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新时期法制建设的代表性和标志性成果,其构建的历史起点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具体表现为: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逻辑肇始,落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现实起点,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构建的动力源头。  相似文献   

2.
确立学科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作为专业的教师"是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它是教师教育学科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起始范畴,也是与教师教育实践与教师教育研究的历史起点相一致的逻辑起点。"作为专业的教师"既是教师教育学的"起点"又是"终点"。  相似文献   

3.
新闻学的逻辑起点是"报道".作为逻辑起点的"报道"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不断向前运动、不断摄入新的规定、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概念.通过"报道"这个概念自身的运动,可以把新闻学的全部理论推阐出来.按照"报道"的逻辑发展,我们首先要推阐的是"事实与报道"的关系;接下来依次是"记者与报道"、"机构与报道"、"受众与报道"、"社会与报道".这个逻辑体系能够建立一个中国化的、科学的新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法律推理将既定的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件,涉及文本、逻辑、经验、信仰、知识、道德等因素,是对事实、规范与价值的逻辑分析。法律事实认定、法律规范识别、法律价值论证作为法律推理的三个逻辑支点,探寻解决法律问题的最佳路径,承载着对社会价值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法律适用中的事实认定与规范选择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只有进行价值判断,才能确认由事实判断向规范判断、由规范判断向价值判断转换的逻辑机制,由此打开前提与结论间的逻辑通道。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学领域,涂尔干(Emile Durkheim)以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工具,实质上暗含着"事实类型"的社会学的分析起点;韦伯的"理想类型",作为实证主义研究的经典构造方法,既是实证主义研究的分析基础,又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面对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预设及其构建的逻辑过程的时候,实证主义只能在思维逻辑和具体操作上寻求"社会事实"与"理想类型"的连续体之中的平衡,这种权宜操作实际上构成了实证主义的潜设.  相似文献   

6.
旧实践美学终将作为一个被扬弃的环节退出历史舞台 ,并不意味着实践范畴的使用失当。既然“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那么 ,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就只能是劳动。劳动使人获得了一种心理能力 ,即通过确证感的体验 ,在一个属人的对象上确证自己的属人本质。这就是审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的确证感就是美感。为美感所确证的美 ,也就是能够确证人是人的东西。这就是“新实践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审美本质确证说”。  相似文献   

7.
辩证法作为一套特定的思维形式以某种特定的对象为内容。从形式和内容统一的角度看,历史上有三种具有特定对象的辩证法,即意见的逻辑、幻相的逻辑和思辨的逻辑。意见的逻辑和幻相的逻辑分别是"意见"和"先验幻相"之不确定性在形式上的表现,因而具有消极意义。思辨逻辑作为辩证方法、辩证形式与辩证之体(内容)的统一,既是真理在其形式之运演中的自身证明,又是真理在其内容之发展中的自我完善或自我证成。这决定了辩证法在思辨逻辑的形态上第一次成为形上真理的确定性的形式,成为"真理的逻辑",摆脱了通常人们所理解的贬义。  相似文献   

8.
法律信仰能够引领人们选择法律途径,预防、转化或解决社会冲突,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社会冲突既能促进法律信仰的形成,也可能对法律秩序和社会和谐的破坏会动摇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导致法律信仰的生成障碍甚至法律信仰的解体或崩溃.不过,社会冲突完全可能成为法律信仰形成的“入口”,甚至是民众法律信仰重建的良好契机.在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以民众的权利意识为基础,并以良性运行的法律体系、公正高效的行政、司法过程为前提.社会冲突情境中法律信仰的重建必须在对法律的基本价值、程序价值信仰的基础上有效地引导民众对法律制度及其运行的合理反思.  相似文献   

9.
试论信仰的合理性武爱玲信仰既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又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不移的信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因此,人们经常谈及信仰以及它对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国家与社会的独特内涵和结构关系,不仅成为礼法体系赖以生存的深厚土壤,而且塑造礼法的精神特质与相互关系。因此,秦汉时代法制变迁的根本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为了满足政治国家官僚体制有效运作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适应维护宗法乡土社会秩序的要求。汉代循吏施政执法的风格,就是沟通国家与社会,协调法律与礼俗的桥梁或表示。秦汉时代法制变迁,不仅是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诸多事实的回应,而且也是各种因素长期“磨合”的结果。而这,对于中国当代法制建设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逻辑起点是理论体系的出发点、生长点、突破点、联结点、基本点.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有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一是"世界",二是"环境",三是"社会",四是"相互作用".但是,上述概念不完全符合逻辑起点的要求.而"相交"作为从物理学中移植过来的范畴,可以更好地反映环境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从而可以成为环境社会学的逻辑起点,即它不仅是环境社会学的历史起点(发生史和认识史的起点),也是它的逻辑起点,具有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特征.在这个起点中,包含了环境社会学全部发展的萌芽,由此可以展开环境社会学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逻辑说明的方法不是脱离历史事实的纯粹概念的逻辑体系,“它需要历史的例证,需要不断接触现实”,在一定限度内,“从最简单上升到复杂这个抽象思维的进程符合现实的历史进程”1。邓小平市场经济思维的完整的逻辑结构,既是对经济改革目标诸规定性内在联系的反映2,又是对经济改革进程探索和研究的结晶,是再现改革历程及其规律性的逻辑体系,思维中概念、范畴的运演反映了改革的现实和阶段性推进。这一关系可以分解为两个紧紧嵌套的螺旋式圆圈:在逻辑推演上由起点到中介至终点的认识圆圈;在改革运作上由起步到推进至深化的实践圆圈。用历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论争中,"逻辑起点"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胶着点,"实践作为实践美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得到相当多的学者的认同.然而,这一起点的判断本身却缺少坚实的逻辑支撑.与"实践"相较,"关系"是一个更为恰当的美学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4.
信息法学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法学是以信息法的现象为研究对象,从法学角度研究有关信息和法律的关系的学科。信息法学体系的形成,受到经济因素、社会因素、法律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信息法学的立法环境,是信息法学体系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确定信息法学的逻辑起点,关系到信息法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同时,它还关系到信息法学的学术导向和理论功能。  相似文献   

15.
〈一〉任何一门科学,其理论形态都是一个概念系统。这个概念系统必然存在着最基本最原始的概念,其它概念都可以从它逻辑地推演出来。这种概念就是概念系统的起点概念,或者说,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逻辑起点问题,实质上就是按照什么顺序,或以什么方法,来整理一门学科的众多概念,使之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概念体系,以便更系统、更完整和更准确地反映对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依法治国思想是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依法治国重要意义的阐释是其逻辑起点;实现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相统一,科学立法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相统一,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相统一,以及法治国家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相统一是其理论支点;推进共产党依法执政、政府依法行政、干部依法用权、人民依法监督是其实践基点;坚持党的领导与树立宪法权威相结合,提高干部法治修养与加强权力监督相结合,保障群众合法利益与培养群众法治意识相结合是其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提高审计执法的水平,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审计执法这个概念。顾名思义,审计执法就是审计机关执行法律、法规的审计行为。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严格执法,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权力和职责。审计执法是审计法制建设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认知对象的分离和确立是认识得以发生的根本前提.这是一个以原始现象为逻辑起点、以表象为中介、以认知对象的建立为旨归的复杂过程.表象作为使原始现象"对象化"为认知对象的统合能力,本身就表明一个人为的方向和意向.意向既是"对象化"的方向、认知的方向,又是生命意义化的方向、生长的方向.意向性既是物性、规律性,又是生命的价值性、方向性.原始现象通过表象而形成的物理现象和价值现象分别主要成为人类理性和直觉的直接对象.理性与直觉作为方法的互补、合作而非替换、越界、垄断,共同促成人类行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正如对象的分化决定了学科的分化及认知方法的不同一样,不同的认知方法又在建构着不同的对象并推动着不同学科的发展.但最终的目标是通过对象、方法、学科的互补与和谐来促成自然、社会与人生的互补与和谐.  相似文献   

19.
法律信仰曾经引起了我国法学界的热烈讨论,但是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面临着自身难以解决的逻辑难题,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弄清楚法律信仰的对象究竟是什么.法律信仰的对象只能是自然法,而不能是实证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使用.法信仰"的概念比使用法律信仰更加准确.而作为法信仰的现实归依,宪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被信仰的品质,因此,树立对宪法的信仰,是我国当代法信仰的核心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法律教育中的德育既是法律教育内容的基本构成,又是培育法律人法律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法律教育中的德育不仅支撑了整个法律教育体系,而且是凝聚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情感纽带,其最高目标是培育法律人的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下,法律人树立法律信仰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