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网络时代,由于青年在互联网应用中处于前沿和主体地位,导致传统的文化传承方向发生逆转,青年"文化反哺"现象越来越明显。在全面分析网络社会中青年"文化反哺"具体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其发挥作用的两面性,指出对青年的"文化反哺"应加以必要的引导。  相似文献   

2.
农村青年帮助农村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是建设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起到促进村庄治理现代化以及实现积极老龄化的基础作用。乡村家庭的数字反哺存在维护经济利益、重组家庭政治以及开展日常生活等三重合作基础。数字反哺的代际行为表现出数字技术学习注重实用性、沟通传授中物质支持与情感支持并重、隔代反哺以及反哺时间集中在节假日等特点。调动家庭内部资源进行数字反哺是有效提高农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家庭策略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农村家庭的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家庭的发展目标。乡村老年人数字素养的初步提高,既有利于他们融入数字社会,也可以使青年人担当起代际责任。  相似文献   

3.
洪卫中 《兰州学刊》2010,(4):59-61,85
农民工不仅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市化建设中最主要的力量,因此,他们的文化和教育不仅关系着城市的继续建设和发展,也关系着农村的改变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的改变,而且与诸多社会问题譬如农民工权益的保护、城市治安、农民工犯罪、农村观念的改变等都密切相关,目前它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瓶颈”。而改变农民工的文化和教育水平首先在于政府法律的制定,其次是城市用人单位和社区对农民工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和教育,最后是政府对农村的文化和教育投资的加大以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自主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化反哺对思政课教师权威和思政教育话语形成冲击,表现在心理权威弱化与话语权威削弱、角色权威转变与话语霸权消弭、知识权威削弱与话语权威式微。文化反哺对高校思政理论教育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应当全面、及时、深入地揭示催生代际鸿沟和代际文化反哺的市场因素、教育因素、技术因素、文化因素、朋辈因素和社会因素(如居住格局的变化),以求发现和解释社会变迁进程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和整体图式。加强代际沟通,促进代际互动;激发主体复活,助推独立成长;重构孝道文化,强化责任伦理;创新社区文化,推进社区建设;开展代际心理疏导,促进代际价值观融合;加强传媒引导,优化文化反哺。  相似文献   

6.
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导者,领导者应发挥其关键的主导作用。因此,领导者必须善于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善于引导、组织并服务于农村的生产发展,做好新农村建设的统筹规划,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引导和组织工作,加强教育、科技、文化对农村的扶贫力度。同时,还必须始终坚持“政府引导、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量力而行,防止“刮风”;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坚持搞好试点,逐渐推广;在抓农村生产发展的同时,还要抓农村社会稳定,正确调解和处理农村中的各种矛盾。  相似文献   

7.
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安徽省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农村进行反哺,从而推动了安徽城乡关系向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但是,在实施城市反哺农村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城市反哺农村工作的思路是:加快构建城市统筹制度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步伐。  相似文献   

8.
文化反哺是一种逆向的文化传递模式。老年人向年轻一辈不仅学习一些新器物、新技术的使用,而且有对新现象的理解,新观点的接受,涉及文化的各个层面。这种文化反哺过程,不仅有利于和谐家庭关系的构建,而且有利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9.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政策实施六年以来,虽有效遏止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全面扩大,但当下我国城乡差距依然未有根本改观.正是这样,需要以城乡一体化与统筹城乡发展为视角对已有“反哺—支持”模式进行“复合型”转向,而形成一种以造血式、综合型、持续型、集约化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反哺战略,使反哺进入新的阶段.本文从顶层设计了“复合型”反哺战略的构成,认为这应是一套包含宏观层面针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中观层面针对农村的以城带乡,及微观层面针对农民的乡村工业“三位一体”、“助农自助”的立体化体系,以提升“反哺—支持”的整体绩效.同时,本文认为,“复合型”反哺仍是农村发展的载体,欠发达农村社区发展的终极目标还应当定位于经济发达、政治正义和社会诚信的和谐社区,在反哺过程尤为需要注意控制冲突和矛盾,不能让反哺变成为官僚汲取不当利益的窗口,以保持反哺本身整体的和谐性和目的性.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中国农村NGO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农村政策的改变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中国农村NGO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建设力量。通过对农村NGO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的系统研究.可以发现经济类NGO促进了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社会文化类农村NGO有利于农村文明新风的树立,维权类农村NGO有助于推动农村民主政治,农村教育(培训)、医疗、养老等NGO有利于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但是农村NGO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诸如政府对农村NGO的管理存在漏洞,农村NGO内部管理不善,社会环境不利于农村NGO的进一步发展,农村NGO发展的资源不足等。若要充分发挥农村NGO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就必须通过加强宣传引导、健全法律法规、健全筹资体系、对农民进行长期的教育和培训等措施来促进其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效果不太理想。以贵州省为例,民族民间文化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高、民族民间文化教师比较缺乏是导致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效果不理想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教师的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考核评估机制,加大民族民间文化教师的配备力度,依托民族地方高校培养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开展有实效的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师资培训,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民族民间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效。  相似文献   

12.
李劲松  杨毅  李红 《学术探索》2012,(9):169-172
当前中国农村在经济、政治、文化、医疗、教育、科技、人口等方面均呈现出新的形势和变化,农村社区学习中心为了适应变化,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教育促进农村转型的发展目标,以转变观念为发展前提,以需求唤醒、资源整合为基本原则,通过分层次分目的以及机制改革的发展策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扩大宣传,建构硬件、制度、网络、队伍等支撑条件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秦腔》展示了转型期现代乡村的困惑与焦虑,其积极的意义指向在于对乡村现代化作了有益探索,作品中显示的传统文化的优质部分正是乡村现代化转型不可缺少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立足于中国社会的实际,在对民族自救运动进行冷静反省、对西方文化进行认真研究,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梁漱溟形成了其乡村建设人才思想.重视知识分子人才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知识分子人才要与农民相结合、注重培养人才的团体精神等是其人才思想的深刻内涵.其发展农村教育、全面培养农村人才等思路和措施,对于推进"科教兴农"、"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实现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农"问题的传播学根源是社会生产力、历史与国情三方作用形成的传播障碍与隔阂,其外在表现是城乡之间信息鸿沟过大、农民阶层处于失语状态,农民获取信息成本过高三个相互关联层面.目前农村传播图景正发生着裂变,城乡之间依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传播容器.因此,解决"三农"的问题的传播学路径是渐进式改革,即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激活农村传播容器;积极推进自然村落的分界与重组,合理规划农村传播路径,从空间角度降低社会信息交易成本;加强农村媒介系统、农村教育文化建设,实现农村传播主体的创造性转化.这三个方面应齐头并进、统筹安排、协调推进,不可偏重任何一方.  相似文献   

16.
乡村文化与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文化是一种内卷化文化。所谓内卷化是指一个系统在外部扩张受到约束的条件下内部的精细化发展过程。就此而言,乡村文化与现代化是异质的。但是,中国的现代化既不能消灭农村、彻底城市化,也不可能在乡村文化建设上放弃现代性取向,把乡村建设成独立于现代社会的"飞地"。从反思现代性角度来看,现代性不完全等同于现代化,它与乡村文化之间并非决然对立,在文化现代性框架中,乡村文化可以实现其性质与功能的转换。乡村文化现代性转型的关键问题与基本路径就是重塑乡村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的家训内涵丰富,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由于曾国藩及其统领湘军的特定因素,使它对梅山文化影响深远.可以借鉴它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家庭服务。  相似文献   

18.
试论文化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金培 《兰州学刊》2006,(8):166-168
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农村文化在发展农村经济、丰富农民生活、营造文明乡风、美化村容村貌、实现村民自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此,要全面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9.
曹均学 《河北学刊》2007,27(5):155-15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实施农民继续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重视不够、机制不健全和现有教育模式陈旧是农民继续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教育对象面广量大、教学条件窘迫落后、农民缺乏好学上进精神则是农民继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更新观念,着力构建农民继续教育的长效机制,并有所重点地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形成实施农民继续教育的合力,从而千方百计地搞好这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