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培育公民的公民意识,有助于建设法治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法治进程,建设社会公平正义。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育他们的公民意识,但是目前各高校的法律教育还存在法律教育边缘化、应试教育为主导、教育主体法律素养欠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校和教师共同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养、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育资源。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法律教育实践,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深化及公民社会的兴起,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我国目前社会管理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法治的视角提出如下解决对策:加快建立法治的有限政府,推进政府转型;健全公民参与的法律保障机制,探索公民广泛参与的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社会组织法制建设,促进社会组织规范发展;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培育完善公民社会;发挥政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3.
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治发展的重要表现。增强公民法律意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不断深入,普法工作的持续开展,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有所提高,但在地区和民族之间却有所差异。调查显示,相对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公民的法律意识较高,汉族的法律意识相对少数民族的较高。分析上述差异的影响因素并探讨解决对策是值得广大法律工作者深思的。  相似文献   

4.
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作为行为规范有着深层的内在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于法的合理性依据在于道德。法与道德的这种实质上的内在联系,使我们认识到,任何法律规范或履行法的实践都需要道德来支持,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促进社会和谐。本文通过对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与法治相结合的德治的主要内涵,在贯彻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中应注意的问题的论述.提出了只有把“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才能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相似文献   

5.
润江 《公关世界》2008,(3):57-57
20世纪70年代,英国“公民社会”首先提出来了企业公民概念,将企业看作一个社会的公民,认为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还要承担对环境和社会责任。“企业公民”的理念是,既然企业也是社会公民,那么它就必须尽社会公民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也有人把企业公民理解为表达出对人类、社区以及环境的尊重,所做出符合道德及法律规范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6.
<正>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成效关系祖国未来、民族希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河北高邑县用好“教、会、用”“三字诀”,构建起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实现法律知识、法治讲座、法治氛围三个“全覆盖”,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和家长的法治意识,全面提高全社会法治素养,护航青少年在法治阳光下健康成长。把好“教”字诀,法律知识“全覆盖”  相似文献   

7.
国家治理方式正行进在从“人治”通向“法治”的轨道上。自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来,共和国在法治的航程上已整整扬帆十年。时光荏苒,回首依法治国十年路,从中南海怀仁堂的“法制讲座”,到深入坊间的“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从“两会”立法议题高涨,到迎接奥运的法治关注;从追寻社会公正的精彩诉讼,到公民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茁壮成长,中国的法治足迹,在婉蜒曲折中不断伸向远方……  相似文献   

8.
周琳 《现代交际》2012,(4):104-105
公民主体意识的薄弱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培育公民主体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造成我国公民主体意识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封建余毒远未肃清,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完善,权利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法律法治推广存在偏差,社会风气不良。培育公民主体意识的路径选择: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权利保障机制,加强法治教育和法治思想的培育,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9.
常青 《职业》2010,(30)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各种现象的感知、情绪和意志的总和,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律、法规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有时也称"法制观念"或"法制心理状态".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力量,公民法律意识的社会作用是巨大的,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对于产权定义的通俗理解,莫过于那句十分流行的经典宪政名言:平民的破屋“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2004年在中国的宪政史上曾发生了一件极具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那就是该年度实施的又一轮宪法修正,并对母法加进了这么一条内容:“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这就是宪法修正案第22条的基本内容。宪法该条款的出台,被认为是一场产权的宪政跃迁。历史告诉我们,我们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是…  相似文献   

11.
赵虎 《职业时空》2008,4(8):138-138
一、培育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必要性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写进宪法,法治国家的理论正逐渐形成体系。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在未来社会中处于重要地位,如果他们的法律意识淡薄,则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甚至可能会在法治社会里犯错,这也给中国建成法治国家造成阻碍。因此,重视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让他们形成依法行为的意识、崇尚法律的观念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2004年是中国法治建设稳步推进、渐入佳境的一年,法治亮点频频闪现,立法初显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的基本理念,司法改革则向以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方向迈进,依法行政成为政府工作改革的主旋律。第四次修宪:开启法治进程新篇章2004年中国的法治进程是以《宪法》的修改为序曲的。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高票通过了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在本次《宪法》修正案中,从法治的角度讲,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与“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人权和私有财产权在《宪法》文本中得到了庄严的宣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国建设的文化底蕴,是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力量源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需求,也是推进依法治国、维护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但目前,中国现阶段国情面临法治不被信仰、公民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文化氛围不浓厚等问题。通过分析问题原因,坚持问题导向,本文从进一步提升全民族法治文化素养、提升公民法律信任感、加强制度保障等对策建议,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法治缺失的社会。这种法治缺失在法律文化方面主要表现为,宗法等级原则排斥了普遍平等的法治原则;权力至上传统排斥了法律至上的法治原则;程序虚无观念排斥了程序正义法治观念;工具意识的法律取向排斥了保障权利的法治原则。在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中,应不断消除传统法律文化的负面影响,使法治原则和精神得以真正彰显。  相似文献   

15.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生活中规范人的生活的前提,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对法律起着基础和限制的作用。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完善,社会中违法现象也越来越多地凸显出来,这些现象的出现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形成了较大的阻碍,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及法律本身事物影响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的构建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从道德建设在构建法治社会中的支撑作用出发,对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道德建设在法治社会中作用的途径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实行的男方“晚育护理假”主要出于对少生晚育公民的一种奖励。而国际社会通行的“父亲假”或“育儿假”遵循的是儿童照顾、父亲责任和性别平等的理念。本文分析了前者的局限性,建议借鉴国际社会的经验设立“父亲照顾假”,并探讨了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修改的可行性和具体条文。  相似文献   

17.
信访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政治法律制度,在国家发展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随着国家迈向法治社会的步伐加快,成立信访法律事务服务中心,让信访工作和法律更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信访工作维护公民权益、保证表达诉求的作用,是一项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维护网络安全,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推进网络空间法治化建设是一项宏大而系统的社会工程,关键就在于人们法治观念的变革。网络空间法治观是现实法治观在网络领域的延伸,包括网络空间的法律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契约精神和公民意识。新形势下,培育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应该从构建"1+3+3"模式入手,即坚持以法律基础课为中心,重点完善网络立法、强化道德自律、加强社会实践,打造健康校园环境、文明网络环境、和谐社会环境,形成大学生网络空间法治观培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19.
独立学院法科学生作为法治建设重要的新生力量,在增进其法律知识的同时,提升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职业道德素养,对于法治建设顺利推进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主要针对独立学院法律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期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0.
陈子盼 《现代交际》2024,(3):69-77+123
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应秉持二者“协同”理念。目前,法治文化理论与建设存在概念不清、实效性不足、协同性不够等问题,这是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必须认真对待的难题。法治功利主义与工具主义、公民参与机制不健全、文化的复杂性等因素,制约了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的整体效果。有必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健全公民有效参与的行动机制,建立法治文化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共促体系,实现法治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