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新疆兵团人口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月兰 《西北人口》2008,29(4):69-71,76
区域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保证,人口的规模、素质和结构都直接关系着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文章选取兵团人口规模、职业构成、素质以及生活条件等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兵团人口的发展现状及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是兵团人口的综合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发展具有不可持续性。对如何提高兵团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人口城镇化动态分析模型浅探──以山东省淄博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城镇化是一个人口由乡村聚居向城镇集聚,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转化:(一)地域转化,即人口由农村转移到城镇;(二)职业转化,即由农业转为非农业;(三)生活方式的转化,即由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向城市现代生活方式转化。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是人类走向现代社会的必由之路。城镇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是一个受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而长期的动态过程。因此,分析人口城镇化的动态过程及影响因素,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探求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对策,对加…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东省1990、2000、2005、201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和GDP数据为主要指标,通过运用GeoDA软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块,分析各县(市区)人口、经济集聚特征及两者空间上的协调关系及差异。结果表明:(1)广东省各县(市区)的人口和GDP空间分布表现出显著的高值和低值集聚特征,人口和经济空间集聚格局变化平稳但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扩大;(2)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空间集聚均形成珠三角高高集聚和粤北山区低低集聚的基本格局;(3)广东省各县(市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不均衡性,协调发展类型可划分为高水平协调型、低水平协调型、滞后型和超前型四类。分析指出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区域政策和区域空间效应等,并提出增强珠三角辐射带动能力和发展粤东西北经济增长极等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省区域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山东省17地市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量化人口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地区差异;从人口角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推动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张敏  高博  张力文  陈锐  李宁秀 《西北人口》2010,31(3):110-114
目的:本研究基于“健康中国2020战略”,旨在开发一种可综合评价人口健康公平性的二维指数。这里将公平性定位于“人口健康产出的平等”。方法:应用生态学研究、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人口健康不公平指数进行测算。之后。对健康不公平指数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资料主要来源于2003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结果:由8个变量合成的中国人口健康不公平指数(IHI)的中住数为0.27838π(范围:0π~0.39002π)。该指数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α系数=0.8304)和信度(Spearman相关系数〉0.8.P〈0.05)。IHI与社会剥夺指数(Spearman相关系数=0.731,P〈0.05)、期望寿命(Spearman相关系数=-0.569,P〈0.05)和基尼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0.805。P〈0.05)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IHI是一种二维、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监测“健康中国2020”战略的指数.它与基尼系数相比在对人口健康公平性的综合评估方面更具优势。该指数还可应用于政策干预效果评价、弱势群体的确定及卫生资源分配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推动人口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视角出发,对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相关关系的国际研究进展进行述评,从中探寻人口老龄化与货币政策的双向关联机制,并探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人口与社会经济长期均衡发展的政策思路。主要结论有:(1)人口老龄化对货币政策主要目标的实现构成多重挑战:来自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双重冲击使经济稳定增长难度加大;人口抚养比上升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人口老龄化通过削弱财政可持续性等渠道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2)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冲击使利率、信贷、风险承担等多个政策传导渠道的有效性均有所削弱。(3)货币政策亦可通过影响生育率和老龄人口收入水平影响老龄化进程,但其综合效应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文章将上述研究进展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从稳定经济运行、提升增长潜力和维护人口安全3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李青  王娟  徐崇志 《西北人口》2010,31(4):107-111
本文以新疆南部兵团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力资源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口规模、农业人口、就业人员数及就业人员产业结构的系统分析。了解人力资源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据实际情况及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如何妥善处理协调人力资源、经济结构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可行建议。主要结论:(1)南疆过低的人口比例不利于团场小城镇建设,更不利于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威慑“三股势力”的重要作用和劳动力的资源储备。(2)南疆兵团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不很匹配.阻碍了农村刺余劳动力的转移。(3)南疆兵团就业结构中一产就业人数比重偏大。非农产业的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新疆南部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  相似文献   

8.
人口因素是凉州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的增长趋势将影响到凉州区未来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本文根据凉州区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运用中国人口预测软件(CPPS)对凉州区2050年前的人口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分析了未来凉州区人口发展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并对相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托达罗的人口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除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现象,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是著名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P·托达罗(1942-)努力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托达罗提出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其中包括人口思想。笔者认为,他的人口思想既具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托达罗的人口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主张政府采取多种措施,降低人口出生率,从而减少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人口,缩小社会收入差距,并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托达罗认为,人口过多,增长速度过快,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他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九十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及其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各种人口调查资料,对90年代地区间人口迁移的实态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利用人口迁移模型对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要因进行了计量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长期迁往乡外、县外的人口始于改革开放初期,并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化而不断扩大;②在迁移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迁移人口的迁出地结构和流向都在发生变化;③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非常强的正相关关系,但总迁移人口中迁往省(市区)外的比率却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④省际间人口迁移量的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省际间的人口迁移量主要受迁移人口存量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或收入水平的相对差异只是迁移的前提条件而非决定因素,距离的远近和成长率水平的相对差异分别对省际人口迁移量有负面和正面影响,但并非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源是东北地区振兴的关键要素,通过对人力资源产业结构和城镇人力资源就业两方面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到东北三省现有的人力资源总量大、素质较高;科研机构和大中专院校聚集和具有人力资源开发潜力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东北地区面临的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人力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企业未能成为研究与开发(R&D)主体等方面的人力资源问题。针对东北振兴面临的人力资源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外来人口证件化管理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是区域开发和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上海是全国流动人口最多的城市,加大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不仅是保证全市社会有序运行的需要,更是其保持活力、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对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体现于外来人口证件化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经济地理格局的空间演变,我国人口迁移流动更趋活跃。文章在梳理已有研究基础上,首先基于新空间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多区域人口区位选择模型,揭示了人口空间流动的影响机制;然后以西北地区为例,选取2017年CMDS微观个体数据和城市层面特征数据匹配,通过构建Logistic模型检验人口流动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从西北地区整体来看,区域地方品质、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潜能、收入水平是影响人口域外流出的主要因素,而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及工业化水平有助于抑制人口域外流出;从西部地区分省区来看其影响因素具有区域异质性,宁夏人口域内外流动对于地方品质敏感度最大,接近陕西的16.47倍、甘肃的2.72倍,产业结构对宁夏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也很大,而收入水平对陕西人口域内外流动具有显著影响;从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看其影响因素亦具有人力资本异质性,大专及以上流动人口对于地方品质的敏感度最大,约是初中及以下流动人口的1.90倍、高中与中专流动人口的1.39倍;地方品质是影响未来人口流动的决定性因素。研究结论可为优化西北地区人口资源空间配置,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在合理界定就业质量概念基础上,笔者构建了我国就业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5--2011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就业质量及其地区差异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我国就业质量总体偏低;各地区就业质量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是决定就业质量高低的唯一因素。因此,各地区应该在十八大报告指导下,在积极增加就业岗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就业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几十年来,东北亚各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经历了急剧的人口变动。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过程中,各国的生育率持续下降,人口结构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已经面临新的人口发展趋势和新的人口问题。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源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东北亚区域的人力资源合作,促进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可以进一步推动东北亚区域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东北亚区域人力资源的合作具有很大潜力。由于几十年来人口动态与人口结构的变化,东北亚区域在人力资源方面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所以开展区域内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合作,具有现实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随着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广泛开展东北亚区域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将有利于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There have been many attempt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society in general (such as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of UNDP), or of children in particular (Jordan 1993; Corrie 1994). This article constructs a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for the Dalit Child in India following the methodology used by UNDP (1990) to construct a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for the countries of the world. Dalits (also known as Untouchables, Harijans, Scheduled Castes) have and continue to be a marginalised group in India. Section 1 presents the indicators used to construct the HDI for the Dalit child in India. Section 2 presents the rationale for the choice of the indicators chosen. Section 3 presents the methodology used to construct the HDI for the Dalit child in India. Finally, Section 4 presents the relative ranking of 15 states in India based on the level of human develop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HDI constructed for the Dalit child. It also compares the HDI rankings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Dalit Child in India with a recent HDI constructed for 17 states in India using similar indicators as UNDP (1990). The policy usefulness of this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for the Dalit child in India is that it could serve as an indicator of the social progress achieved in India as the country attempts to fulfill its constitutional vision of equality for all citizens.  相似文献   

17.
Evaluations of regional welfare conventionally rely on Gross Value Added (GVA) per capita as an indicator of well-be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address the regional welfare issue using alternative indicators to per capita income. With this aim, a database for the Spanish regions (NUTS II) has been constructed for the period 1980–2001 and an augmented vers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 has been estimated incorporating indicators of health, education and per capita income.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reas regional income per capita disparities have remained constant,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the Augment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AHDI) was achieved between 1980 and 2001. None the less,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intra-distributional mobility (leap-frogging) across regions in the AHDI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我国区域人类发展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并引进了以因子分析法为基础构建的人类发展指数(HDI)。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估方法的选择及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制订的人类发展指数比较发现,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人类发展指数较之传统的方法更适合测算与度量我国区域人类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9.
任媛  谢学仁 《西北人口》2011,32(4):63-66,70
人类发展指数用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类发展的健康长寿、文化教育和生活水平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属于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与通用的指标之一。本文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的编制方法,将人类发展指数作为评价和谐社会发展的主要依据。首次对山西省各地市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进行测算和比较,弥补了山西各地市人类发展量化研究的历史空白。经过比较分析,发现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地理区位、城市化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是导致山西各地市人类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山西省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将人类发展指数纳入全面考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增加公共健康和医疗卫生的投入,促进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镇化发展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