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孙浩 《科学发展》2014,(11):41-43
"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建设目标之一,其目的在于简化海关监管,使货物快捷、顺畅地进出自贸区,节省物流时间和相关成本。然而,上海自贸区在探索建立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方面至今尚未获得显著突破。为此,可借鉴美国对外贸易区的货物状态管理,结合上海自贸区和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实际情况,推进自贸区货物状态分类监管。  相似文献   

2.
王立岩 《城市》2015,(6):19-22
天津自贸区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通过对天津自贸区和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比较分析,总结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经验,进而探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韩自由贸易协定、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和天津滨海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战略下天津自贸区建设的启示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周振华 《科学发展》2014,(7):110-112
创建上海自贸试验区,是中央在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形势基础上做出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本届政府力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赢在自贸区:寻找改革红利时代的财富与机遇》一书,从自贸试验区的设立背景谈起,层层递进,通过国际经验比较,结合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困境和难点,解读未来中国自贸区建设的定位与目标;最后,从不同的视角重点阐述自贸区建设将会带来的改革红利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4.
自2013年9月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各项开放措施及相关制度创新方面的改革取得了极大的进步。2014年底成立的广东自贸区南沙片区,担负着依托港澳、服务内地的重任。虽然两个自贸区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和发展定位有所不同,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比较研究发现,在投资管理、贸易监管和自然人移动方面,南沙自贸片区的开放水平高于上海自贸区,但在政府行政和金融开放方面与上海仍有一定的差距,税赋制度方面则二者水平相同。因此,南沙自贸片区若在开放制度上赶超上海自贸区,需以香港为师,这将是南沙的制度培育和创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处于一个封闭的外贸包围圈中,自贸区成为我国经济合作的新型重要手段,在国际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上海自贸区为例,通过分析中国国际贸易现状及其建立背景,得出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深化改革的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强有力平台,加快推进上海教育改革。从法律层面,明确教育的部分经济和产业属性;从政策层面,设立"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教育专属区",用于与国际名校合作创建大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发展混合所有制大学;制定上海PISA研究推广中心,抓住机遇,发展PISA产业,打开国际市场等。上海应从教育服务贸易的角度入手,重点探索如何通过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创新,促进中国教育服务贸易发展,以提升上海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按照GPA规则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一方面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开放,充实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内涵;另一方面也可发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的"制度试验田"作用,为我国加入GPA后按GPA规则实施政府采购积累经验。对照GPA规则,上海自贸区管理机构实施政府采购,首先必须解决以下问题:现行有关法律在上海自贸区范围内的适用、上海自贸区政府采购体制调整和制度建设、政府采购制度和采购信息公开、政府采购程序与管理、争议申述与解决制度建设及机构设置、对外开放的范围。  相似文献   

8.
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中,中国-东盟自贸区正脱颖而出,这是一个被称为"未来世界第3大经济体"的自贸区。旅游服务贸易在中国-东盟国际贸易及服务贸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紧密围绕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设,分析中国与东盟各国的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提出深化中国-东盟自贸区旅游一体化机制,推动区域旅游服务贸易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中国香港和新加坡作为制度建设完善、发展成熟的自由港,是制定自贸区政策的国际标杆。上海自贸区建设是中央推进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其前身是上海综合保税区,在我国100多个海关特殊监管区中,功能最全面、发展程度最高。通过与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的对比,上海可以找出自身差距,充分借鉴和吸收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成熟的制度和先进经验,大胆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新标杆。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需要在土地管理方面做出改革和制度创新,与其他领域形成一个系统的、全方位的改革体系,共同促进自贸区的发展。国外自贸区管理的一条主线,是在既有政策框架而非区域特殊政策基础上,政府充分运用税收、租金和监管政策,配合若干管理创新手段,借助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实现自贸区的优胜劣汰和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王丹 《城市观察》2015,(4):15-27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对标国际高标准贸易规则、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同时,上海自贸区按照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开放度高的自由贸易园区的目标,在政府职能转变、投资管理创新、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改革试点经验已经开始在全国复制推广。但上海自贸区在探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为了将问题具体化,本文针对上海自贸区"加快职能转变"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展开,并据此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2.
何艺 《老人天地》2013,(11):6-7
9月27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自贸区”)。至此,上海自贸区的架构从纷纭猜想走向清晰。一条条横跨贸易、投资、服务、金融、税收、行政体制等多领域的开放措施,勾勒出的不仅是空前的开放力度,还有推动复合型改革的决心。  相似文献   

13.
目前,在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的各项实施制度中,"负面清单"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也将是未来自贸区可复制、可推广的一项关键制度。对此,可借鉴《美国双边投资协议2012年范本》,将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转化为全国负面清单,向全国推广。  相似文献   

14.
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央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要求自贸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但是,实质性的经验尚未产生,全国各地已有20多个省区市申报或准备申报自由贸易园(港)区,甚至有的地方把自贸区当成新一轮招商、圈地的契机,唯恐错失良机.针对此种现象的存在,避免在复制和推广中因急于求成、盲目攀比而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问题,笔者建议除自由贸易试验区取得的具体经验可以率先复制推广之外,作为整体的自贸区的复制推广应本着稳妥审慎的原则.就长三角地区而言,首要的不是自贸区整体的复制而是扩区,将自贸区范围扩大至以浦东、崇明居中,南囊括浙江舟山新区、北至江苏的南通市通州湾新区,形成覆盖长江入海口和杭州湾的扇形自由贸易区.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董微微 《城市》2015,(4):32-34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运行以来,建立了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和事后监管制度以及配套政策体系.分析并总结上海自贸区建设中的有关经验与教训,对天津自贸区的建设与启动后的政策制定、模式构建、制度创新等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推动资本账户开放及资本项下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方面,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投资与结算已全面启动。对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及资金跨境风险方面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从事跨境业务的机构迅速集聚,跨境业务量迅速发展,但跨境业务提速并未造成资金跨境风险的传递,也未对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破坏性冲击。建议抓住机会进一步加速推动上海自贸区人民币跨境业务发展,并以离岸金融中心建设与发展为抓手,推动资本账户开放,但资金跨境流动风险要时常防备。  相似文献   

17.
运用自贸区关注度指数对自贸区的"软实力"进行评估,发现上海自贸区关注度遥遥领先,广东自贸区关注度与其经济地位不匹配,排在天津、福建之后。同时,广东三大自贸区之间尚未形成共同关注效应。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宣传力度不够、自贸区本身创新力度不足以及三大自贸区产业同质化无法形成共同关注效应。最后,从宣传、创新、产业定位三个角度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行金融税制存在流转税税负偏高、重复征税和税制建设滞后等方面的问题。上海自贸区可以通过借鉴国际金融税制创新的经验,探索有利于自贸区发展的金融税制:构建公平、合理、确定的金融税制;打造富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税制,以扭转上海自贸区成为国际税收"高地"的不利局面;积极探索"分项不分国"的综合限额抵免法;谨慎对待境外投资所得的税收饶让抵免。  相似文献   

19.
日前,"中国文化产品国际营销年会——艺术品行业发展年会暨'上海对话'论坛"在上海举行.论坛围绕自贸区、文创产业、艺术品市场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与深度解读,寻找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禾子 《安家》2011,(10)
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于9月14日-17日在上海举行。作为中国家具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舞台,今年的展会面积达六十万平方米,比上届增加了一倍,展商数增加至2600家。整个家具展在上海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上海世博展览馆、吉盛伟邦国际家具村三个分场馆同期举办。本届展会首次将“家居设计”作为单独命题提出,同时借助“国际家具展”以及“上海旅游节”的平台,以“上海设计周”的形式呈现,将中国设计隆重推向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