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一直存在于我国社会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之中。感恩是社会文明的精神体现,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然而,社会生活的现实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视社会的资助、家长的养育、学校的扶持为理所当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道德真空",学生的这种冷漠、自私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本文试图从传统儒家文化中的感恩思想切入,在充分挖掘我国古代感恩思想内涵及其积极作用的前提下,呼吁社会、学校、家庭对感恩及对感恩教育的重视,并试图为学校有效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相应建议,以提升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的感恩行为。  相似文献   

2.
陈琴 《职业》2013,(3):97-97
本文探讨了感恩主题课的设计与组织,即通过感恩教育引导学生反思、体会和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恩之情,思索报恩之举,也让学生从感恩父母开始,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保持一颗感恩的心.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随着我国对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教育理念和方法也日趋完善。在语文教学中,将感恩教育贯彻其中,逐渐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基于目前的社会背景,传统的感恩教育逐渐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语文教学中探讨感恩教育,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可以选择在课文中潜移默化地实现。本文对语文教学中感恩教育的渗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改全面、有效的推进,把感恩教育渗透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有必要.本文分析当前初中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确立感恩教育理念、挖掘历史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资源、通过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父母和老师三方面阐述了渗透感恩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缺失现状出发。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自身感恩意识淡薄、家庭教育的偏失、高校教育人文关怀的不足和社会环境不良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解决对策:应提倡学校、家庭、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不断从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五个层面加强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6.
廖力臻 《职业》2022,(5):60-63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云课堂的出现打破了教育教学中地域对学生的限制.在对教学现状进行分析之后,笔者尝试将云课堂引入课堂教学,创新传统的中职建筑CAD课程教学模式,采用教学"四策略",以"一帮二助"为支撑,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设计了"创、设、翻、演、评"五步法,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课堂注...  相似文献   

7.
潘海涛  崔延心 《职业》2012,(21):55-56
"育人为本、德育先行"。在现今经济飞速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的社会中,对当代在校大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感恩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种情感教育、思想教育,更是一种人性教育。它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唤醒被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促使其采取感恩行动,以达到爱心社会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感恩教育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高职大学生自身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校园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为理清当前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现状,笔者通过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调查了当前高职大学生的情况,分析了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现状、感恩表达现状、感恩意识缺失产生的原因,认清了对高职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朱晓花  刘庆友 《职业》2016,(26):40-42
传统观念中的"学"主要是针对学的结果而不是学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主要以记忆方法为主要学习方式,狂记狂练.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一般认为是在构成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在讨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和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的时候,相对容易区分.但在现实中,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非黑即白.本文从传统教学模式的误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发展和内容、课程的设计、方法战略、教学效果的评估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之初便确立了"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新"的培养目标。"学会做人"强调礼仪、法纪、爱心、诚信、责任、感恩和自强七个方面内容。"学会做事"着重强调对学生加强目标、决策、时间管理、团队合作和适应环境五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学会创新"则概括为好奇心、模仿、积累、行动、勇气和创业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翠萍 《职业时空》2013,(6):36-37,40
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围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创造的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设计过程要融入信息化的教育观念、信息化的教材观念、学生主体观念、教师主导观念,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选定、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策略的使用、教学过程的设计及教学反思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情怀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感恩情怀缺乏的主要表现有:淡忘父母养育之恩,忘却他人救助之恩,漠视母校和国家的培育之恩等。高校持之以恒开展感恩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有助于改进传统德育模式,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学校应从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资源、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培育校园感恩文化、在学生资助工作中开展感恩教育、在社会实践中融入感恩教育、营造感恩教育的校园环境等方面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相似文献   

12.
郭星辰  陈娟 《职业》2022,(1):73-75
本文以教学大赛为背景,以"抢答器的调试"教学设计为例,介绍一种中职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与方法,分别从整体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四个方面阐述,提出教学设计应秉承德技并修、以生为本的职教理念,融入课程思政,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注重提升学生的质量意识、岗位意识等.  相似文献   

13.
张丽美 《现代交际》2014,(4):139-139
所谓教学设计,即为了确保教学实效和质量,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特点,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和安排的活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追求教学进度和学生成绩的同时,忽视了教学设计的价值,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多采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而未能将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评价与反馈等教学要素细分考虑,学生主体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为了响应新课改要求,现从多角度对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数学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发展。  相似文献   

14.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课程教学是以教师课上讲解、学生课堂模拟为主,学生对知识掌握不够深入,难以实现所学知识的内化。混合式教学设计充分发挥线上和线下两种形式教学的优势,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深度。文中以"服务工作的技能技巧"子任务为例,基于网络信息课堂教学理念,采用混合式教学法,对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设计,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真正的"做中学、做中教"。  相似文献   

15.
吴浩 《现代交际》2010,(12):270-270
让孩子学会感恩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校以"感恩自强、快乐成长"为基点,形成了"在体验中学会感恩,在感恩中快乐成长"的特色体系。通过感恩体验,使学生完成情感-行动-实践-回报等一系列活动,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迟文超  胡娜娜 《职业》2016,(12):152-152
职业院校学生以“90后”“00后”为主体,他们自我意识强烈,做事以自我为中心,对于家庭、学校、社会给予他们的一切都不太在意。所以在职业院校中开展感恩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从职业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现状、如何开展感恩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意义三方面入手,分析得出感恩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乃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7.
戴维·梅里尔(David M.Merrill)教授提出的"九五矩阵"教学模式旨在把加涅提出的九大教学事件及五种学习结果紧密结合,从而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此教学模式也为英语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指导。分析"九五矩阵"教学模式,设计、实施了一节高中听力课,得出此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加高效的结论。实践证明,采取"九五矩阵"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联系旧知的基础上掌握新知,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  相似文献   

18.
"螺纹连接"教学中,补充螺纹标准化的由来及标准化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思考:微小如螺钉,尚能影响颇大,何况人呢?故每个人都没有理由妄自菲薄。人们享用便利,是否应该忘记创造便利的前人们?教育,除了知识教学,是否该提起"感谢他人,感恩前人"?  相似文献   

19.
王延 《职业》2015,(6):111
人际关系和谐是评价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高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目标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精选教学内容,将人际交往的基本问题与培养感恩、培养爱的能力等内容有机结合,使教学内容具体、深入、实用。同时,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自己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姜明国  石莹 《职业》2014,(9):54-54
本文以典型零件为主线对高职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设计,探讨以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