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志怪三体     
论志怪三体陈文新从汉至唐,志任长期隶于史部,直到宋欧阳修等纂《新唐书·艺文志》,才将其归属于子部小说家类。从渊源上看,志怪小说的确是从史书中分化出来的。刘知几《史通·书志》云:“古之国史,闻异则书。”《史通·书事》又云:“三日准怪异……幽明感应祸福萌...  相似文献   

2.
论欧阳修的小说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小说观念以故事性和虚构性为小说的基本特性。然而,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虽未排斥小说作品的故事性,但都不承认小说作品的虚构性。欧阳修在《新唐书·艺文志》中,不仅第一次将《搜神记》之类的志怪作品由史部杂传类移录入子部小说家类,而且第一次将大批唐传奇作品著录于正史艺文志小说家类,并将虚构与否作为区分史传与小说的基本标准,从而开启了具有近代意识的小说观念的先河,对中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类:一类是二十五史《艺文志》著录的小说,通称史志子部小说;一类是不为史志著录而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小说,也称白话小说.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主要采用西方现代小说观念,离白话通俗小说较近,而离史志子部小说较远,故人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前者而相对忽视后者,许多有价值的文化资源未能合理开发利用.在中国文化本位意识和学术本土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需要认真反思西方现代小说观念对中国史志子部小说的歧视、误读和曲解,发掘史志子部小说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以推进中国现代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因此,当前中国古代小说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应该回归中华文化本位,将重点放在史志子部小说方面,以弥补一个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两类小说文献整理与研究失衡的缺憾.  相似文献   

4.
“小”是中国轶事小说的本质属性之一.尽管曾有过将轶事小说归入子部或史部的差异,但无论“子部”说,还是“史部”说,都一致以“小”来界定其地位和特性.那么,“小”包含哪些标示其审美品格的内涵呢?本文即旨在回答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5.
《山海经》在中国知识体系的构架中几经迁移,由数术略形法家移植到史部地理类,转而又与“小说”这个类目建构了亲缘关系。《山海经》与“小说”完成对接的内在动力主要来自于,它叙述“遗事”的体例特征,怪、异的美学风格,以及诞、幻、虚的成书性质。《山海经》还与《穆天子传》《搜神记》等聚合成为知识统一体,这成为《山海经》与“小说”形成亲缘关系的外缘推助力。《山海经》演化成为中国“小说”的源头,这实是承续、顺应了它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归类逻辑,以及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6.
《清史稿·艺文志》一改明前正史艺文志收录历代著述的体例,"茲仿明史为志,凡所著录,断自清代"(卷一二〇)。其史部地理类外志之属著录"《越史略》三卷不著撰人氏名"。《越史略》是现存最古老的越南历史典籍之  相似文献   

7.
《隋志》著录《世说新语》于子部小说类,而把《搜神记》著录于史部杂传类,这一方面说明二者在文体上存在差异,同时也表明了不同历史时期小说观念的演变《。世说新语》不同于《搜神记》的文体特征可归纳为一个“小”字,一是体制小,即篇幅短小,不具备完整的故事情节;二是功用小,即缺乏宏大主题,远实用而近娱乐。《隋志》于小说类著录《世说新语》而弃《搜神记》,表明《世说新语》的文体特征正切合《隋志》所持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8.
小说最初并非文体概念,而是一种理论价值判断.从先秦庄、荀到汉代桓谭、班固,小说逐渐摆脱原生含义向文体意义的小说迈进.班固《汉书·艺文志》总结出古代小说有三个特点:一、民间性,二、口语性特点,三、故事性.在文本意义的小说形成过程中,先秦两汉史书和典籍的故事性又促进了小说文体意义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正史《艺文志》或《经籍志》所著录的小说,无论其归类为小说家还是小说,均为当时人所理解的小说作品。这一归类创始于《汉书·艺文志》而定型于《隋书·经籍志》,主要体现为传统的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政教学术是其立类基础和价值评判标准。其较少著录唐宋传奇甚至根本不著录通俗小说,也与这一部类的设定原则密切相关。至于此类著录中有许多不合今人小说标准的作品,那是古今小说观念差异造成的,我们不能因此否认这些作品在当时人眼里的的确确是小说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中国古代小说演进至宋代,产生了两个相反的造动:在正统的史学将以“稗史”面目出现的小说,从自己的神圣领地中彻底驱除(以欧阳修撰《新唐书·艺文志》把《旧唐书》本来列在“史部杂传类”的志神志怪退至“小说类”和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把“屈原怀沙自沉,四皓羽翼储君”等凡稍涉奇异之事皆削去不录为标志)的同时,新兴的市井艺人却公然无忌地闯进了历史的领域,几乎是随心所欲地处理以往的历史素材,用小说的形式自造了一个与“正史”完全不同的历史世界,用来作为自娱的手段,并借以寄托自己的心态和情感,这就是宋元平话的崛起。  相似文献   

11.
<西游记>故事的传播,是小说、戏曲、说唱与图像传播同步进行的;图像传播更直接形象,更能被一般公众接受.随着明清小说的发展,特别是版画刻印的发展,<西游记>的版画插图也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在传抄、雕板和印刷过程中,历经数百年,已经有了许多种版本和艺术形态.同时,书中的版画和插图,也有了许多各具形态和特点的作品.这些版画、插图和作品中的情节、人物相互对应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效果,而且也能够反映出版刻艺术和绘图艺术的发展、演变与继承关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信托法》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信托事业的发展 ,但《信托法》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债权人的保护不够 ,有些条款表述不合理 ,个别条款规定得太随意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意义及意义的阐释是文学实现自身的根本方式。这种方式彰显了文学理解的语言性和当代解释学意义论的历史观,意义的生成是文本与阐释者相互之间的对话、交流与重构,它是交互建构的第三生成物。解释学的循环通常是指在意义的理解与解释中,部分与整体是如何以一种循环的方式相互联系的,而新的循环论改变了传统解释学的这一“恶的循环”,解释的循环成了人类认识自己本性和地位的本体性原则,是人类探索意义的可能性的一种前提条件,一种出发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过艰辛的探索,卓有成效地贯彻了党的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认识和解决了党在贯彻执行方面遇到的一系列基本关系问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执行能力思想,这一思想的确立为和平建设时期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和党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唐明贵 《学术探索》2009,(1):111-114
隋唐时期,《论语》研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前代都有所下降。主要原因在于,在统一经学的旗帜下,统治者垄断了经典话语的解释权;鼓励诵读的科举制度以及以古为上的学术观念,限制了经学的发展空间;崇道尊佛政策的实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经学的地位。如此的学术观念,如此的考试制度,如此的宗教政策,奢望儒家学术有大的创新与发展是不可能的。因此,经学衰落了,《论语》学也衰落了。  相似文献   

16.
《元典章》的史料价值:1.《元典章》可以印证《元史》和其他史籍中的许多记载;2.《元典章》可以补充其他史料的不足;3.从《元典章》中可以了解元代各级政府处理政务的具体过程,尤其是能够了解皇帝听政的大致情况。《元典章》的通读要领:1.掌握硬译公牍文书的词法和句法规则;2.掌握公文的一些固定用语;3.掌握公文的结构。  相似文献   

17.
邓百意 《兰州学刊》2009,(12):180-183
场景作为诸叙述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衡量叙事艺术成就高低的一个标准。中国古代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世情等各类题材的小说,无论是以语言为表现重心的“文场”还是以动作为表现重心的“武场”,都构设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审羡风范的场景范型。这些典范场景不但构成了小说的核心趣味场,而且在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延安精神的根本内容,也是延安精神的主要标志.人们在表述时往往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或用"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来概括延安精神.其实,在中华民族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中,已包含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但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同国内外反动派的英勇斗争中,特别是在延安时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表现得最鲜明,最充分.  相似文献   

19.
物理学概念基础的变革往往是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前兆,量子概念就是架起从经典物理学通往量子力学的概念之一,也是科学哲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对峙的概念基点。本文追溯了量子概念出现的历史画面,指出时量子概念引发的两种关于量子与实在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从语境方法论的教义对量子概念赋予其实在性。  相似文献   

20.
理性本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理性的命运喻示着文化的进渡.理性在近代的张扬和现代的式微,都是由于我们对理性的本源不够清明.从根本上说,理性的原初意义就是一种"洞见"和"观看",也就是古老的"理论"(theoria),或者说是theoria的别样表达;理性作为"直观"的"努斯"(nous),开拓了人类自我反省的机制.而理性作为"看"和"说"的"逻各斯"(logos),给人的存在以根基性的设定.归根结底,理性就是作为"光"(phaos)或"启蒙"(enlightenment)的"智慧",是对理性的认识功能和批判功能的最高概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