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OD是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友好步行环境是TOD的关键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TOD站点周边步行环境质量,首先,对地铁站周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定性分析和讨论出行者的步行需求特征;其次,构建基于步行者需求的TOD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友好性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北京地铁站地区步行环境设计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提出改善地铁站地区步行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高密度城市中心区,缓解人车冲突和构建宜步行空间备受关注。文章选取陆家嘴金融区作为案例,通过小陆家嘴的空间发展梳理、空间结构分析和空间现状调研,指出中心区空间存在空间格局机动化,主轴切割城市空间,以及公共空间节点与步行系统脱离等问题。同时采用图解和空间句法等方法,对比研究TOD模式、巴黎德方斯、维也纳多瑙新城、伦敦金丝雀码头等一组基于公交化和步行化理念开发的城市中心区,提出优化中心区步行空间的主要内容在于构建宜步行的交通结构,提升公共交通对步行者的支持和塑造能激发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基于此,提出包括立体化交通策略、站厅核策略、可见即可达的步行空间主节点策略等适用于当代城市中心区空间重塑的措施,为后续中心区建设和改造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成环境的步行性水平对于促进绿色健康的步行出行方式及提升居民日常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步行性测度方法的研究也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根据影响步行出行的主要因素,从步行环境感知、步行空间可达性和社会文化因素等3个方面对国内外步行性测度方法进行总结和比较,认为3类方法各有优势和缺陷。建议应针对国内城市建成环境和居民行为特征,深入研究步行性测度计算方法的改进和提升,细化研究人群,提高测度的准确性。同时应考虑行人对步行环境的主观感受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步行性测度的影响,构建一个兼顾步行可达性、便捷性、舒适性、安全性等多方面的城市建成环境步行性综合测度方法和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住区规划以机动交通为导向,普遍存在着步行网络支离破碎、步行环境逐渐恶化、步行安全日益凸显等问题。而住区作为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其可步行性水平的提高对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住区活力、改善居民健康状况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本文以文献综述为基础,总结了影响可步行性的关键因素,剖析了既有可步行性测度方法存在的问题;通过德尔菲法及现场调研确定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明确指标体系权重向量,进而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建立住区可步行性测度方法;最后,以重庆典型住区对该方法进行应用,并根据测度结果提出了提高住区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安全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和底线,近几年来,校园内的建设日臻完善,校园内部的安全防范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对校园周边环境束手无策,校园周边的不良环境的影响日益明显。本文指出笔者所在东昌区的校园周边的治安环境、卫生环境、交通环境造成的影响及原因,并以笔者所参与的市区校园周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为例,提出如何综合治理校园周边环境,营造一个安全、整洁、有序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6.
该文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建立慢行交通满意度评价模型,对慢行系统的满意度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满意度"和"重要性"作为关键指标,构建一个2×2矩阵,利用四象限法分析下一阶段慢行交通优化的重点方向.该项研究可加深对慢行交通的满意度和使用者关注重点的认识,有助于更有针对性的提出慢行交通系统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校园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把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融汇于构建和谐校园的工作中,高校要从思想理论层面、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发展等方面进行,成为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绿色交通规划是生态城市的基础。1990年代中期,德国展开了一系列生态新城项目,以探索绿色、生态与人性化的未来城市模式。本文在对中德两国城市交通安全、交通规划用地与法规框架比较的基础上,以德国慕尼黑里姆会展新城住区为案例,通过对该生态住区的公交系统、非机动交通规划和机动车交通控制与管理等方面的详细分析,总结德国生态住区的绿色交通规划与管理的成功经验,以期为推进我国建设人性化的生态开放住区,促进城市居民的绿色出行与健康生活方式提供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以开封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可步行性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社区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有助于科学评估城市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程度。本研究借鉴国际通用的在线可步行性评价平台walk score的算法,构建适合中国城市日常服务设施可步行性评价的步行指数,以开封市4147栋建筑为基本研究对象,以453个社区为研究单元,分析开封市社区总体可步行性以及各项日常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研究发现:开封市社区日常设施可步行水平整体较高,但空间分布不均衡。社区破碎度高、土地利用混合度高的老城区可步行性水平较高。城中村以及居住和工业交错分布的社区可步行性较差。各项日常设施可步行性空间分布模式差异较大,均匀分布、圈层分布、梯度分布等模式并存。各项日常设施可步行性呈现组团分异,不同的功能导向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社区日常服务设施的可步行性空间格局。城中村、回迁社区、居住-工业混合利用的社区以及城东南组团是日常服务设施亟待优化调整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步行化作为当前城市发展理念中一个逐渐受到关注的概念与话题,呈现出来的理论归属与实践类型却是多元化的。文章将尝试厘清步行化相关概念的发展脉络和特征,为城市步行化及相关步行空间环境的发展提供较为清晰的概念参考依据。该文将主要采用时空双维度的比较分析方式,在时间维度上,纵向梳理步行化概念在各个时期的发展特征;横向上选取德美两国城市中心步行区作为研究案例,比较步行化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形式以及背后的机制动因。研究发现,步行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两次主要的概念特征转型,两次转向均发生在步行化的属性特征和空间特征,由专属化一公共化、室内化一室外化两组二元关系构成;而在比较研究中发现,两类特征的转型,属性特征更为基础与重要。所以,步行化作为一种历史久远的发展理念,在如今的机动主导时代,有着新的涵义和作用;同时,步行化是一个综合的理念渗透进入城市的经济、交通与社会发展,而非单纯的一种空间组织策略。  相似文献   

11.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管理导致了城市蔓延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并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公众健康等挑战。随着健康城市逐渐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理念,构建健康的城市交通要素和交通系统变得日益重要。然而,我国交通规划与管理范式仍以保持交通畅通,尤其以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为主,而相对忽视了对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健康效应的关注。在健康城市理念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剖析健康城市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在支持健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交通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翠琳 《城市》2012,(9):55-59
一、引言城市交通按运行方式可以分成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两种类型,其中地面交通方式又包括步行、自行车和私人机动车3种出行方式;地下交通方式以地铁为主。按交通工具的所有权类型可以分为公共交通方式和个体交通方式(见图1)。对于城市交通系统来说,如何处理好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关系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本文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立场,选择按交通工具所有权的分类方法,分别分析了各国各地区城市采用的公共交通模式及个体交通模式。二、公共交通模式公共交通优先的模式适用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公共交通模式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甚至在少量不发达地区都处于主导地位,适用范围广,是城市交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快速路系统规划研究--以天津市中心城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伯虎  王国良 《城市》2003,(6):39-42
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的居民出行总量持续增加,现有交通网络承受的压力加大,主干道机动车运行速度逐年下降,机、非干扰严重,道路建设上缺少大容量的机动车快速通道,单一的平面常规道路系统疏解交通的方式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迫切需要形成以快速路系统为骨干的综合交通网络,改善中心城区交通紧张的状况,实现道路交通"12469"时空通达目标,即"1"--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快速路10分钟,步行至周围公交站不超过10分钟;"2"--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外环线20分钟;"4"--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另一点不超过40分钟;"6"--中心城区内任意一点到达滨海新区内任意一点及外围区县中心(塘沽、汉沽、大港、开发区、保税区、天津港、宝坻、武清、静海、宁河、蓟县等)60分钟以内;"9"--中心城区到达区域范围内主要周边城市(北京、保定、唐山等地)90分钟以内.  相似文献   

14.
准确调查统计机动车交通肇事违法犯罪状况,对于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和预防此类违法犯罪具有重要意义。为全面掌握邯郸市机动车交通肇事违法犯罪状况,课题组与邯郸市交通警察支队事故科合作,对全市2006年至2010年五个年度机动车交通肇事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通过调查统计,责任者不同交通方式、个人年龄等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与交通事故发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与设计常套用一般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标准,符合特定居民需求的住区公共空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广州市7个典型保障房住区居民进行访谈和问卷调研发现,保障房住区居民的年龄构成、经济收入、户外活动类型等与普通住区的居民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保障房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以居民的真实需求为依据,在研究不同人群的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来进行,具体需要关注的内容包括改善步行交通环境、优化配置住宅周边的休息空间、拓展架空层的功能等等。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形成了党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谐校园建设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智力和技术支持;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构建和谐校园重要的思想政治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天津市区自行车交通的思考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敏  邹南昌  周美玲 《城市》2003,(3):31-32
自行车交通体现了绿色交通的理念,它的存在对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自行车交通的现状与问题、发展前景、改善天津市自行车交通的建议等做了论述。一、现状与问题目前天津市区自行车实际使用总量约280~300万辆,户均2辆,人均0.76辆,基本上达到适龄骑车人人均1辆的水平。自行车仍是天津城市居民主要的交通出行工具。2000年城市居民出行结构中,自行车交通处在首位,占出行结构总量的51%(步行占34.6%,公交车出行占6.4%),但与1993年比较,自行车出行比例下降9.48%(步行增加6.64%,公交车出行增加2.34%)。如果再把自行车交通与公…  相似文献   

18.
唐艺支  樊海林 《职业》2023,(7):72-74
广西交通技师学院与企业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合作共建广西首家京东客服校园实训中心,以真实工作平台为载体,构建“校企联动、课证融通”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岗位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19.
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校园乃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新时期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推进科学发展的关键是和谐的领导班子,基础是和谐的人际关系,灵魂是和谐的校园文化,保障是和谐的内外环境.  相似文献   

20.
沈磊 《现代交际》2011,(11):90+89-90,89
环境与行为研究,大都离不开运用基础研究开展建成环境设计(主要指物质文化方面)的途径。该研究还有个前提,那就是设计要为使用者而不是设计者服务。要理解这种有利于使用者的环境属性,就要明白“文化”的作用,这是环境与行为关系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