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从思想史角度出发,立足文本开显的意义,与阅读主体理解和把握的意义一致性问题,展开话语表达如何才能真正表达作者真实意图,以及如何才能洞察文本所显现的真理所在,阐述把握文本写作技艺才是唯一路径,在哲学、科学、修辞学语境中论述表达与技艺的关系,从而凸显思想史对深化理解哲学与政治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古希腊神话被视为西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含有丰富的人文观念和哲学与美学价值,但是,通过解读古希腊神话的三个亚洲的特洛伊人的形象,我们却得出一个结论:古希腊神话其实是西方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掩饰了一场极其残暴的殖民战争—特洛伊战争,从而为西方的殖民战争作了文本与话语的掩饰。  相似文献   

3.
李友梅 《中国社会科学》2023,(2):99-119+206
作为展现理论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社会学话语的有效性、影响力及其功能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话语体系的内在张力能否得到有效协调,这也是反映能否在多元分化的世界中凝聚社会共同体的认同与共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和本质属性,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特色。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特色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既是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核心价值的体现,也是统筹融通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内在的学术性话语、政策性话语、社会性话语关系的核心力量所在。深入论证为何需要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如何以人民性引领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建设,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口头文本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民族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裕固族民间故事映现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想象,在想象中进行着民族寓言和民族神话的建构.在口头文本的传承过程中,裕固族民间故事成为展现民族历史的"活化石",不断实现本民族的历史文化记忆,增强族群意识和族群认同感.与此同时,在大量的裕固族民间故事中还表现了丰富生动的民俗生活,提供了真实鲜活的民族志材料.裕固族民间故事为人们全面了解裕固族的历史和现实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一、话语和意图1.话语意义语言结构(语素、词、句子等)的意义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结构表达的独立于语境之外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语言意义,它来自语言本身的属性,是语义学的研究对象。第二种是通过使用的语言结构(句子、语段等)表达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意义,我们称之为话语意义,是语用学的研究范畴。可以说,话语意义是语言使用上的意义,是话语行为的意义,是在语境中才能确定的意义。在这里,意义不仅仅被看作语言的一个特征,而且被视为交际者在特定的语境中对语言的用法。或者可称为语用意义。利奇(Leech)曾提出了四条标准,以判断对意义的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将叙述缠足这一历史事实的文本看成是一种历史实践,通过由话语以及由话语建构起来的行为、行动两个历史实践维度展开对缠足问题在词与物中的历史呈现。通过本文的考查,看到这个事实背后更加深刻的思想意识。有意义的不是对这个事实进行过程的描述,而是对围绕这个事实言说的话语策略作出解释:是什么形式的话语,是谁在说话,站在什么立场上说话,他们的观点是什么。所有这些人们的话语实践构成了一种特定的权力实践的方式,人们的历史实践的总体特征可以在当时的话语表述方式里显示。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以特定话语场景中临时构建的语言单位组合为基础而形成的固定话语成品,在很长时期内为人们所相沿习用,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和歇后语等。每个习语的形成,虽然都有其特定的来源,但都遵循着一定的规律,与话语使用者的修辞动因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讨习语在修辞动因作用下的形成规律。首先,将详细论述习语在修辞动因作用下的形成规律;其次,结合习语的主要下位类型,探讨它们在修辞动因作用下的具体成因;最后,阐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从习语在怎样的话语场景中产生、为了实现怎样的交际意图而被构建、为何能在较好的修辞效果中实现交际意图等方面来把握修辞动因,进行习语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话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话语主体间实现有效交流的首要载体,其最显性的功能就在于话语主体对彼此之间表达意义的共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的有效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话语内容的准确性和主体知识结构的丰隘,而更决定于话语间性的张力度:张力太大,则抑制话语功能的有效实现;张力太小,则主体之间就会失去交流的意义。话语间性在话语实践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符号差异性;二是主体间性;三是语境间性。虽然,话语间性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社会学问题或者语言学问题,但是它的逻辑根源却只能在哲学认识论那里寻求到存在的合法性。话语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异化、文本冲突和话语霸权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因此,如何把握话语间性的两重性,突破话语间性的两难选择,就成为主体间达于共同理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刘文 《北方论丛》2006,(1):59-62
克里斯蒂娃认为,词语的对话性、歧义性以及文本的互文性为探索语言的各种可能性提供了基础;诗性话语打破了语言习惯从而把言说主体从语言和社会的各种禁锢网络中解放出来;话语主体通过阅读-书写过程介入到社会历史话语之中并重新书写历史、干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不同于交际语言所强调的清晰性、准确性、唯一性和权威性,克里斯蒂娃的诗性语言背离语言规则而强调意义的多重性、歧义性、僭越性和意义生产的潜在可能性;同时,由于互文本把社会历史纳入文本范围,文学实践与社会实践变得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从青海刚察地区的神话观念和当代生态文明理念之对比可见,当地针对神山圣湖的神圣话语体系和仪式实践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经由神话和仪式实践,人类与神灵、信仰和自然景观之间建立了互敬互惠的内在相关性和情感联系,而这是科学主义主导的生态观念无法完全取代的。围绕青海湖的神山圣湖信仰提供的是一种整合性的宇宙观,这种观念体系及其仪式实践,在现代依然发挥着心理调适、情感唤起和族群认同的作用,是建构现代生态文明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1.
陈寿富 《江淮论坛》2014,(4):157-160
以文学文本为参照,以全媒体语境为论域,从历时性梳理与共时性审视中,透视新闻体裁概念的理论内涵,以区分于新闻文体。新闻体裁是新闻文本的抽象分类,新闻文体是具象呈现的新闻文本话语质态。全媒体视域中,新闻体裁是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层级性专业框架,新闻文体是新闻从业者在这一框架下的个性化文本话语实践。厘清新闻体裁概念,有助于新闻事实信息再现过程中的感知、认识与审美。  相似文献   

12.
当代青年在支配权力话语中被建构为消费者、服务者、普通人形象,他们转而在日常生活实践面向、城市面向和新媒介面向中重构出时尚表现者的视觉意指.时尚表现者指涉意义生产者,他们与媒介和商品共谋,利用视觉符号再生产与社会的种种关系,即利用媒介提供的符号资源和商品提供的实在意义与支配话语实现符号的意义生产权.在视觉文本域中,这种意义生产权体现为视觉建构的文本转换:现实文本——新媒介文本——舆论文本.这个转换过程经历着从现实到虚拟,再回到现实,从而实现意义生产和价值增值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儒家神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有无神话?传统的文学本位观的神话研究和理性思维视野下,儒家似与神话无关。面对当今世界性儒学热潮,如何重新从儒家思想内部概念体系中发掘其文化价值和力量源泉以为回应,就成为一个新的命题。在儒学话语体系中,虽然没有和西方神话一词完全相对应的概念,但却有着与myth意义相通的神、圣及无数的圣言、圣话和数千年的圣物所见证的神话。文章即从神话概念的反思入手,立足神话意象和神话历史语境,探究信仰支配下的神圣叙事,在提示更新现代中国学术神话观的基础上,借镜于荀子解蔽精神和福柯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求真思路,以及几千年来的宗庙礼乐实践的现实语境,重审儒学与儒教之争,提出儒家神话的当代课题,利用具有文化基因和原型编码意义的神话这一可以直接上溯到文明源头的超学科概念工具,介入中华文明探源和经学系统,论证儒家话语体系中的圣、德、天命、礼仪等核心概念的宗教学、神话学背景,从神话与仪式的对应关联重新考察儒家思想的礼乐之根,超越儒道对峙的两千五百年小传统,发掘儒家神话背后更加深远的华夏大传统与复数的古史线索。具体而言,儒家神话可从以下六个层面进行探源研究:以凤、麟、玉等圣物为代表的儒家神话意象系统;以圣人崇拜为基础的尧舜禹汤文武圣王谱系的儒...  相似文献   

14.
北美汉学的中国文论研究保持了一种比较宏阔的文化批评理论视野以及"新历史主义"的话语倾向。受新文化史研究方法影响的汉学研究不再强调从文本中获取什么经验、启示和教训,更不像传统的批评方法那样去发掘文本中存在的道德镜鉴、政治得失,而是突出显示来自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启示,有意识地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加以交融汇通。  相似文献   

15.
蔡骐  尹金凤 《江淮论坛》2022,(3):148-153
网络传播中群体类别化标签作为一种身份认同,其生成与流行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话语建构过程。以“小镇做题家”观之,文本层面,在场与缺席的三组概念之横向组合及纵向聚合,赋予这一标签以特殊意义。话语实践层面,负向情感的相互交织和社会群体的身份认同需要,成为话语生成与扩散的动力,且公共传播中的话语接合又使其在破圈过程中出现复杂的意义变迁。社会实践层面,一方面,话语源于社会现实,这一标签式话语是对当下社会的一种镜像再现,反映了寒门大学生所遭遇的双重脱嵌困境;另一方面,话语建构社会现实,这一话语也体现出小镇学子通过话语建构实现“逆袭”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近期一些用方言写作的小说在文本中用方言虚构出一个独特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凸显出尚未被公共话语磨损的个体生命经验和身体处境。在差异性逐渐丧失、生活经验趋同的当下语境中,这类小说的意义在于以书写抗拒简化、拯救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17.
知识社会学通过消除形而上学的超越性与内在性的悖论而使哲学方法论在 2 0世纪下半叶向社会学倾斜。由于史学与社会学结盟 ,社会学范式开始进入向来以历史思维著称的哲学 ;社会学的方法 ,如凸显、实践、反思反思者 ,正在成为当代哲学的主导话语 ,推动了哲学的社会学转向。  相似文献   

18.
反思文学的目标在于建构新的意识形态话语,然而当我们重新审视它的话语构成时,会发现那些曾经被认为是同质性和总体性的话语实际上潜藏着一些裂隙。由于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文本中复杂的思想资源并非总是同一性的,导致反思文学的文本声音是多重的,分裂的,其中就有道家话语的声音。反思文学的一些作品还借用或汲取了传统道家文化的思想资源,对政治意识形态进行了突围。以上这些都为道家话语在反思文学中言说提供了一种途径,同时也使道家话语在新时期文学中发生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以马克斯·韦伯所倡导的理解为研究出发点,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彼得·伯格将知识社会学从特定的社会学分支拓展为一种解读日常生活经验的独有视角,对一系列社会现象展开了影响深远的研究。不仅如此,伯格的解读社会学试图以人本主义回应社会学家的乌托邦激情,并解决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张力,这在技术重于思想的当代社会学界尤其值得我们反思。从理解、知识与意义这三个概念出发,我们就可以通过连贯的理论视角来审视伯格的经验研究,并考察他如何在肯定社会科学价值无涉的同时探求超越性的伦理价值。理解了伯格的解读社会学,我们就理解了古典社会学与现代化背景下的当代社会科学之间的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亚文类",科幻小说一直游离于当代文学版图的边缘地带,网络文学的异军突起也没有改变科幻小说"小众化"的尴尬现状。新世纪以来,在有限的审美表现空间里,网络科幻小说在文体类型、叙述方式、话语范式和艺术经验的探索中取得了可喜的突破,构建了极具时代特色与中国气派的文本谱系和批评方式。网络科幻小说在文本实践和审美话语层面的探索与革新,不仅有力地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学的审美实践方式,还为新时代的网络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进而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