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令环 《中州学刊》2008,(3):206-209
钱钟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在古代诗人中,他对杜甫评价最高.杜诗对钱钟书的人格、气质和诗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钱钟书的杜甫研究主要包括杜甫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杜诗与宋诗的关系、杜诗的境界、杜诗的创新精神、杜诗的影响等方面.杜诗对钱钟书诗歌创作的影响表现在对杜诗的化用、对杜诗句式的模仿、对杜诗意象的借鉴、对杜甫忧国忧民精神的继承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比喻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格。汉民族的比喻修辞格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都是与汉民族传统文化分不开的。在此从汉民族哲学思想、汉民族传统思维观、汉民族制度文化、汉民族审美观和文学作品与历史典故等五个方面来探讨汉民族传统文化对汉语比喻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由四川省杜甫研究学会、新疆大学等单位主办的“杜甫与西域文化”研讨会于1998年8月10一14日在乌鲁木齐市召开。来自北京、上海、辽宁、香港特区及新疆等地的6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30多篇。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杜甫与西域文化的关系”,学者们在大会发言及小组讨论中或评述,或考证,发幽解微,各抒己见,对杜甫研究、西域文化研究起了推动作用。研讨会上李凯的论文《胡气·盛唐气象·杜诗──试论社诗的文化背景》,王德亚的论文《杜诗关于汉胡战争蠡例》,曾亚兰的论文《杜甫议降公主借回给申说》等都是这方面研究…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人受杜甫的影响很深,诗坛大家无不受其沾溉。中兴诗坛盟主杨万里钟爱杜诗,杜诗对其影响显见。探究杨万里与杜甫及杜诗之关系,对研究“诚斋体”独特诗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讨论杨万里对杜诗的喜好程度以及杜甫诗风对杨万里创新求变,形成具鲜明特色的“诚斋体”的启示意义。杜甫晚年的草堂、夔州的写景咏物的诗歌,是杨万里走出江西,走进活泼自然的学习范本;杜诗跌宕曲折的精巧构思和含蓄蕴藉的深远意味对“诚斋体”艺术表现手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5.
黄去非 《云梦学刊》2001,22(6):81-83
杜甫湖湘诗一直是杜诗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对杜甫寓湘中期的行踪及诗作重新加考订、编排,可以廓清前人的种种失误,还历史的本来面目。这对于我们重新审视杜甫的湖湘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古代东亚汉字文化圈中,杜甫及其诗歌作为汉文学领域公认的经典,在朝鲜半岛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为历代官方所重。杜诗文献的接受度、衍生性和刊行量均为中国集部图书之最,这离不开明清及朝鲜朝王政治文化基础、刻印事业发展、文化深度交流、性理学发展和朝鲜汉诗发展的内在脉络推动。朝鲜王朝对杜诗重新刊刻、编选、注释并广泛典藏,其编纂体例、内容各具特色,既是不同时代的选择,也是自上至下的意志,体现了“本土化”进程,且具有“理学化”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浅论中华民族的族源及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形成的影响钱宗范中华民族各民族,包括汉民族及其前身华夏族在内,是怎样起源的?它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研究中华民族史中非常重要、也是对当前振兴中华关系十分密切的问题。近百年来,西方殖民主义者为...  相似文献   

8.
集杜诗摭析     
集杜诗是一种很特殊的、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文学史上持续不断的集杜诗,不仅说明后世文人对杜甫人格、思想的敬仰,对杜诗艺术成就的期羡,也折射出不同时代人文精神的消长与更迭。集杜诗携带着杜诗的基因,在新的时代、新的文学根茎上生发出新的审美特质,表现为杜诗主题的拓展,杜诗风格的突破及艺术技巧的创新。研究集杜诗不但对杜诗学的建构必不可少,也可为研究中华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杨薇 《理论界》2008,(9):125-126
杜甫的《秋兴八首》和雪莱的《西风颂》分别是中英咏秋诗中的精品。两首诗又同是诗人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产物。但由于受到各自民族的诗学理论、民族传统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两首诗在审美取向和创作手法方面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首先,杜诗重在抒情,《西风颂》重在讲理。其次,两首诗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情,但杜诗中借“秋”的意象夹杂了些许“文仕不遇”的人生感叹;而雪莱的诗则更理性的思考着生命的规律。再次,杜诗以悲为基调,并无放眼未来之意;雪莱的诗则悲中带欢,于现实中看到了未来。  相似文献   

10.
黄桂凤 《兰州学刊》2005,(3):271-273
学术界论及杜甫的接受与影响,很少人论及大历至贞元这一段接受情况.但其实这段时期杜诗仍在传播,其中樊晃与戎昱表现最为突出,樊晃对杜诗进行了收集,戎昱则仿效杜诗进行了创作,受到了杜诗忧国忧民之心的深刻影响,能关注现实.两人构成了杜甫及杜诗传播及接受史上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江西社会科学》2017,(4):112-120
"大家"说是明代诗学的重要命题,而该命题始终是在杜诗学语境下,主要围绕三大问题展开:即杜甫是否为唐诗第一人;杜诗中的瑕疵是否影响到他的"大家"地位;作为"大家"的杜甫与"正宗"是什么关系。这三个问题的展开,主要突出了杜甫在各体诗中的成就、地位,其与盛唐诸家的比较及杜诗价值的论定,明代格调论诗学也在这过程中推向了前所未有的深层次。明代"大家"说理论,除了"集大成"命题来自宋代,明人对它作了深细地开掘,还关涉到诗人才性、精神修养、生活面、艺术训练、文学传统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对杜甫诗歌的批评不同于传统对杜诗的肯认,是船山学和杜甫研究一个重要的问题。王夫之非议杜诗"诗史"之誉,通过与史的观照来凸显诗的抒情审美特质。其间,王夫之对杜诗的褒贬立足于其对诗歌本质的界定,是诗学范畴的论赞;但其赞抑的程度和方式则出于挽诗坛之颓败的诉求,溢出了纯粹诗学的范畴,而延展至借论诗以期观照当世、改易时风世俗的诉求。  相似文献   

13.
钱谦益的诗学理论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杜甫诗歌品评上。与众多评论不同 ,钱谦益认为 ,杜甫诗学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是对杜诗忠君论的反拨 ,认为杜甫基本上以讥君、讽君为主 ,而不是忠君为主 ;其二是指出杜诗有三大审美特征 ,即铺陈排比、飞腾绮丽、危言直道与婉而多讽 ;其三是提出了对杜诗《秋兴》结构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4.
宗法制度是以父权和族权为特征的、包含有阶级对抗内容的一种宗族、家族制度。宗法制度及其文化形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研究宗法制度不仅对了解历史上的中国,而且对认识现实的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学术界过去对宗法文化研究,往往局限在古代和汉民族中。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汉民族的宗法制对少数民族是否产生过影响?如果少数民族有宗法,其形态又是怎样的?这些宗法是否发生过变异?特别是像地处祖国南疆的广西各民…  相似文献   

15.
杜诗的魅力不仅取决于广阔的题材、丰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取决于他所取得的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杜诗的艺术成就与风格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与风格而言,杜甫与李白一样,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后世难以企及的诗歌美学风格。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虽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成为杜诗风格特色的不易之论。本文试图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杜诗这一风格特色作一番具体的描述,以期得到一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杜甫题画诗管窥张英在杜诗研究中,有一类诗常被人们所忽视,这就是题画诗。宋代无名氏分门别类集杜诗,得题画诗19首。这种题材在杜诗中所占的比重虽少,但对后人了解唐代绘画艺术及杜甫的审美思想却是极为珍贵的。绘画的发展同诗歌的发展一样,它的起源离不开劳动人民...  相似文献   

17.
外来词的产生是文化接触的必然产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的新的历史时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对外交往的日趋频繁 ,外来词日益增多 ,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道德教育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改变着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同时给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影响和冲击。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新时期外来词产生的原因及所涉及的内容 ,阐释外来词的文化内涵 ,可见出外来词对汉民族文化的冲击利多弊少 ,我们应在设法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基础上 ,以开放的积极的心态迎接有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外来语言 ,更好地促进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18.
聂巧平 《学术研究》2000,(9):110-115
本文对两宋杜诗的研究勾勒出一条清晰的发展线索,从学术史的角度全面阐释了宋代杜诗学兴盛的原因及其阶段性的特点,探讨了宋诗的特质在其形成过程中对杜诗研究的影响,进而揭示出宋人对杜甫诗歌典范意义的论述与宋诗的建设同步发展及其并行互动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杜甫陇右诗在主题趣味和艺术风貌上展示了重要的变化。这种变化与诗人的现实经历与处境有直接关系,同时也与盛唐晚期独特的审美文化风尚息息相关。杜诗里诗学精神的变化也对中晚唐乃至宋代的诗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杜诗余响 --论韦庄忧国伤时之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庄忧国伤时诗作是杜甫诗歌中忧国忧民精神在唐末诗坛的余响,也是杜诗在唐末儒学衰微之际的有力回应.韦庄忧国伤时诗作在思想内容上关注国家与人民的命运,并能在反映重大时代事件上发扬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传统,尤其在与同时代诗人对杜诗精神的承继对比中更能见其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