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9 毫秒
1.
文化保守主义是新文学最为顽固和难缠的对手,它曾在五四时期、1990年代、2004年至今,三次掀起对新文学的批评浪潮。这三次浪潮,批评的焦点分别集中在白话文、激进主义及对中国国民性和传统文化的理解之上。文化保守主义对新文学的批评,虽然动摇不了新文学的存在合法性,但能增进人们对新文学缺陷的认识,也有利于新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文学革命成功之后,逐渐疏离新文学发展的潮流。在新文化运动由文化启蒙向文学启蒙、新文学由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新青年》逐渐减退建设新文学的热情,失却影响文学与社会的文化能力。《新青年》开创新文学的功绩不容抹杀,但它推动新文学向前发展的成就却非常有限。《新青年》杂志的文化与同人性质,是其疏离新文学潮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新文学书评从混沌初开到渐趋成熟,与现代报刊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现代报刊是新文学书评萌芽、诞生、传播以及后续影响力发酵反哺的重要媒介。1920年代在时代的呼唤下,报刊追求“创评同期声”,新文学书评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30年代早期新文学书评接受着文学发展与商业大潮的冲刷与侵蚀,迫使新文学书评在商业目标与书评的文艺性之间寻找平衡。1930年代中后期,在理论探索和编辑实践下,理想化的新文学书评最终得以实现。考察现代报刊与新文学书评实践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发现新文学书评与新文学作品之间相生共存的内在互动关系,而且能引导我们进一步探究新文学的现代生产机制,从而为中国现代文学史提供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杨霞 《江苏社会科学》2006,1(4):231-236
本文试图从明代文人集团与新文学社团的关系,来阐明明代文人集团中所体现出来的传统与新变因素在新文学社团中的延续、影响和关联,并把形成中国新文学的独特文化、文学性格,文学格局,以及文学制度、文学风貌等激越因素放到这种关系中来考察,从而对新文学的内涵给出更为丰富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的发生与发展拥有多种社会的和历史的力量及其学科知识的参与。美学的兴起是发生在现代中国的重大事件,"美"的意识成为了现代社会人生和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新文学与美学是同步且相伴而生的,它不但成为了新文学知识的重要资源,而且也是新文学观念建构的价值向度。随着社会历史及其文学观念的变化,"美"作为新文学观念,并不能满足新文学的社会诉求,不得不面临着人们的质疑和批判,但新文学对美的追求与实践并没有消停或终止过,而是将真善美的统一作为新文学的理想。  相似文献   

6.
新文学开拓人才漫论张国栋倡导和确立新文学的是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富有开拓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从众多的新文学活动者和写作等当中,筛选出一百位对新文学运动和新文学创作做出重要的或比较重要的贡献的新文学开拓人才,他们是创建中国现代文学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人物。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与新文学传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大学校园文学是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传统.校园文学批评为新文学确立了正确的发展方向,也为新文学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校园文学创作具有融合古今中西的特征,明显区别于校外文学的易于偏向一端,对新文学发展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而大学校园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也影响到大学整体的文化氛围,又为新文学的存在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使新文学优秀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汉语新文学"概念建构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海外华文文学,所继承和发扬的乃是同一脉新文学传统,它们在学术上乃至学科上被人为分割开来的现实局面,应该通过"汉语新文学"概念的建构加以整合,以达成文学整体的统一.所有用现代汉语写作的文学,无论在祖国内地还是在台湾、香港、澳门等其他政治区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别的国家.所构成的乃是整一的不可分割的汉语新文学.汉语作为"言语社团"用作汉语文学共同体的划分依据,既能显示出新文学传统的本质力量,又能克服由于国族分别或政治疏隔对汉语新文学加以人为分割的现实难题. "汉语新文学"作为学术概念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意义,它涉及到汉语新文学传统的确认,汉语新文学以语言为本体的概念体系的建构,以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范畴和学科空间的拓展,其作为学科名称也体现着某种学术趋势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文学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合力的影响与推动,除了受政治意识形态的牵引外,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媒介环境对新文学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媒介的变迁影响着新文学的发生、发展及创作主体的观念、创作的风格和读者的接受方式等,因此研究与考察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就需要从媒介视角,以媒介哲学和文化研究的方法来给予观照。  相似文献   

10.
对新文学传统的阐释具有多样化色彩,不同路径与视域下的解读各具学理特色。融进化论与革命论为一体的新民主主义文学史观,以比较文学思维为基础的启蒙式阐释,1990年代以来的后现代性观念,是其中最为明显的3种阐发,新文学传统犹如戴着这些变幻的面具而存在。从"革命论"到"后现代性",新文学传统显身在不同的阐释者中间,这一切,都可归结为对新文学传统的种种"误读"。最为根本的是,只有回到现代作家特殊时空下的具体生存感受,与新文学对应的文学传统,才会尽可能地贴近新文学的本来面目,回到新文学传统的基座之上。  相似文献   

11.
论浙江新文学作家群对两浙文化传统的承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探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浙江新文学群体的传统文化渊源,认为积淀深厚的以"浙东学派"为代表的两浙文化传统对中国新文学"浙军"施加深层影响,遂有后者新文学意识的尽速自觉,并为其后中国现代文学建设作出广泛建树.主要表现在:(1)自宋、明开启的两浙启蒙文化思潮成为新文学"浙军"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这在五四启蒙话题中有显在表征;(2)两浙文人的文体革新意识对新文学"浙军"产生潜在影响,使其在创建新文学诸种文体中见出效应;(3)两浙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人文传统造就两浙新文学作家不同的文风.  相似文献   

12.
徐美燕 《学术界》2012,(3):201-207,288
在中国新文学发生前后,曾涌动一股声势颇壮的留日"浙江潮",其间走出一大批对中国新文学作出重大建树的作家。这些作家从日本汲取异域新风,在新文学"前夜"已向"现代"方向发起有力的冲击,在新文学诞生阶段期其主导文学新潮的实质性意义更充分凸显,从中显示出他们对中国新文学的一种催生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胡适认为“中国文学有生气的时代多是勇于试验新体裁和新风格的时代”,由此,胡适以西方文学名著为范本在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诸方面提出了中国新文学的文体建设理论体系。胡适文体建设理论的指导思想和批评原则可以用“解放”和“创造”概括。胡适既是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理论倡导者,又是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积极实验者,其对中国新文学文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具有筚路蓝缕之功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是新文学史上一个反"主题"的文学批评家。他曾站在新古典主义和新人文主义的层面对新文学进行了一次反思。他认为外国的影响、情感的推崇等造成了新文学"浪漫的混乱",希望以理性的原则和"人性"的标准重建新文学的秩序和标准。虽然他的观点在当时不合时宜,也有偏颇之处,但对于新文学的发展也是有重要作用的。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初 ,港英当局纠集在港的旧文化势力极力抵制五四新文化、新文学的影响。直至 1 92 7年初 ,香港青年才邀请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到香港演讲 ,在一个文化后进的地区点燃五四新文化火种。鲁迅的演讲 ,揭开了香港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从此 ,香港新文学的进程与国内新文学同步。鲁迅对香港新文学的兴起和发展 ,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尹奇岭 《晋阳学刊》2011,(4):120-125
民国时期,新文学及文化一直紧密地联系着经济利益,经济这一物质性因素与文学现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某种程度上驱动了新文学及文化的加速传播。也正是在共同物质利益的联结下,新文学人与文化资本家之间发生了种种关联,共同构成了新文学场域。以往对新文学及文化的解读过于强调理想的层面,相对忽略了物质层面,而物质原因往往才是解读诸多文学/文化问题背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通过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小学国语教科书,可以考察新文学进入中小学课程的状况及影响.进入小学课本的新文学作品绝大多数经过了改写,优秀作家以此来实践小学国语课本的"儿童文学化",帮助儿童体认"国语"的美感,养成"信仰新文学的国民心理",进而从根本上确立新文学的合法性.此外,教材中大量地选入新文学作品,明显地有利于新文学的传播,同时也培植出学生新的"文学感觉"与"文学观".  相似文献   

18.
新马华文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由依赖进而逐步本土化,最终茁长起来的.本文从中国新文学思潮的海外回响、现实主义创作主潮汹涌奔流、落地生根坚忍不拔的创作队伍三个方面,阐述了新马华文文学与中国新文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汉语新文学概念突破国族地域限制,将全球汉语新文学的发展纳入整体考察之中,避免了离散文学家的归宿地问题,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在世界汉语新文学中的主体和核心地位不仅没有消解,反而更加强化了.汉语新文学的归宿感建立在文化归宿感而不是政治或宗教归宿感方面,它不是以人格化的对象为聚焦点,不是以神化运作为指归,而是聚焦于与新文学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事件,以及这种种事件构成的文化情结,这是现代汉语文化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汉语新文学必然归心于祖国大陆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赵树理对于20世纪中国新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学史意义。赵树理是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调整的结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现代性链条上的一个关键点。赵树理的创作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新的发展思路和价值走向,体现了中国新文学现代性流变的深层动因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