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进化论在中国思想界广泛传播并产生分化,逐渐形成了不同形态的进化观念,主要有改良派的渐进进化观、革命派的激进进化观和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进化观.这些进化观念的形成,都与当时不同政治思潮的变革主张密不可分.因此,它们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并在各种政治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不断演进,同时也为不同政治思潮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将大总统让与袁世凯而告夭折。这是中国当时各种势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产阶级立宪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相互斗争,以及革命派内部相互斗争的结果。一中国社会,到辛亥革命时,已经完全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一切事变,无不具有极大的左右力量。  相似文献   

3.
赵燕  郭洁 《南方论刊》2006,(11):55-56
本文对辛亥革命时期女性的政治观、教育观、婚姻观、男女平等观等进行了考察,指出在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下,资产阶级革命派不遗余力的宣传使这一时期的女权观念产生了很大变化,并呈现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4.
李贽与中国的自由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先秦开始 ,中国就形成了自己的自由传统。晚明李贽突破中国传统自由观的局限 ,将先秦以来、特别是阳明心学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感性、现实、社会的层面 ,提出了极富现代精神的自由观。这是中国自由传统的重要发展。它的产生预示着中国传统自由向现代自由的转换 ,是一笔需要我们予以珍重的民族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也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激进分子。在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中,章太炎是对王船山评述最多,也最为推崇的学者之一。在章太炎对王船山的评述中,主要集中在对王船山的民族思想、王船山的历史观,以及对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王船山、顾炎武、黄宗羲的比较等三个方面。出于排满革命的需要,章太炎不但高度评价了王船山的民族思想和民族气节,同时在民族思想、进步的历史观等方面继承和光大了王船山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正> 自由,作为人的本质规定,一直是人类为之不息追求奋斗的崇高理想。因之,自由观也一直是人类文化的精神内核。但是,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进程和文化价值取向,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自由观。中华民族积聚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历史和文化,中国传统自由观深深植根于这种历史和文化,自然被赋予鲜明的特色,并反过来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和民族文化心理发生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民族主义思想的转变及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未见光明之前景,基于对西方文明的怀疑态度和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李大钊在"五四"前先于其他知识分子将眼光转向俄国十月革命及其指导思想,其民族主义思想以1918年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为界,从资产阶级自由与民主引领的民主主叉民族观逐渐转变为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世界主义的民族观.他将民族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并以阶级分析的方法指明革命的对象、性质和工农群众在革命中的地位,倡导统一战线促成国共合作,为中国革命展现了相对明朗的前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资产阶级尚处发展状态,其内部按经济地位,已形成买办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中大部)、小资产阶级,即上、中、下三个阶层。而依照其政治态度,也相应形成右、中、左三派。作为资产阶级上层政治代表的立宪派,即改良派,或称维新派、保皇派……在戊戌变法前后,曾作为中国资产阶级的突出代表而活跃一时。到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黄兴为代表的思想先进、行为激烈的革命派成为中国资产阶级的杰出代表,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过去,对资产阶级的上下两层及其政治代表立宪派、革命派的研究较多,对实际存在的资产阶级中层及其政治代表却研究较少。  相似文献   

9.
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所建立的共和国制度,是与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在辛亥革命前十年间的形成相联系的.1903-1906年,是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最为关键的四年,先后出现了四篇由革命派思想家撰写的阐发革命观念的代表性著述,构成了中国革命观念古今之变的主要历史环节.这四篇著述是:邹容著《革命军》,秦力山著《革命箴言》,孙中山著《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朱执信著《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列传》.以这四篇文献为中心,开展观念史的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革命观念古今之变的脉络与走向.  相似文献   

10.
近代尚武思潮自鸦片战争后萌芽,经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洋务运动蓄积,中日甲午战后在西方进化论和日本尚武强国的启示下进一步酝酿,到20世纪初年正式形成。辛亥革命前十年间尚武思潮主要包含清廷的尚武教育思想、梁启超的新民尚武思想和革命派的暴力革命思想等。尚武思潮不仅为辛亥革命的最终爆发奠定了历史基础,同时也对近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以来天下观向国家观的转变是一个破旧立新、解构和建构同时进行的一体两面过程。一方面是中国中心天下观一步步解体,另一方面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观逐步确立。西方史地知识的传播,带来国人世界观的改变,触动天下观向万国观转变,但是中国中心的主体地位犹存。国际法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及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促使国人的国权主权意识逐渐凸显,中国对藩属国完全失控后,中国中心的观念瓦解,以国地、国权、国民为核心的国家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题,民族国家思想渐趋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无圣、革天的主张,终致天下观的思想根基彻底瓦解,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思想中对民族国家、国民国家等国家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之后一系列建国纲领文件的颁布,是对民族国家思想的重要践行和落实,标志民族国家观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12.
再论章太炎《〈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序》中有关辛亥革命策略问题王有为我在1979年曾就章太炎为冯自由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而写的序文引发的一篇有关辛亥革命策略问题争论的文章①,专门探讨在革命派内部关于革命策略问题的一场争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似乎...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反封建专制斗争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联合各种反帝爱国力量,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延绵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客观上为“五四”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以及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取得胜利,铺展了道路,准备了力量。辛亥革命是中国由封建专制开始走向民主自由的起点。  相似文献   

14.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专制。据此,国内著述几乎无一例外地将此视为辛亥革命的胜利。但是,辛亥革命毕竞是以其失败为最终结局的。那么,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何在?国内著述在论及这个问题时,往往避重就轻,仅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革命派软弱妥协等方面进行探讨。本文试图从辛亥革命的理论,实践及其经济基础诸方面对它失败的必然性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 广东会党指的是三合会,这是辛亥革命时期广东地区一股活跃的下层社会势力,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它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有过一定程度的联合,在辛亥革命的反清斗争中曾起过积极的作用.本文拟以1895至1913年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东会党的关系为主线,探求两者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一显然,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广东会党产生某种程度联合的原因,在于两种势力都以清朝统治者为反抗对象.反清,成了它们联合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论辛亥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与秘密会党的联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辛亥革命时期,秘密会党始终是一支活跃的社会力量,资产阶级革命派曾以各种方式在会党中开展工作,联络发动会党起来参加革命.会党也乐意接受革命派的领导,奋起参加反清的武装斗争,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农民、工人以及其他下层群众卷进革命洪流,使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从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一时期革命派与会党联合的基础、联合的过程以及联合的方式进行探讨,进一步揭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群众基础和对下层社会群众的态度,将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7.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在于打破中国封建社会“改朝换代”式的发展规律 ,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功绩是思想开放的结果 ,而其思想动力则是丰富的人文精神。但是中国资产阶级的主体———绅商并不拥护革命派。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中国人的革命观念实现了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换,从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和清王朝的覆灭奠定了思想基础。在中国现代革命观念形成中,既承继了中国古代革命观念的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内容,又引入了西方近代革命观念、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和无政府主义革命理论,更有中国革命派思想家综合中西古今思想资源所进行的融贯与创新,如邹容初步提出的中国民主革命纲领、孙中山确立的三民主义、陈天华主张的国民革命与英雄革命相区分、朱执信主张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相并行,其中不仅包含了反清的内容,也不仅包含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容,还包含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社会主义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的中国,为了挽救危亡,清廷与民间有识之士都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形成了许多救国思潮。在众多思潮中,革命派所主张的排满革命与立宪派所主张的君主立宪无疑是影响最大的两种方案。二者之间的交锋是中国资产阶级内部关于中国前途或者说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的根本抉择,也是中西文化之间在20世纪初的又一次大较量,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湘学人物也参与了在这场大交锋,对立宪派进行了猛烈批判,对清廷假立宪进行了无情揭露,为辛亥革命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雪冬 《天府新论》2005,40(5):40-43
自由问题一直是哲学史的一个永恒问题。从古至今,无数哲学家都对它作过探讨,由此也就形成了自由问题上的两条路线,产生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两种自由观,这两种自由观实际上都是对自由的误解。马克思在总结了前人自由观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统一了两种自由观,形成了马克思独有的实践自由观,为人类争取和实现自身的自由与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