡献值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因素对降低我国能源强度未起到积极作用,我国能源强度的降低主要得益于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特别是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通过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分析,找到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二氧化碳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拐点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地区——陕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1978—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经验估计,发现曲线形状为N型,两个拐点分别在人均GDP为3 370.31元和4 070.06元处。对影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因素进行研究,利用迪式分解法进行短期分析,发现经济收入和能源消耗强度对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影响较大,而能源结构的影响很小;利用协整方程进行长期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强度、能源结构和第二产业结构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作用都比较大,其中最大的是能源结构。  相似文献   

6.
一、模型和方法 由于金融发展、人均GDP和行业内工资总额这三个因素显著的影响出口/GDP的比重,同时工资总额的可得性数据较少,将其加入模型后会影响计量分析的效果.因此,我们选择金融发展和人均GDP作为影响出口的因变量.模型设定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居民生活用能的特点 本文的居民生活用能主要指居民在吃、住和行等方面消耗的与生产无直接关系的电力、燃油、燃气和煤炭等商品能源资源,不包括柴草、秸杆等非商品能源.近年来,包头市居民在生活用能方面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生活用能增长快,2011年包头市居民生活用能为228万吨标准煤(等价值),同比增长12.6%,增幅高于全社会能源消费增速0.2个百分点;第二,生活用能的比重高并且逐年提高,2011年为5.04%,比上年提高了0.01个百分点;第三,按2011年末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活用能为0.85吨标准煤,高出上年0.09千克标准煤;第四,从消费结构看,电力和热力是主要品种,其次是天然气和石油制品,四者合计比重高达87.5%;第五,从对节能降耗的影响看,居民生活消耗能源的同时并不直接带来GDP的增长,所以对单位GDP能耗的影响最明显,据2011年相关数据测算,生活用能增速减少1个百分点约可带动单位GDP能耗多下降0.05个百分点左右,估计随着生活用能比重的继续提高,其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会更大.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2000~2007年间统计数据.对武汉城市圈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分别从绝对差距、相对差距、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收敛性等角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绝对差距,还是相对差距,考察期间都是扩大的;"倒U"型假说通过检验;δ-收敛证明了可支配收入的离差是扩大的,绝对β-收敛证实了其存在收敛性;在加入反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经济结构变量和产权结构变量后,三个模型检验都证明了其存在务件β-收敛.且二产占GDP比重和三产占GDP比重与各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速度之间正相关,而国有单位职工占总人口比重值则与其增长速度存在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四川经济结构现状及目标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经济结构调整演变的历程及特点产业结构从纵向分析,四川产业结构的变化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978~1982年间农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表明率先在四川进行的农村和农业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这是我国的一种特有现象,是纠正第一产业发展不足的偏差而产生的暂时情况。第二阶段是1983~1999年间非农产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阶段是2000年至今的第二产业高速发展时期:基础设施包括能源、交通和…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物价变动、收入水平对产业结构的长短期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均与物价增长率、人均国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且无论从长期还是从短期来看,物价增长率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调整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于2005-2010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利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对碳强度的影响,发现ICT产业发展与碳强度变化呈明显背离关系,即发展ICT产业可以有效降低中国经济的碳强度。在此基础上,采用Blinder-Oaxaca方法分解各有关因素对经济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之间碳强度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ICT产业的环境绩效差异对于可解释的碳强度差距有较大影响,数字鸿沟的存在妨碍了ICT产业低碳经济效应的释放。  相似文献   

12.
周国富  朱倩 《统计研究》2014,31(10):21-28
文章依据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在剔除进口中间投入所节省的能耗和碳排放的基础上,对2002-2011年各产业出口隐含的CO2排放量重新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隐含的国内碳排放量比同类文献的测算结果要低;而且,某些碳排放强度高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并不高,相反,某些碳排放强度低的产业其出口隐含碳排放的占比却较高。这种反差主要是由于不同产业的出口规模不同造成的。因此,要减少出口隐含的碳排放量,不仅要鼓励节能和清洁技术的研发,降低各产业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还应逐步压缩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产能和出口规模,不断优化出口结构。  相似文献   

13.
我国高能耗产业的地区间相对有效性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非参数计量经济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对我国几个高能耗工业产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工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能源使用的地区间相对有效性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其对我国能耗的总体影响(也即高能耗产业相对效率缺乏的省市提高其相对效率对我国单位GDP能耗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有:高能耗产业大部分地区的生产存在能源的浪费;高能耗工业产业能源使用的相对有效性对我国总体能耗强度有显著影响;效率缺乏程度高,或者效率缺乏程度不高但是生产规模大的省区的影响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14.
能源化工产业是重要的基础性产业,现阶段对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的成果还较少。文章首先将能源化工产业分为能源开采业、能源加工业和化工产业三大产业,测算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水平,结果表明能源资源禀赋导致了能源化工高级化水平的“低端锁定”,能源富集区能源产业高级化水平远远低于非能源富集省份,能源化工产业空间错配现象突出。其次,实证检验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能源化工高级化水平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且不同产业规模的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性。再次,采用滚动回归方法检验随着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变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变动状况,探讨能源化工产业内部最优匹配问题,结果表明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水平在1.05-1.15之间、能源开采业占能源化工产业比重在0.20-0.40之间,能源化工产业高级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最大。最后提出优化能源富集区能源化工产业匹配度、促进化工产业富集区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以及缓解能源化工产业空间错配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同斌 《统计研究》2018,35(8):69-81
本文基于行业间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分析了高耗能工业和能源行业等重点行业碳减排是否会导致行业间碳泄漏的问题。结果显示,重点行业减排并未引致行业间的碳泄漏效应,而是实现了整体减排的“扩散效应”,各行业的碳排放量均呈现了下降特征,价格体系和投入产出结构两个方面的变动佐证了这一现象。一方面,重点行业减排导致高耗能工业、能源行业生产成本上升以及低耗能工业、建筑业中投入要素成本增加和产品价格上升,因而高耗能工业品、能源产品消耗增加的“回弹效应”没有出现;另一方面,在重点行业碳减排的影响下,各行业有效控制和降低了中间投入中高耗能产品和能源产品的使用,存在着紧密产业关联的能源行业、高耗能工业、低耗能工业、建筑业中间投入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对碳减排的贡献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孙欣 《统计教育》2010,(2):49-54
2000年以来,我国能源强度出现了波动这一新现象。本文运用完全分解模型对这一现象进行分解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2000—2007年,我国能源强度波动及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波动中,强度效应占主导作用,结构效应作用较小。其中,第二产业对我国能源强度波动影响最大,而制造业对第二产业能源强度波动起主导作用。(2)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强度波动的影响较小,2000—2002年降低了能源强度,2002年-2007年增加了能源强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算1995—2012年中国27个省市的能源价格的扭曲程度,实证检验了能源价格扭曲基于能源结构制约中国碳强度的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全国视角下的能源价格扭曲阻碍碳强度的降低,但其直接效应不显著,主要是通过抑制能源结构升级继而影响碳强度。从区域角度看,尽管东部地区能源价格扭曲直接效应有助于降低碳强度,但总效应表现为阻碍碳强度的降低,中部地区能源价格扭曲对于能源结构影响不显著,但是两者的扭曲都显著增加了碳强度,西部地区和全国一样,能源价格扭曲通过制约能源结构升级来阻碍中国减排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正从外需增长转向内需增长,而内需增长的核心是建立在城市化基础上的,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另一引擎。为反映城市化对CO2排放的影响,利用STIRPAT模型研究1978—2010年期间不同发展阶段的东中西区域城市化对于碳排放的影响与效应。研究发现: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样本,城市化水平对各省碳排放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阶段城市化的推进带来了碳排放的增加,但这种正相关的关系并不显著,因城市化的进程会引起环境问题,进一步的城市化则慢慢消除了环境问题;无论是东部、中部还是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与碳排放、碳强度与碳排放的关系显著为正。鉴此,减排的重点在于降低碳强度,并可通过技术进步和能源结构的变迁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