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是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政策。但是一胎生育政策的客观依据是什么?有哪些有利因素?能不能实现?会带来些什么问题?这是当前人口学界、计划生育部门、乃至全国各族人民都很关心的问题。本文仅就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提倡一胎生育的客观依据及其必要性 ①我国人口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说明只有一胎生育,才能尽快把人口稳定下来,把生产和生活搞上去。  相似文献   

2.
有关性别比的人口学课题随着我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提出而提出,生育胎次因素对于性别比的影响作用问题,也由此具有了不容忽视和不可回避的特殊性质。“只生一胎”会不会造成出生人口群的性比例失调?是不是“头胎生育男孩多?”这些问题本不难从一些较长期的全面统计资料中得出初步结论。但由于现行人口政策推行时间还不长,加之人口统计资料在内容上  相似文献   

3.
这几年,我国人口理论界和社会上广泛流行这样一种观点:——“人口逆淘汰”。它指的是:目前推行的“城市一对夫妻一般只生一个、农村符合条件的可生两个”的政策,将造成人口天平的严重失衡,即占我国总人口绝大比重的农村人口中新增人口的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农村生育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出发,从不同的侧面探讨了可持续发展与我国农村生育政策的关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生育政策对人口的调控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在运用生育政策手段时,必须尽可能地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时空维”上的统一.因此,既要强调当今人口数量规模的控制,又不偏废未来人口年龄性别结构的调整;既要强调国家的全局长远利益,又重视农民的局部眼前利益.只有这样,农村生育政策才能在我国人口、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朱涛 《西北人口》2009,30(3):1-3,13
在人口转变过程中存在着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的“人口红利”时期。本文从分析我国“人口红利”消逝的预警入手,分析了我国人口结构面临迅速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并追溯了计划生育这一影响我国人口结构的政策原因,认为对传统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为目的的人口政策的调整应提上日程。  相似文献   

6.
<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指示》,即中发(1982)11号文件发出后,使我国人口理论战线和从事计划生育工作的同志更加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人们一致认为,党中央指示发得及时,发得好。《指示》的基本精神同《公开信》是一致的,就是普遍提倡一胎,严格、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根本不存在放宽农村二胎政策的问题。根据我省的人口情况,特别是当前农村的情况,不可能,也不允许放宽二胎政策。当前,我国面临着人口自然增长率严重回升的趋势,造成人口自然增长率回升  相似文献   

7.
关于完善我国人口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口政策是国家从民族与长远利益出发,对人口过程进行调节、干预的手段和措施。人口政策是我国社会经济政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政策在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人口政策必须适应影响人口变动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完善。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人口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逐步认识不断完善的过程。1981年11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这就是我国的人口政策。”20多年后,我国的人口状况已经发…  相似文献   

8.
在推行了近二十年的控制人口快速增长政策之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妇女总和生育率较70年代初期显著降低,其中城市已基本上实现了一胎化.由于人口增长具有周期性和累积性特点,加上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中城小乡大的特征,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数庞大,增长速度下降幅度越来越小,甚至出现反弹,未来人口控制的压力依然沉重.  相似文献   

9.
围绕生育政策是否“放开生育二胎”的争论,在全国此起彼伏,甚至激烈起来。有些地方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已经放松一胎的限制,允许符合一定条件下生育二胎。2009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南方十二省人口计生委主任座谈会上,国家人口计生委负责同志传达了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期有关人口计生问题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指出,实行计划生育是党和政府从中国国情出发所采取的重大国策,“十二五”期间必须坚持稳定现行生育政策不动摇。  相似文献   

10.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城市的计划生育政策近十年来一直是很稳定的,大多数农村的计划生育政策也日趋完善。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第三次出生高峰期,是控制人口的关键时刻,又是国家拟定“八·五”计划与“九·五”规划之机,未来10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对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口政策是国家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为实现人口目标,干预、调整人口过程所采取的行动准则。人口政策作为国家政策体系一部分,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属于上层建筑。当然,它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我国没有明确、完整的人口政策,一直到1981年3月,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宣布“限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素质,这就是我们的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王振军 《西北人口》2017,(6):104-110
本文选取不同年龄、不同级别城市和乡村的适龄生育人口,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就甘肃省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时的生育行为和“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生育意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独生子女”政策时的生育水平,单纯的“全面两孩”政策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甘肃省的人口生育水平,且适龄人口的生育意愿与生育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因此,笔者认为应调整当前我国实施的人口控制政策,同时针对甘肃省的人口年龄结构失调、男女比例失衡及后续劳动力资源紧缺等问题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以利于甘肃省及全国人口生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地认清我国当前的农村人口形势及存在的问题,探索相应对策,为国家制订有关方针、政策提供依据,1990年11月12—15日,来自全国40个人口研究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的一批人口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汇聚在苏南名城无锡市,举行了历时4天的“中国农村人口问题学术讨论会”。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农村人口问题与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潇 《人口学刊》2005,(6):23-28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农”问题是制约吉林省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村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还有很多不和谐的方面。在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政策条件下,分析吉林省农村人口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科学规划农村人口发展,对于加快吉林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振兴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在世界很多国家人口急速城镇化的同时,我国30多年来人口城镇化发展缓慢,乡村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一直稳定在80%左右。1982年人口普查时,我国市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6%,10亿人口8亿是农民。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不仅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农业生产率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人口数量的控制和人口素质的提高。加速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对于贯彻我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人口政策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就这方面的问题发表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人口安全的定义出发,简单的分析了我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主要人口安全问题,并发现这些问题大部分都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简要地阐述了我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发展产生过程和主要内容。结合我国现行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和我国主要的人口安全问题,从人口结构和人口素质两个方面,重点分析了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安全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要抓住现在的机遇期,调整现行的人口政策,最终实现中国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以及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何景熙 《人口研究》2002,26(6):7-13
转型时期我国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对有限农业资源的巨大压力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乃是当前“三农”问题本质所在。对农村人口“开流断源”即“转移农民 ,减少农民 ,农民变市民”是应对“三农”问题的根本选择。建议立即启动普及基础教育为主体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程” :( 1 )由中央财政直接承担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 ;( 2 )重建农村合作医疗网点 ;( 3)继续强化农村计划生育 ,切断人口过量增长的“源头” ;( 4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面的制度创新保障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平性。  相似文献   

18.
1988年6月,台湾当局通过,“政纲政策案”对人口政策作了重大的调整,改变以往节制生育的政  相似文献   

19.
妇女生育率是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自1979年“一对夫妇一个孩”的人口政策实行以来,人口的生育模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城市与农村对政策的理解与执行有一定的差异,客观地揭示这些差异的原因,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城乡间影响生育率水平的诸因素,指导计划生育的实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计划生育经历了70、80年代近二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概而言之,70年代实现了由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转变;80年代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形势下基本实现了生育政策从调整到稳定的转变.这样,就为90年代实现人口控制的法制化系列化管理体制创造了条件,积累了经验.一、七十年代政策控制成效评估70年代,全国计划生育以“晚婚晚育”号召为起点,逐步向“晚、稀、少”转变,“二胎加间隔”则在上述前提下提出一对夫妇间隔生二个孩子,并在晚育基础上加强胎次间隔控制,这项政策在强有力的行政控制、宣传舆论和骨干带头的推动下,有效地控制了第二次人口高峰的增长势头,实现了控制人口激增和调整人口结构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