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最新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联系的表现,也是客观事物状态经过传递后的再现。信息是决策系统构成的必要条件,也是决策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科学决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信息输入、处理到输出的过程。决策的每个环节、步骤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决策对信息的需求如同生产对原料的需求一样,离开信息,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人类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向客观真理逼近的过程,是一个无限发展的系列。我们日常所说的认识中的确定性、精确性的含义,只是一种理想化和抽象化的模型,一种近似正确的反映,对它们的理解和追求越固执,可能就会离现实和真理越远。若按信息不守恒的原理来看,同一物质和能量可以有不同的信息,人类认识必然带有不确定性。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客观事物具有的信息不守恒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变化发展的特性,值得我们很好地认识与研究。  相似文献   

3.
经济预测研究的理论建立在一般系统论结构模型理论的基础上。经济预测把进行预测的社会经济活动这一客观事物,看成是一个系统。从而根据一般系统的四大基本原则即整体原则、相互联系原则、有序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把客观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看成是一个连续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统一体。在研究客观事物的过去与现在的基础上,寻求出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这些事物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这个定义告诉我们,事实是构成新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最基本的因素。一切新闻都以事实为根据,离开了客观事实就不会有新闻;而客观事物又是在不断地发生、发展和消亡着的,世界上没有不在发展的事实,也没有不生不存或永生永存的事物,因此,新闻所反映的事实实质上是变化着的事实。它要记录在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中发展变化的新事,要反映从无到有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
(一) 经济信息是指反映经济活动实况的各种消息、情报、资料的统称,它通过各种数据、文字和信号来反映经济活动的情况。人们在经济运行的过程中,正是凭借这些信息资料去了解和掌握生产、经营情况,从而达到指挥生产、调节运行轨迹的目的。经济信息伴随着经济活动不断地  相似文献   

6.
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观念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的先进性也是如此。时代前进了,世界变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要发展和深化,否则,就会陷入盲目性,就不能正确理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经济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反映改革成果的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亟需通过立法来加以肯定和保护,以巩固改革的成果和进一步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几年来,在改革中形成的许多新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准则,为加强农业经济立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解决的新的矛盾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从来就是党的建设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客观事物和反映客观事物的观念形态都是具体的、历史的,而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党的先进性也是如此.时代前进了,世界变化了,我们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也要发展和深化,否则,就会陷入盲目性,就不能正确理解党的先进性,自然也就不可能实践和发挥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9.
运动是表现聪明的方式。聪明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与视觉、听觉的辩证统一。聪明学所谈的运动主要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人的实践活动与客观事物的内在运动是两回事,对客观事物的内在运动的认识却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为手段而实观的。运动表观为多种方式,聪明表现为多方面。人们认识了各种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才能表现人的各种聪明才智。客观事物的运动是有静态的和动态的,于动中识静是聪明,聪明也表现出对动与静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人的思想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改革开放这些年,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在变,客观事物在变,人的思想也在变。做思想政治工作理所当然要研究这个“变”,适应这个“变”。一(一)经济体制的变化出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变革,涉及到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多种经济成份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制度的改革、市场机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经济法制体系的健全等等。这些变化的长期性、复杂性、深刻性,必然带来人们思想认识r的深刻变化。要求人…  相似文献   

11.
<正> 真理是认识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而人们的认识是有深浅程度之分的,这就决定了真理也应具有层次性的特点,真理的层次性和认识的阶段性是相对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形态及其外部朕系的反映,而理性认识则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与认识的这种阶段性相适应,真理也应当分为感性真理和理性真理两种。所谓感性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现形式及其外部联系的正确反映,它只反映事物表面的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新科技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正在方兴未艾。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历史证明,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改变。新的科技革命和经济体制改革,要求人们改变原有的思维方式。一思维方式就是人们认识事物、思考问题的逻辑,是主体在思维中反映和把握客体的方式,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途径、手段和做法。它表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认识的过程中,如何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如何进行分析和综合,如何达到历史和逻辑的一致。思维方式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们脑头中的反映。它包括人们的  相似文献   

13.
行业年鉴与时俱进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专业年鉴作为记载本行业、本部门年度工作业绩和行业发展信息的载体,既应面向全行业全面反映行业情况,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视角和思路,不断改变自己的表现方式,突出重点、更新栏目、充实内容、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与时俱进,切实反映我们飞速发展的时代面  相似文献   

14.
从“易”理看王夫之对朱熹的吸收和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王夫之在构造其“易”学体系时,以乾坤并建作为其理论的出发点,再从错综为用中揭示了六十四卦之关系,它反映了客观世界对立统一,及客观事物之间矛盾的规定性和矛盾的多样性的关系,而这些关系又均是阴阳变化的反映,是本于阴阳而又表现为万殊之气,这则是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这是夫之在“易”学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夫之更进而指出:“盖否极而倾,天之所必动,无待人也”(《宋论》卷七)。他认为,不断吐故纳新,不断发展变化,是自然界乃至社会、人物自身必然的变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社会由三王五帝到封建郡县,这个发展的过程并无终结。封建郡县制必更向另一个新的阶段变化发展,而“渐统一于大同”(《读通鉴论》卷20)。这个大同思想便是新兴社会阶级思想的萌芽,它出现在夫之关于宇宙世界必运动变化发展,其动力则是其自身矛盾转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更为其后的思想家不断充实、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反映活动中相对于客体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把众多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属性,贯穿到反映论,就是主体性原则。换言之,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反映活动中的自主性、能动性、超越性等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原则。客体性是指客观对象在主客体关系中所具有的规定性。客体的共同规定性就是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他们相互联系内在统一规定着客体的一般性质。客体在被改造和被反映活动中相对于主体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共性,就是客体性原则。一、反映的主体性原则1、反映的自主性这是作为主体的人…  相似文献   

16.
启发,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脑子而产生的一种思维现象。但是,启发有别于简单的反映,它是在反映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更广更深的联想,从而把映象提高了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国家哲学的内涵、生成方式及其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哲学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式,内涵非常丰富,不仅要从历史规律的必然性上阐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而且要从道义的准则上对其加以评判,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理论体系,是通过上层建筑方式表现出来的反映统治阶级真理观和价值观的社会发展(革命)学说。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国家哲学的渊源,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其渊源也不尽相同。国家哲学以革命、选择和决定等方式生成,在实践中发挥着指引功能、论证和评价功能、预测和教育功能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每一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类的认识依据其反映客观对象的深刻程度不同而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对于感性认识过程,人们又依据其把握客观外在对象的不同形式而将其区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反映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形成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知觉,以及暂时脱离客观对象而将其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表象。将感性认识区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表明感性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那么,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理性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是否  相似文献   

19.
人类的任何社会实践活动或科学研究活动都应该具有审美特性,这是由人类活动的审美本质所决定的。科学既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是审美反映,科学理论本身的美在一定程度上是检验一种理论真的直观标准。美是推动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动力。科学精神实质上是审美精神的具体表现。教育理论作为科学理论之一,也是对教育活动的审美反映。审美精神推动教育理论反映教育实践活动的美和建构系统、完美的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20.
“产权”不仅仅是个简单的法律概念,而且是反映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关系的经济学范畴。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发展,现实的产权关系已不再是不可分割,它逐渐地形成包括经济资源所有权、使用权、收益分配权、处置权、以及以上4种权利的转让权的基本权利结构。产权的基本结构在经济活动中也是根据具体的制度安排和社会环境,表现为权利组合的多样性和变化方向的多元性。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开始自觉地以明确“产权”关系为前提,“产权”已经成为涉及经济、法律、政治、文化各个方面的十分重要的理论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