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国际产业转移对中国的经济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逐步深化,传统国际分工格局逐步深化为以产品内分工为主的新型国际分工格局.在产品内分工格局下,国际产业转移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承接国际经济转移既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优化出口结构、促进技术进步等正面积极效应;也有价值增值低、技术依赖严重、加剧国际贸易摩擦等负面消极效应.我们应采取措施积极发挥正面效应,规避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2.
江静  巫强 《南京社会科学》2012,(8):12-18,27
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组织优化需要从多个维度理解。除了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优化以外,还应该包括所有制结构的优化以及空间结构优化。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不同阶段,产业组织优化呈现出不同的路径。开放条件下,国际分工向要素分工转变以及产业国际转移使产业组织的调整优化具有了新的特点,即要以全球价值链作为载体。中国在参与国际分工的过程中形成并嵌入了俘获型全球价值链。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需要对俘获型全球价值链实现超越,进而形成由自己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  相似文献   

3.
国际贸易分工理论反映了特定时期国际贸易分工的发展历史和特点,解释了各个时期出现的贸易分工现象,每一种新的理论都是对原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产品内贸易分工理论的发展则是国际贸易分工新实践的内在诉求。当代国际贸易分工业已呈现出产业间贸易分工、产业内贸易分工和产品内贸易分工三位一体的多层次格局。  相似文献   

4.
论世界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同世界性的改革开放浪潮、人类社会从工业经济时代向知识经济时代过渡、世界各国经济体制趋同、世界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融合在一起。产业转移呈现多层次性。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将对国际分工格局、世界经济格局和主要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全球新能源产业规模急剧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新能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但国际分工起点较高,要素配置国际化进程较快。同时,各国政府在新能源产业价值链分布以及国际竞争格局演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由于新能源技术路线、行业组织结构以及全球能源格局仍存在不确定性.新能源产业的国际分工机理和模式尚未完全明朗。近年来,我盯新能源产业扩张集中在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虽然制造成本、生产组织、国际市场份额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但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规模和成本优势。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国内市场培育等方面仍有差距,导致我国新能源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仍延续“两头在外”的模式,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分工收益受到挤压。为此,应创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加快形成多方位、多层次、国际化的产业发展体系。  相似文献   

6.
国际产业转移与江苏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产业转移,直接影响着国际分工格局的形成和变化,影响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本文力求揭示出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比较优势的动态规律,并立足于江苏这一区域,从而探讨如何提升江苏产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格局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从全球范围看,欧盟、北美、亚太经合组织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明显的经济区域,这些区域内或区域间的产业转移深深地影响了自身及区域外经济的发展.亚洲四小龙的腾 飞、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产业转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国际产业转移规模大幅缩减.随着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深化发展,只要中国能够抓住机会,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将进一步强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以同一产品价值链上不同环节在优势发展空间或区域分布为特征的产品内贸易分工已成为现代国际贸易分工的主要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产品内贸易分工中"中国制造"的产业创新与升级问题也日益引起各界的关注.我们从劳动价值论的视角出发,通过比较三次产业间与产业内劳动转移与发展的规律,解析了产业内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与发展的现象及其原因,厘清了产业内劳动的转移、发展与横向产业理论的逻辑关系,阐释了产品内贸易分工格局下全球利益分配不均衡的根源,提出"中国制造"的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的升级,是知识带动下技术与创新的升级.  相似文献   

9.
基于创造性破坏理论框架,本文主要探讨人工智能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影响效果及劳动力市场传导机制,并结合2012—2019年国际机器人联盟的工业机器人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有效促进了我国东部、中部及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对西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其中在劳动力稀缺且资本要素较丰裕的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更为凸显。机制检验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人工智能通过提升劳动力生产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促使地区向“创新驱动、内需拉动”转型;在中部地区,人工智能促使劳动生产率提升及劳动力向生活性服务业转移,但并未实现劳动力工资水平的同步提升;在东北地区,人工智能改善地区劳动生产率,但就业产业结构效应不显著,且劳动力外流等因素引发工资水平下降问题,抑制了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由此,各地区应立足自身比较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因地制宜、因地施策,实现不同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合理分工与深度协作,共同打造国内大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分工格局。在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中,作为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中国进出口迅速增长。这既扩大了中国的就业容量,又提高了出口收益,为国民福利水平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正在承接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而且东部沿海地区的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东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劳动者工资的快速增长和福利的明显改善。借鉴亚洲四小龙和中国广东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提高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居民福利和政府福利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际海运业在国际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业内已进行了多次兼并重组。运用古诺模型和伯川德模型对国际海运业的产量竞争和价格竞争的分析表明,兼并重组是作为“经济人”的海运厂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理性选择。通过兼并重组,国际海运市场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市场格局,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增强了海运厂商的市场势力,提高了其赢利能力。  相似文献   

12.
在“丝绸之路”基础上实施的“一带一路”、“冰上丝绸之路”等战略,是中国面对当今复杂的国际形势,创新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思维。新时期的“冰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参与的国家经济贸易的新战略,京津冀港口具有惊人的吞吐量和超强的集疏散功能,可以定位为“冰上丝绸之路”航道的港口起点。  相似文献   

13.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全面分析,审慎对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首先从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调整相适应、强调效率到强调统筹和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相协调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的形成过程;从促进了我国整体经济快速增长、分工格局趋于合理化和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增长级等方面简要评析了改革开放后的主要区域政策效果:然后.基于政策工具视角,从区域土地政策、区域财税政策、区域金融政策和区域环保政策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区域政策;最后从发挥产业政策在承接产业转移政策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完善财税金融政策、实行严格的土地环保政策和完善人力资源政策等方面给出了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中俄共同努力下,“冰上丝绸之路”构想达成共识。具有独特地理位置的白令海峡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资源,是我国“冰上丝绸之路”通航的必要通道。白令海峡作为“国际自由港”,对“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区域产业研究的理论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内区域经济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本文主要从区域产业研究角度,对国内当前关于区域产业集群理论、新型区域产业分工理论、区域产业转移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等区域经济研究领域的理论前沿进行了综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先行启动,以产业分工理论及通道经济点轴理论为基础研究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产业的国际分工及布局,可以发现:密集的跨境交通基础设施、节点中心城市要素聚集力、区域间产业的关联性及互补性形成产业国际分工与布局的基础和条件。合作建设产业园区,促进中小企业集聚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产业国际分工形成的核心内容。在经济走廊的中心城市及次中心城市,应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园区,并通过点轴连线形成以农产品加工、出口加工贸易、商贸物流、制造业精深加工、轻工业、重工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七大经济走廊。  相似文献   

18.
自主成长与外向推动:产业结构演进模式比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主成长和外向推动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两种模式。自主成长型产业结构演进 ,是以经济结构相对封闭为前提 ,产业结构变动主要受到国内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产业创新等因素影响与制约 ;而外向推动型产业结构则以经济结构开放为前提 ,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技术引进在产业演变与升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日趋临近 ,我们应当自觉参与国际分工 ,努力构建与开放型经济运行体系相适应产业结构 ,形成与开放经济相适应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运行流程和利益分配机制 ,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升级的良性循环拓展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粘性”及安徽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提出,产业转移存在着“粘性”。针对这个问题,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分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一是要着眼于产业提升,二是要优化城市群布局,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增强产业承接“粘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产业转移“粘性”。  相似文献   

20.
泛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区域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的条件下,我国承接的来自发国家的传统产业和加工制造业方面的产业转移较多。随着我国东部地区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它的先发及政策优势效应不断减弱,中西部地区不断显现出低成本与土地供给优势,促使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与长三角相邻的安徽因为交通便利优势,也成为产业转移的热门地区。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经验,促进沿海产业结构提升,同时在承接地注意建设“靠城(大中城市)、沿线(交通干线)、集聚(形成产业集群)”的工业园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