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04年与2008年文化产业国家标准统计数据,分别利用Theil指数与Moran’s I指数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区域差异与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衡量,并运用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对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因素对文化产业区域差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文化产业区域差异明显,呈现东高西低的梯度分布格局,但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呈收敛趋势;中国文化产业区域间存在不断增强的正向空间相关性与空间集聚性;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均能解释文化产业的区域差异;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有利于缩小区域间的文化产业差异。  相似文献   

2.
在综合考虑多种要素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协同作用的基础上,构建四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的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机制及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在纳入经济因素的空间权重矩阵下,中国文化产业集聚存在正的空间溢出效应,说明具有相似经济属性的地区文化产业存在示范效应,而地理位置上的"邻接"不能显著地促进地区间文化产业聚集与发展;各影响因素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也不尽相同,直接效应是文化产业集聚的核心机制。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理论和经验两个角度首次系统分析了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经济地理机制.理论研究发现:经济集聚在直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会通过“扩散效应”和“虹吸效应”来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其中前者是一种正的空间外部溢出,而后者是一种负的空间外部溢出.经验研究进一步发现目前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经济集聚的直接促进和正的空间外部溢出来实现的,正是在这两种机制的作用下,中国文化产业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差异性和集聚性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4.
文章基于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以《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为依据,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测算了全国的文化产业的综合发展实力,并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文化产业综合实力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文化产业综合发展实力与地区经济实力显著相关;文化产业综合水平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地域邻接性强,有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文化产业集聚趋势明显,但大部分省份处于低水平集聚,产业集聚水平还处于劣势;统计意义显著的高高集聚区、低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分别分布于东部沿海、中部和西部,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2008-2013年人口和GDP历史数据,利用ESDA、地理集中度及区域重心法,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探究了人口、经济的动态演化和分布特征,分析了两者间的集聚差异.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2008-2013年人口集聚特性总体变动幅度较小,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化趋势明显;莱州湾东部区域人口密集度较大,而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区经济聚集性较强,人口的空间集聚与经济集聚分离.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统计方法检验金融集聚的空间相关性,借鉴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空间计量模型,结合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计量方法,对金融集聚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区域金融集聚效应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和“路径依赖”特性;地方保护阻碍了金融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受“路径依赖”的影响,产业集聚对金融集聚的影响不明显;“城市拥挤效应”强于“城市经济效应”,导致城市化进程与金融集聚路径相悖;外贸依存和人才机制显著地促进金融集聚.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婧 《统计与决策》2008,(3):111-114
通过对比中国、美国、英国和加拿大四国的文化产业经济贡献,表明分析我国文化产业经济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必要。并基于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主要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建立了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政府扶持对文化产业经济贡献影响的回归模型。计量结果表明:人均文化娱乐消费和文化基础设施是影响各地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正向显著因素。然而,文化产业的当地财政扶持对增强文化产业经济贡献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中国餐饮业地理集聚及其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引入产业地理集聚程度的有关评估指标,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1995-2005年我国餐饮业的地理集聚状况与变化趋势,及其对餐饮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发现了餐饮业地理集聚分散化的趋势特征,得出了餐饮业地理集聚分散化有利于餐饮经济增长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国省域工业集聚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对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和经济政策等因素对中国省域工业集聚水平的影响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一方面证实了人力资本水平、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水平、企业数目、对外开放程度等因素对中国省域的工业集聚水平有重要影响。另一方面证实了中国省域的工业分布存在空间相关性,并对我国工业集聚在省域间溢出效应的程度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0.
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区位分布的空间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空间分析的角度研究各地区市场化进程的空间效应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影响,空间计量经济分析的结果表明市场化进程的空间分布在整个样本区间与GDP、资本和劳动一样呈现出集聚的趋势,区域差异显著,各地区的市场化进程在地理空间上存在显著的自相关关系,证实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存在制度溢出效应。因此,在研究各地区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关系时必须考虑其空间效应的影响,基于此结论本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测算了各地区市场化进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证实,考虑了空间效应后,市场化进程在1998~2001年阶段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6.2%,在2002~2005年阶段约为10.8%,这表明了市场化对中国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近年来的贡献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金融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把金融活动的空间集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金融产业本身的特征,分析了金融活动空间集聚的内涵及经济性质,并系统研究了金融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途径,为促进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论文的研究既是对企业集群理论的完善,也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拓展与深化.  相似文献   

12.
探究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空间差异成因是实现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协同提升的关键。文章基于生态地理区划,运用DEA-DDF模型、核密度估计和探索性时空分析等方法对黄河流域2008—2019年48个城市绿色用水效率的时空演变、空间集聚与时空跃迁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内外两个方面揭示空间分异驱动力的来源。结果显示:(1)黄河流域城市绿色用水效率变动呈现“W”型的演进态势,区域绿色用水效率绝对差异有所扩大。(2)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城市以低高-空心型集聚特征为主,半干旱区具有均衡分片集聚特征。(3)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具有动态的空间结构,半干旱区空间结构变动较大。发生跃迁的城市类型排序为高效率制约型>低效率驱动型>低效率制约型>高效率驱动型。(4)黄河流域绿色用水效率的空间分异内源驱动因子中经济产出影响力最强,外源驱动因子中对外开放影响力最强。分区域来看,半湿润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经济产出和废水排放,半干旱区的核心影响因子是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2004-2015年中国省际家庭债务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SLM及SEM模型,研究了省际区域家庭债务的空间相关性.结果显示:(1)我国家庭债务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集聚效应,且样本期间的Mo-ran'sI指数显著为正,这表明我国家庭债务具有正向的空间相关性;(2)空间相关性对区域家庭债务的增长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即一个地区家庭债务的增长将通过空间溢出促进周边地区家庭债务的增长;(3)住房价格及人均收入水平对家庭债务有显著正向影响,而人均储蓄对家庭债务的影响为负,经济发展水平对家庭债务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梁雯  张伟  秦胜杰 《统计与决策》2016,(15):138-142
考虑到物流业FDI集聚的空间地理特征,将空间依赖性因素和传统因素同时纳入分析范式当中,文章通过利用安徽省各地市2004-2013年统计数据和空间地理权重矩阵,计算Moran's I指数并构建SLM、SEM空间计量模型检验物流业FDI空间集聚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各地市物流业FDI集聚具有地理上的空间依赖性,且其呈明显地动态演化特征,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空间依赖性会愈加明显.传统因素中制造业集聚、地区对外开放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政府市场干预起到显著的反向作用.从跨期模型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存在跨期影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环境污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和集聚外部性的综合理论框架下,利用2003-2013年中国27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集聚外部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空间计量结果显示,我国城市污染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而且这种正向空间正相关性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加呈现有规律的减弱趋势。在控制了FDI与集聚外部性的交互作用后,FDI引入明显降低了区域污染排放强度,Mar外部性和Jacobs外部性进一步增强了FDI的减排效应,但其影响效应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倒U型曲线特征。对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而言,小城市更容易受益于专业化集聚带来的Mar外部性,大中型城市更容易分享多样化集聚带来的Jacobs外部性红利。  相似文献   

16.
宁楠  惠宁 《统计与决策》2023,(18):16-21
文章借助CRITIC-熵权法测算了2012—2020年我国28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并借助面板门槛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对影响效应特征进行探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地提高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且边际提升效应会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度的提高而递增,随着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而先增后减。同时,这种提升效应具有非均衡性,在创新、协调、开放和共享四个维度中,仅对创新和共享有显著促进作用;在三大地区中,对东部地区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效果最强,而对中部地区未见显著影响;在空间上,对本地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正向作用显著,而对关联地区的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了物流业FD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探讨各省份物流业FDI驱动因素的作用力。结果表明:2006—2019年,各省份物流业FDI规模明显提升,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且差异逐渐扩大;物流业FDI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省份位于High-High集聚区域和Low-Low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马太效应";物流业FDI多维驱动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各因素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对物流业FDI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波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城镇化和城乡收入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中国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的空间自相关性以及二者关系的阶段性、地区性差异进行探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发现,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其自相关程度呈先增强后减弱趋势,华北、东北、华东地区和西北、西南地区分别形成不同特征的集聚区;地理加权回归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表现出较强地区差异性,并在2012年呈现出“反向化”格局,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城镇化的影响是积极的,而华中、华南、西北、西南地区城镇化的影响则转为消极.鉴于此,本文认为,在“新常态”下实施差异化和协同化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是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集聚经济测度方法前沿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长全 《统计研究》2006,23(3):38-41
在传统意义上,资源配置中的如何生产问题指的是,用什么样的技术和资源组合等进行生产,忽略了生产活动实际发生过程中的空间因素。产业集聚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空间特征,实质上是资源配置在空间上的一种实现形式。相对于产业集群研究对社会网络、文化和非正式交流等的过分强调,产业集聚则侧重于研究企业布局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地理接近趋势以及经济影响,因而更加普遍和易于观察,也更易于进行实证上的分析和检验。经验研究表明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普遍现象,并对生产效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即存在集聚经济。然而,产业集聚的不同形式,即在空间与…  相似文献   

20.
黄森  蒲勇健 《统计研究》2011,28(4):42-48
 本文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以及修正绝对β收敛回归模型,对中国2003—2007年省域经济发展的集聚性与差异性进行研究发现:中国31个省域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虽受到地域限制,但集聚辐射区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固定资产投入、人均实际工资以及城镇化率对于区域经济集聚的发展起到稳健的推动作用,FDI对集聚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越加显著,但是财政投入却在一定层度上遏制了块状经济的发展。另外,修正和传统收敛模型均显示,2003-2007年我国经济整体发展呈现明显的不收敛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