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专业化中断”是当代中国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阶段。作者考察了两种观点,认为它们未能揭示中断过程的全貌。从微观与宏观结合上,作者运用系统分析展开了中断过程的最为重要的历史与人的选择,勾挑出了三个阶段性的结构因素:社会学范式转换、外来模式的影响、展开理论的探索,并由此引发了中国社会学理论转型的讨论。对中断的历史分析,揭示了学术争鸣、中外社会学理论选择、对重大发展问题的正视,是中国社会学理论成长和建树的基础。作者强调,重述历史是一种理论行为,是对中国社会学思想发展的社会学再认识,这一反思使人看到了经验研究所看不到的历史,看到了经验分析的局限。反思展现了当代中国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入思考和理论建树。  相似文献   

2.
刘安 《社会学》2005,(2):11-16
在安东尼·吉登斯看来,近现代社会学的发展其实是对现代性研究的发展,社会学发展的历史是伴随着我们这个时代和社会的现代化过程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孔德、马克思、托克维尔、涂尔干、韦伯五位经典社会学家所处时代背景及他们思想与理论的一次考察与梳理,以期廓清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这些经典社会学家对他们所处时代的理解,决定了其理论发展的方向及其理论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费孝通文化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费孝通是进行实地社区研究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通过对迅速变迁着的中国社会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考察思索 ,他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人类学的一系列理论观点 ,开创和发展了社会人类学的中国社区研究学派。文化研究是费孝通的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将随着费孝通本人的学术回顾与反思 ,简要梳理其文化理论的来源 ,介绍其“多元一体”的世界文化格局理论和他对中华文化重新定位的思想。文化功能动态论的理论渊源任何社会现象都可以被视为文化现象。文化问题成为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核心领域。这也是费孝通一生研究…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维度,也包括了环境这一重要维度。本文通过对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回顾来重新理解中国经验;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反思,检讨中国环境社会学研究的缺陷与局限。中国经验与中国环境社会学存在着休戚相关、互相建构和重塑的关系,对二者互为映照的关系需要予以深入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大有作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志们 :我首先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 ,代表在座的所有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感谢两位学界老前辈——— 95岁的雷洁琼教授和 90岁的费孝通教授到会讲话。他们一生对社会学钟情、执着 ,对学界后辈寄予厚望。我们一定要承继前辈在开风气、育人才方面的传统 ,开启今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之门。今天 ,老中青社会学研究工作者在这里庆祝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 2 0周年 ,这是一件在中国社会科学界有重大意义的事情。过去对社会学争论了很长时间。社会学到底是不是科学 ?它应该研究些什么问题 ?回答些什么问题 ?正是由于“文革”10年动乱的深…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瞻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的范畴。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理论社会学最有中国特色的分支学科之一。恢复和重建社会学学科20年来,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无论是理论社会学还是应用社会学,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社会学家们在长期的研究实践中已充分地意识到,(1)…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家茶座》2006,(3):157-158
香港大学亚洲发展中心研究员甘阳最近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铭的采访时,谈及他对软实力的一些看法。甘阳认为,在谈中国的软实力以前,我们需要首先对现代社会共同具有的一些普遍特性做更深人的认识。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社会,但我们现在对“现代社会”这个大问题研究得很不够,对现代社会的了解非常片面,这反过来导致我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原有的许多正面价值资源。他认为中国下一步应该大力发展社会学的研究,尤其是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中国最近十多年来是经济学压倒一切,但经济学只是现代社会科学的一部分,如果完全只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现代社会,就会以偏概全,甚至在实践上出很大偏差。事实上,我们现在就已经看到这方面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8.
一门学科的理论史具有什么样的意义?我们通常从理论史的写作对于该学科的意义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的问题相应地也就变成了一门学科理论史对该学科的意义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并不难区别:前者指理论史可能会在专业学科之外有“理论”或者说“思想”本身的意义,而在后者那里,理论史编纂必须获得本学科之内的合法性,或者说它应当首先具备本学科的一项专门研究的身份。那么这两种理论史的意义之间有什么关联,它们的差别是否对我们理解和研究社会学理论,甚至是社会学构成实质的影响呢?作为现代社会理论的“兵工厂”,社会学的理论史写作在这个问…  相似文献   

9.
胡全柱 《社会学》2008,(3):5-12
社会学是现代性的科学;现代性逐渐分裂为科学现代性和人文现代性并且日益加剧,导致了社会学的困境;作为走出困境的一种尝试,社会学出现了后现代转向,产生了后现代社会学。后现代社会学是在对现代性和传统社会学理论的反思、传统社会学对自身的反思以及后现代社会学对其自身反思的共同作用下得以建构其话语的,它没有超越现代性的框架,这种多重反思的目的是追求现代性的自我完善。  相似文献   

10.
费先生在进行学术反思和补课时,也在思考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中西文化比较等问题,关注着社会发展变迁中不同文化的接触、转型和融合。他认为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多元文化的人类如何相处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学者必须研究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重建中国社会科学以来,一方面,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从西方引进了大量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另一方面,目前中国社会科学的本土经验研究相对不足。如何避免闭门造车同时又克服本本主义,就需要一方面积极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借鉴其社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注重结合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传统,研究中国经验、中国问题,并将其理论化;既借鉴、反思、发展西方理论,又赋予理论以本土品格,是当前中国农村研究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这样的考虑,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以“经验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本土化”为…  相似文献   

12.
陈树德同志在《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4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反思》一文中提到了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分期和范围等问题。文章对我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3期发表的《中国社会学应用的历史传统》一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提出的几个问题是:(一)关于中国社会学史的时限,即上下限问题;(二)关于中国社会学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梳理了中国传统的教育精神及其社会学基础,继而对清末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几次重大教育改革进行了再探讨。研究表明,如果以传统教育精神的根本转型为中国教育乃至中国社会现代性转型的最终标志,这一转型是在民初蔡元培那里,而非清末改革者那里实现的。把蔡元培作为中国现代教育精神的奠基人,这一观点一方面是对已有思想史研究长久以来只把清末教育改革、科举制度的废除或1919年视为中国现代教育之标志的一种补充;另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对民初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社会学意义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如把中国社会学史的研究纳入革命史化和政治化的框架里,就势必不能体现中国社会学的特质,反映中国社会学学科发展的特殊规律,因为近代意义上的中国社会学,不是中国社会史的直接的延续和发展,而是变外来(西方社会学)为内在(逐步形成中的中国社会学),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等社会学学说,则是共产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及指导革命实践的思想武器。与理论社会学相对而存在的应用社会学,是社会学的应用的升华,集中概括了社会学的应用性,它在本质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的应用,但都是按照中国特点去把外来的思想文化加以中国化。无论马克思主义还是社会学,坚持继续中国化的宗旨,都是为当代中国最大的“经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的,因而成为新的经世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现代性背景下的农村城市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志文  毕普云 《城市》2011,(2):18-21
我们对农村城市化实践的反思在理论上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结合到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理论与历史来梳理这种理论渊源,最简洁的方式莫过于从现代化与现代性这两个重要的学术概念入手。对于现代化与现代性的研究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已经成为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热门课题。就现实社会生活而言,现代化与现代性其实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对它们只不过是“日用而不知”。  相似文献   

16.
2010年是费孝通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费孝通先生既是中国当代社会学的奠基者,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学的开创者之一。费孝通先生毕生的思想和实践始终与中国社会学辗转曲折的命运刻刻相伴,也始终与中国社会学的创生、恢复和发展息息相关。任何一个学科都是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发展起来的,对于今天的学人来说,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科实践无疑构成了重要的传统,我们若要继承这一传统,走出一条创新之路,则必须将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思想再次置入他所继承的传统之中,加以不断阐释和深化,方可使之作为孕育中国社会学新生的丰厚给养。事实上,费孝通先生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思想,正是期望将社会学的发展拓展到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史中,拓展到构成中国人心性的总体文化传统中。这无疑说明,只有创新传统,延续历史的生命,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开辟出自身独特的现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17.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国社会学百多年发展的轨迹和中国社会学前辈艰辛探索学科本土化的启示,在我看来,探索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重要且正确的研究路径是: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开发传统,超越传统;借鉴国外,跳出国外;正确总结中国理念,科学概括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18.
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虽然现代行政管理起源于西方,但中国是一个传承传统文化的国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研究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是使传统文化朝着更有利于现代中国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有效方法,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行政管理制度。文中主要以传统文化与中国行政管理多元的结合和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各种影响来进行研究,用严谨的态度来阐述传统文化对中国行政管理的影响与反思。  相似文献   

19.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贯彻落实了社会学理论;20世纪70年代,我国社会学理论面临重建。阶段的划分并不是依据时间长短进行的,而是依据社会学理论研究形式以及内在形式上的不同,通过其实时变化进行理论的构建与划分的,在此过程中通过理论研究能够起到推动和引导的作用,通过回顾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学理论,对其中的不足、成长以及误知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早期民族学与民族史研究方面的领军人物,江应樑与戴裔煊的治学思想及学术实践影响着后来的数代学人,更重要的是在中国民族学的筚路蓝缕阶段,为民族学在中国的建立与发展,添了重要的砖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学科的发展方向。本文拟从二人在民族学方面学术主张和理论贡献,以及为人和治学的精神来对两位前辈的民族学研究之路作浅要回顾,以期汲取其中闪光的精华,在纪念前人的同时,引发后人的反思与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