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福柯认为,从19世纪开始,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以科学话语为构形本质的真理话语建构了正常与不正常生存的界线。这是一种可以杀人的真理刀。这个新型权力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管理学"的东西,福柯把它叫做"治理的艺术",治理就是新型的积极权力。以知识为装置的规训开始在全社会布展开来。权力的规训技术,在最微细的层面上开始控制人的肉体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郭淑新  何炳佳 《学术界》2007,(4):159-164
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真理观经历了一个从实用主义真理观到人道主义真理观的转变.在实用主义真理观(方法)阶段,詹姆斯认为真理不但要能把新旧经验有效地嫁接起来并使之协调一致,而且还必须在成功地导向实在的并能给我们带来满足感的过程中证实自己.受席勒(F.C.S.Schiller)的人道主义影响,詹姆斯对在实用主义真理观阶段作为假设但对其性质不予讨论的"实在"的性质进行了探讨.正是这种探讨使他的真理观发生了人道主义转变主张真理是相对于人、相对于人的变化着的经验而存在的,从而把真理归结为经验内部各部分之间发生的有利于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福柯将权力引入话语,讨论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其中知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知识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话语和权力之间发挥着作用,知识是权力产生的源泉,知识体系与真理体系的可理解性被归结为话语规则.福柯的话语理论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其解构主体理论使研究者意识到在话语分析中主体性问题、社会身份问题和个性问题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他者的权利问题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比较利奥塔、哈贝马斯和福柯在知识权力论方面的思想异同 ,本文试图探讨在一个工具理性和真理性话语或权力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 ,当代西方学者对知识、真理和权力的合法性所作的反省 ,并探讨由此而暴露出的作为理性之对立面的非理性存在或理性之他者的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5.
他者的权利问题在当今世界仍然是一个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通过比较利奥塔、哈贝马斯和福柯在知识权力论方面的思想异同,本文试图探讨在一个工具理性和真理性话语或权力话语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当代西方学者对知识、真理和权力的合法性所作的反省,并探讨由此而暴露出的作为理性之对立面的非理性存在或理性之他者的权利问题.  相似文献   

6.
胡颖峰 《浙江社会科学》2013,(1):114-119,145,159
权力理论是福柯思想的核心,福柯对于疯癫、监狱、性、身体、惩罚、真理与知识等问题的研究并非只是单个问题的研究,而是通过对这些看似边缘问题的深入研究来揭露现代规训社会的本质。在现代规训社会,统治阶级运用规训权力对身体进行监视与规训,针对身体的微观物理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福柯认为,现代权力体制的运作离不开性,性是所有的权力都规训、监视的目标。权力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权力生产知识、生产真理,知识、真理又为权力效力,知识与权力的结盟是现代性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向林 《东岳论丛》2023,(4):109-115
“直言”概念是考察福柯晚期思想的一个重要视角,古希腊语中“直言”一词本意指民主政治下的“说真话”实践,福柯借助康德的启蒙论说将“直言”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福柯哲学立足于康德启蒙观所开启的现实性面向,批判现代技术化社会及其治理模式,揭露现代知识—权力所导致的人之主体性的丧失,而后以“直言”作为哲学话语的真理形态与运作方式,让哲学真理不再是储存在记忆中的现成知识或有待主体去服从的先验律令,而是具备某种实践品质和批判精神,并通过“肉身化”的方式转化为主体自身的伦理品性或人格气质,使主体具备勇气与智慧,将生活展现为一场自我考验,从而实现从康德启蒙观中的知识主体向伦理主体的转向,以及治理实践从权力的宰制性控制模式向自我实践的介入模式跨越。  相似文献   

8.
后哲学文化对知识论的真理观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真理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真理符合论。它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形式。亚里士多德关于“凡以不是为是、是为不是者这就是假的 ,凡以实为实、以假为假者 ,这就是真的”① 的论述被认为是真理符合论思想的最早表述。在近代 ,由于科学对人类知识各部门的主导作用 ,哲学基本上站在科学理性的立场上 ,把真理看作是以理性为基础 ,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真知识。按照这种知识论的真理观 ,近代哲学阐释了一种实在论的符合论真理论 :“所谓真理 ,顾名思义讲来 ,不是别的 ,只是按照实在事物底契合与否 ,而进行的各种标记底分合。”真理就是“观念和事…  相似文献   

9.
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转换,预示着哲学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研究主题及基本旨趣的变化,这种变化为我们站在全新立场上理解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实践哲学视域出发,真理不是被发现的关于抽象本体的知识,而是从事创造性实践活动的人的真理,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真理,是人的生存实践活动的合理性。与理论哲学的知识论真理观相比,实践真理观表现出从静态到动态、从封闭到开放、从知识到活动、从绝对到历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遗忘了存在。出自形而上学的人道主义以对象化的方式对待人,这种做法并不是对人的本真关怀。由于海德格尔坚持存在论的真理观,因此他的人道主义不同于出自形而上学的存在论人道主义。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人道主义认为人之人性是绽出之生存,人只有进入存在之澄明中才能使人之本质得到根本绽现。海德格尔对人道主义的反思并不是主张非人道主义,而是开启了人道主义的其他眼界,他把存在之真理作为人绽出之生存原初要素的思想称为源始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周祥森 《云梦学刊》2009,30(3):5-19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认识论研究中,历史认识检验是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中国学者二般都肯定历史认识具有可检验性,因而也承认历史认识具有客观真理性。但是,在历史真理观问题上,却存在着较大的意见分歧,出现了历史真理一致论、历史真理时代一现实符合论、历史真理“历史真实”符合论等不同于一般历史真理符合论的看法。在历史认识真理标准问题上,也出现了各种不同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的社会实践标准说、时代~现实标准说、在历史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历史之真”标准说等三家十二种代表性的观点。新时期以来的历史认识检验问题研究,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也存在着不足甚至误区,在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展开和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影《英雄》《公民凯恩》《罗生门》均使用了多重式聚焦叙述结构,让不同的人物从各自的角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来解释、讲述同一事件。但三者决不是简单的模仿。《公民凯恩》的叙述差异来自于人物视角受到的客观条件的限定,每个讲述是真实的,是并列互补的,连缀起来则得到更完整的真实。《罗生门》的叙述差异是由于叙述者的主观取舍而造成的,是彼此对立的、不可靠的,使我们看不到真实何在。《英雄》的叙述差异既是并列的,又是前后勾连、螺旋递升的,在虚实相衬的迷宫讲述中,在不断的否定之中一步步接近真相。  相似文献   

13.
哈贝马斯试图把兴趣范畴引入认识论,建构认识和兴趣辩证统一的新型认识论。他的认识论的主要特点是:批判黑格尔的总体性的真理观,拓展认识论的研究视阈和层面,对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各种认识类型的科学性、真理性作认识论的辩护;批判唯科学论的客观主义,强调认识论的反思批判性;凸显认识的价值方面,实现事实和价值的统一;从认识与兴趣关系的视角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批判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造成的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试图改变孤立的主体的认识论模式,探讨认识主体间的语言交往关系。他的认识论虽然具有启发意义,但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劳动的观点。因此,尽管他自称他的认识论是指向人类解放的,但却聚焦于科技理性的批判上,而并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14.
李永宠 《晋阳学刊》2005,(3):126-127
自由应当包括三层含义自由是人类对必然(即规律)的认识;自由是人类对认识了的必然即规律的遵循和顺应;自由是人类根据已经认识了的必然即规律,在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复制和再现.人类认识和实践过程中,存在着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被动性、客观主动性和主观被动性的现象,值得很好研究.  相似文献   

15.
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和认识论与中国群众工作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群众路线要求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意味着改革红利要惠及全民,每个人都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求始终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群众路线相一致,二者在本质要求、价值取向以及实践主体方面具有深刻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早期英语谚语并非简单地反映了英伦表层文化,而是极大地反映了其深层文化即其哲学传统的内容。由于西方文明以两希文化作为其共同根基,英伦文化又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而古希腊和基督教的宇宙观、知识观等很自然地浸润到了英语谚语当中,这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的物质/形式二元论,以理性为枢轴的得救观,以道(logos)为内容的智慧观和理性致知论,以及基督教创世、堕落与救赎的观点,以信仰为支点的拯救观,以上帝之道为内容的智慧观和信仰致知论等。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早期英语谚语的思想实质,理解其成为英语语言精髓的原因之所在,从而在一个新的维度上把握英伦传统文化以及在更高的程度上运用英语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起源的传说揭示了语言并非一种客观的存在物,它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人和人的身体分不开的。语言是人的语言,人是使用语言的人。人彼此彼此甚至亦此亦彼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是一种不过度的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来自人挺身于世的存在:不过度是人的社会性要求的,动态是入的个体性要求的,而稳定就是最普遍最宽广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品越 《学术界》2012,(1):45-55,284
本文以物质生产实践作为物质世界客观存在的确证,用物质之间通过内在联系而实现的"对象性存在"取代旧唯物主义的分离的事物的"自我存在",由此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此世界观反观于实践活动而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它以"用生命生产生命"的社会劳动作为人与人最基本的内在联系过程,用剩余劳动的处理方式作为社会制度的主轴。用此唯物史观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得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而资本的内在否定性导致人类必须寻求处理剩余劳动的新制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由此建立了以"物质生产实践与唯物辩证法——剩余劳动与社会关系结构——资本权力结构及其内在否定性——社会主义与人的解放"作为基本逻辑主线的作为整体的马克思主义原理。  相似文献   

19.
也谈真理标准与实践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巨乃岐 《齐鲁学刊》2001,1(5):84-89
探讨“标准”问题,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科学表述标准,又要运用辩证的科学方法具体分析标准。从前者看,接受检验的不是真理而是认识,真理的标准不是实践而是认识所反映的容观对象;从后者看,真理标准和实践标准都是一元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既要科学地对待各种不同的理论,又要在坚持实践标准的同时正确对待并重视直观观察、逻辑证明和理论论证三种具体实践方法,既高扬实践的权威又反思实践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历史文化中,文学史也许是一种最不真诚的历史现象。它通过对文学观念的泛化理解,努力把人类历史上的诸多文化现象或样式纳入文学史范畴。从而营造出一个被充分“放大”了的繁荣的文学历史,给世人虚拟了一个辉煌的文学史形象。如果从读者的角度(亦即社会文学生活的角度)去认识文学的历史形象,则不难看出,在人类文学的绝大部分历史过程中,人们的文学生活是贫乏和萧条的,社会的文学资源也是短缺的。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应当把文学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而不应当遮遮掩掩或虚构繁荣的景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