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物理学上有三支点的稳固性,古人在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三支点。“三戒”孔子主张:“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2.
《老年世界》2011,(5):44-44
出自《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是孔子倡导的人生修养要诀:少年戒色,壮年戒斗,老年戒贪。意思是,人随着年纪的增长,血气也在不断变化,年少心性未定,血气方刚;到了一定年龄,养其志气,已不为血气所动。道德也随之越发完美。  相似文献   

3.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4.
《职业时空》2005,(13):60-60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说三”,即”三戒“论。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其中“老而戒得”的观点尤其值得老年人深思。“得”者,“获取、占有”利益之意也。老年人历经沧桑,深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人生只是一个过程”的道理,更应珍惜健康。  相似文献   

5.
《职业时空》2005,(7):60
古人将修身养性相提并论,融为一体,其中许多有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是"说三",即"三戒"论.孔子曰:"少年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6.
孔子曾说过:“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个“得”字是什么意思呢 ?那就是“贪得无厌”的“得”。  贪婪是世上一切罪恶之源。有的人年轻时努力工作,生活上也艰苦朴素,可到了老年特别是退休前,却不能保持大节,滥用职权,贪财、贪色、贪享受,结果走上犯罪道路,后悔莫及。  也有一些老年人,虽然没有贪污、受贿的便利条件,但是物欲强烈,也表现出贪婪的本性。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是一个独特的典型。他家财无数,却舍不得吃和用,对妻子儿女也…  相似文献   

7.
“戒之在得”卢毅“及其老也,戒之在得。”孔圣人这一养生学,值得我们学习、领会、遵循。人到老年,气血渐衰,精力渐弱,应变力渐差,难以角逐名利、竞争机谋。所谓“戒之在得”,不只是不要争名逐利,也包括摒弃对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不适当要求。患得患失,贪...  相似文献   

8.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除了思想学术、教育方面的巨大贡献,孔子在养生方面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他提出的人生三戒主张,其背后蕴藏着怎样的养生道理,我们就来浅析一番。  相似文献   

9.
从《色/戒》说起 2007年的整个电影市场被—部《色/戒》搅得沸沸扬扬,汤唯、梁朝伟、李安等无疑成为整个年度的焦点人物,频频见诸各大网媒纸媒的首版头条,风头可谓一时无两。《色/戒》以激情戏而牵动人心,它炒热了“色”这个以前只能遮遮掩掩出现的词,在票房高烧之下,有人云,众生皆是为“色”而去。剧中旁若无人地暴露性事,掀开了它的“遮羞布”,也挑战着人们对情欲的美好想象,它在性行为及性暴力方面的直白、尺度之开放,让人瞠目结舌,直接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之赤裸裸地暴露在人们审视的目光之下。  相似文献   

10.
春季在养生上来说,是一个尤其关键的季节,所谓“春种一粒子,秋收万担粮”,此时若不注意养“生”,等于一年都白忙活了。那么,春天该如何养“生”呢?春季养肝重在“放” 《黄帝内经》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就是说,在春季的三个月这个万物推陈出新的时令,人们应该入夜即睡眠,早些起身,披散开头发,  相似文献   

11.
尤铁路 《老年世界》2010,(19):44-44
睡眠是一种动静平衡。 人生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眠。清代李渔说过“养生之诀,当以睡眠为先”。莎士比亚把睡眠称为“生命宴席”上的“滋补品”,“睡眠是一切精力的源泉,是病人的灵药。”随着年龄的老化,睡眠也会老化。世界卫生组织把“睡得香”列为健康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2.
张国喜 《老年人》2005,(8):54-55
孔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一位养生学家。他的养生理论,被后世尊称为“儒家养生之道”。特别是在《孔子家语》中,有一段孔子与鲁哀公谈论人类寿命的记载,至今仍有警诫意义,兹录如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对曰:“然。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行己自取也。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之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此三者,死非命也,人自取之。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  相似文献   

13.
陶陶 《当代老年》2010,(2):48-48
说到养生,有一种说法,叫“五色入五脏”。五色是指青赤黄白黑,可以滋补肝心脾肺肾。《黄帝内经》中说:白色润肺,黄色益脾,红色补心,青色养肝,黑色补肾。人体作为一个内外统一的有机整体,通过五色和身体调和并顺应五态,就可以调整人的容颜和身体。也就是说不同颜色的食物,它养生保健的功效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主张“德润身”。他认为只有讲道德的人才能心宽体胖,得以高寿。据传,鲁哀公曾问孔子:“知(智)者寿乎?仁者寿乎?”子曰:“然,知(智)者乐,仁者寿。”接着孔子讲了人有三死:“夫寝处不适,食欲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  相似文献   

15.
数学家曾指出:“万物皆为数”。唐代著名诗人、哲学家刘禹锡,他通晓医学,并有《传信方》传于后世。他主张“生疾不必太忧心,三治七养谨而慎”,提出了面对疾病“治”、“养”的比例方法。人类的生活确实与教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运用数学来养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形象而直观地表达数学与寿命长短的关系,笔者用一个直角三角形来说明。在此称之指“寿命直角三角形”养生理论。  相似文献   

16.
谢容 《老人世界》2014,(9):52-52
药食同源。食疗养生,是通过饮食达到调理身体、强壮体魄的一种养生方法,这是中国老祖宗特有的一种养生智慧。早在公元前5世纪,周朝就有“食医”一职,专门掌管饮食营养保健,所以说食疗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古人云:“寿命长短不在天,善处饮食得永年。”而采用饮食法养生、健体,不仅可防治许多疾病,而且还能在感官上、精神上给人以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时,不知不觉地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人们住进了新房。但我们可以发现,绝大部分的新居在装修时,一家两代人或一家三代人的各个房间,往往都是涂饰成一种颜色。这种统一的色调,虽然对装修带来方便,但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却是不适合的。人的年龄不同,其体型、心理状态、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不相同的,而不同的年龄喜欢不同的色彩,同一色彩对不同年龄的人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因此,运用色彩养生应重视年龄这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养心重于养身皮冬菊人们通常只注重养身,而忽略养心,其实养心比养身更为重要。清代著名医学家石成金曾提出“养身必先养心”。在所著《长生秘诀》里,他主张“养生者必须常存良善想、和悦想、安乐想、健康想”,“凡欲身之无病,必须先正其心,不乱求,不妄念,不贪欲,...  相似文献   

19.
胡春涛 《老年人》2003,(9):55-55
各种“养生经验”、“长寿秘诀”中,常有“忘记年龄”一条。有人干脆自称“忘年人”。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老是记着自己上了年纪,就会背上“老字号”的包袱,活得不自在。只有“忘记年龄”,才能胸怀舒展,欢度晚年。老朽年逾七旬,从来没有忘记过今年是多少岁,也从来没有担心过鬼勾魂。事实上,只要未患痴呆症,每个老人都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忘记自己的年龄。年龄是生命标尺的刻度,是生命之树的年轮。年龄对于每个人绝对公平,决不会过了70岁又变成69岁。由出生到衰老以至死亡,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只有记住年龄,把握年龄,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  相似文献   

20.
一文 《当代老年》2008,(10):48-48
孔子说:“六十而耳顺。”《千金翼方》把“耳顺”视为“养生之要,耳无妄听”;孙真人的《卫生歌》中也有“顺耳顺理,修身除虑”;北师大于蓝教授在“为人之道”讲座中说,人到了“耳顺”的年龄,应该是对世间的一切都理解和包容的年龄。内一心从容淡定,通晓世故,修炼中庸之道已陶冶和熔铸达绚烂之极。因此,“耳顺”源于“心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