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政治社会化的过程,青年时期的政治社会化是个人一生中政治观和政治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中共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是其根据自身需求,向社会成员传播其政治文化,对青年进行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赵长胜 《职业时空》2008,4(3):127-128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公民发挥政治影响和公民在社会中进行政治学习的辩证统一过程,其本质要求就是塑造与一定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政治人。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政治情感和价值取向,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履行政治权力和义务,建设政治理论框架的过程。大学生不仅是政治文明建设的参与者,也必将成为政治文明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将关系到我国的政治文化能否顺利传递,关系到社会主义的政治体系能否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使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政治角色和结构、角色承担者、具体公共政策等政治主体知识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代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状况呈现非均衡的结构。具体而言,青年学生政治认知程度比较高,政治情感大致居于中间位置,但是政治评价却相对较低。这种状况表明学校教育在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中具有“单面”性,家庭和社会的政治社会化更会影响青年学生的政治意识形成。因此,当代青年的政治意识塑造要从“教育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和“政治社会化”三个角度进行,同时要补充更加符合市场经济和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正在重组我国的社会结构,改革与开放扩充了私人生活领域的范围,社区的一些生存要素在重组构筑公共生活的形式和内容。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思想教育和行为养成工作更多依赖于社区,社区发展对青年素质的影响力越来越明显。 一、社区发展对青年素质的制约性 由于社区发展与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发展紧密相联,这些因素均对青年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制约青年素质形成。 1.价值导向性 在不同情况下,政治、立法和文化机构的集结是不同的。社区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些机构的特性。因此,对于作为集结的紧密系统…  相似文献   

5.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应用的新方向,元宇宙技术将不仅为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实时分析、场景构筑和环境营造提供技术支持,也使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具有沉浸式全域体验、主体间性互动生态及“数字社会人”愿景等特征。但同时,由于元宇宙场景的去中心化逻辑,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也将面临开放空间下的政治认知混乱、自由场景下的政治秩序试探、符码式参与的政治行为失范等伦理和道德风险。在数字中国建设的宏观布局下,党和国家、传统政治社会化机构及青少年自身应认清元宇宙技术背后的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规避对策,化机遇为挑战,推动元宇宙技术与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融合发展,着力培养可担当数字未来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结束单打独斗、全面负责状态的过程。文中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环境的分析,探究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7.
青年政治社会化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的社会适应性,甚至关系到社会政治的稳定,然而由于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青年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障碍,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社会化效果。  相似文献   

8.
青年政治素质的养成与学校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的政治社会化主要在家庭、社会团体中和大众传媒等影响下进行.青年群体是一个思维活跃、性情张扬并充满活力的群体,这一群体的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关系国家政治民主化建设的未来.其政治人格与政治素质的形成主要是在青年时期.学校作为青年时期重要的政治社会化场所之一,其教育方式、组织形式以及教育理念均会影响到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备力量,他们的政治社会化程度和对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教育实效性不高、大学生政治意识淡薄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0.
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本文对近十年来国内有关青年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概括总结,并进行了相关的分析与思考,以期能够对青年教育工作起到借鉴和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地加强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条件,才能更好的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相似文献   

12.
地域文化对该地域的社会,经济及人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东北地域文化是由东北的地理环境,历史传承,制度范式等多种因素的相互渗透、融合而形成的。东北地域文化对东北青年影响最大的是东北的农业文化和计划经济文化。东北地域文化的先天不足和缺失,是制约东北经济与东北青年发展的一大障碍。只有重塑东北地域文化,弘扬创业文化,构建良性互动的新东北地域文化,东北人才有希望,东北青年才能发展,东北经济才会振兴。  相似文献   

13.
刘婷 《职业时空》2008,4(5):35-35
政治社会化是指政治体系利用多种渠道传播和创新主流政治文化以培养政治人的过程。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是指大学生获取和学习政治文化,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行为能力成为政治人的过程。近年来,网络作为信息技术方面提升的成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掌握政治技能、形成政治态度、提高政治素质从而实现政治社会化的主渠道。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的精英和先锋,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我国意识形态中的主流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大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教育过程提供了价值边界,对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来展开。  相似文献   

15.
政治转型带来整体社会政治架构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因子——人的情感取向与行为选择。青年作为思维活跃、求新易变的一个群体,其政治参与行为受外在行为环境变化的影响,凸显出许多问题。尤其是受校园生活社会化与就业压力、文化多元化等多重影响,非理性政治参与在青年的政治参与中占有较大比重。对青年群体非理性政治参与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把握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基础上对青年群体的非理性政治参与进行疏导,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是未来实现中国梦的直接参与者,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政治社会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新30年,我国社会结构和经济利益格局将面临巨大改变,青少年政治社会化也将面临诸多矛盾和困难。必须统筹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教育因素,立足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努力缓解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政治时代,政治社会化贯穿人的一生。政治社会化是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政治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形成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学校是促成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施教机构之一。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促成青少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职责。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其中之“德”,从实质上说,指的是达到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  相似文献   

18.
文化对人的塑造表现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的社会化将有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文化熏陶下,人的社会化将有不同的取向;在不同的文化内涵中,人的社会化将有不同的内容。本文通过对后现代文化基本特征的初步分析,对中国当代青年学生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引导青年学生走正确的社会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一个民族只有寄望青春、永葆青春,才能兴旺发达。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以来,二十大精神是当前思想工作中首要的政治任务。它不仅使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导思想得到进一步完善,为我们研究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新的角度,同时也丰富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党的二十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通过优化高校教师队伍、融入课程教育教学、加强网络引导等方式,进一步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青年过渡是指由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青年向成年过渡的人生事件,并不都是平稳、顺利完成的,个体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导致这些变异的主要社会因素是什么?对个人发展和社会和谐秩序的影响又如何?鉴于目前的青年研究大多集中在青年期间存在的诸多问题上,本文认为应该更加关注青年由结尾时期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青年过渡研究应该着重考察社会变化如何影响青年过渡?有哪些理论和概念适用于理解青年过渡?我国对青年过渡的安排具有哪些特点?这些安排是在复制社会不平等还是在减少社会不平等?国家关于青年的政策是否为青年提供了良好的过渡安排?本文旨在对这一过渡过程提出一个浅显的社会学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