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VUCA和BANI时代的叠加期,塑造组织韧性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双元创新对组织韧性的影响机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以6家制造型企业为例开展多案例研究,基于“行为—能力—结果”的逻辑框架,构建出“双元创新—核心能力—组织韧性”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制造型企业探索式和利用式的双元创新行为实践是塑造高韧性组织的直接驱动力,而通过开展双元创新提升技术和市场两个层面的核心能力是企业得以成功塑造组织韧性的强大支撑。同时,变革型领导是制造型企业双元创新实践中塑造组织韧性的有效加速器。为此,企业不仅应充分意识到双元创新的作用,而且要通过技术和市场能力的协同,培育企业核心能力,激活领导者的变革特性,营造积极的创新氛围。  相似文献   

2.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文章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时空脉络进行梳理剖析,提出统一大市场建设“机制、协同、层次”理论逻辑框架:关键环节运行机制包括生产环节由非均衡向均衡转变,分配环节由效率优先向重视公平转变,流通环节由量大向质强转变,需求环节由需求从属供给向需求牵引供给转变;要素资源价值在循环流转中被重塑,实现了畅通高效的动态平衡关系;发挥好市场、政府和区域优势作用,更好地融入全球一体化中去。为此,要处理好“优化营商环境—稳住市场主体”、“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国内市场—国外市场”关系,构建更具韧性和竞争力的产业链供应链,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培育以内循环为主的完整的内需体系,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系统协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相似文献   

3.
唐鑛  张莹莹 《学术研究》2024,(1):79-88+177
伴随着劳动关系实践的“生态”转向,亟需理论上做出劳动关系生态系统的回应与创新。劳动关系生态系统是指工作场所内多行动者互动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集合体。其随生产关系变化经历了以物质资本驱动的劳动过程控制—以人力资本驱动的人力资源管理—以数据资本驱动的生态圈治理的演化路径,这种生态圈治理的本质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数据资本三方共同博弈的结果。共同价值支撑下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互补共生和共享共生是劳动关系生态系统的共生行为模式,处于更高级别的共生形态将推动组织向更有生命力的方向演化。劳动关系生态系统作为动态平衡的复杂系统,我们可以从分布式系统基础架构、以组织整体的生态战略观实现内外部耦合协调以及从生态思维认知高度加强数字素养培育等方面建构策略,推动系统向共生更高级态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曼丽 《学术论坛》2012,35(12):38-41
公共服务协同供给是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和效益的必然之路。要正确认识公共服务协同供给的必然性、必要性,探索构建协同供给机制,需要完善的理论体系进行支撑。文章运用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论证了在公共服务多元主体间实行协同供给的可行性和重要性,提供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协同共生的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并以促进共生能量生成为导向,对目前协同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准入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吕雅琴  刘琦  雷军 《南方论刊》2013,(11):65-67
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发挥着协同管理的作用。西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必须重视社会组织发展,本文在分析西安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西安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社会协同是指社会各行动主体之间形成紧密配合的和谐关系与相互支持的合作行动.社会协同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问题,由此需要加强社会组织的发展.社会协同是社会组织与政府、企业、社区以及社会组织自身的协同.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将经历有限参与、发展参与、充分参与三个阶段.需要培育“社会”文化,建设社会协同良好环境;转变社会管理思路,调节社会协同定位;完善法律规范,建立社会协同准则;加强信息透明,形成社会协同监督.  相似文献   

7.
让当下的医患关系从势如水火转变为健康和谐是评价新医改的第一指标,因为医患关系是整个医疗行业状况的综合反应。本轮医改直击医患冲突的症结,希望通过推行回归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养人”绩效考核机制、开展医疗知识普及运动、增进医患沟通、加强法制建设、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健全医疗执业保险、建立公正公开的监督机制、推进医学技术进步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等项改革,实现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胡国梁 《天府新论》2017,(2):115-124
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制度中,健康权都具有公法和私法双重属性,而双重属性的健康权构成了公立医院运行的逻辑起点。公立医院运行的逻辑链条由“国家-公民”之间的公共行政给付法律关系、“政府-医院”之间的管办关系、“医院-患者”之间的医疗服务关系所构成,三者之间的互动结构于公立医院的运行之中。由于私法属性健康权及其衍生的私法关系的存在,公立医院也具有逐利机制,但其逐利机制与公益性要求在多个维度都存在暗合面相,因而对待逐利机制的基本立场应当是“规范”而非“破除”。公立医院经济性和公益性并存的属性与社会企业存在高度契合性,社会企业的治理模式对于实现公立医院法人化治理也具有借鉴意义,因而可尝试将公立医院定位为社会企业。  相似文献   

9.
创新城乡社会管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源于西方语境的协同治理,为推进我国统筹城乡发展中社会管理提供了借鉴范式。鉴于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我国应构建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为基本架构的多元合作型城乡社会协同治理模式,并通过优化协同治理主体结构、培育优质现代社会资本、构建社会管理协同机制和改善城乡管理体制机制环境等路径,推进城乡社会管理协同治理。  相似文献   

10.
新常态下区域经济发展被赋予新的内涵,创新驱动、要素流动与市场机制作用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三个支点,并正在形成经济一体化和梯度发展的新格局。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探索和实践来看,区域合作中应激活各方隐性资源,最大限度地释放“协同效应”;欠发达地区在引入外部资源时应注重激活内部要素,培育内生增长能力;顶层设计应将协调各方利益和损益补偿的机制构建纳入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内涵;区域发展正形成由“极化”向“扩散”转化、由“竞争大于合作”向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转变、由松散型合作向机制化协同转变的新取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战略提出到规划制定、从各地务实行动到新机制构建已迈出坚实步伐,这些探索将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潜力已经形成共识,但作为外来力量如何与乡村在地主体建立稳定、有效、可持续的合作关系是现实中面临的重要挑战。通过在行动者网络理论和制度性集体行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综合分析框架,并以L社会组织为研究个案,能够细致刻画外源型社会组织构建乡村振兴合作网络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1)乡村振兴合作网络构建包括动力和控制两种机制,动力机制通过利益赋予提高合作意愿,促使合作行为产生,控制机制通过引入规则削弱合作风险,保障合作关系稳固。2)外源型社会组织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中采取了“问题识别—利益赋予—招募—风险分析—策略选择—动员”行为逻辑。3)在“动力—控制”双重机制下,外源型社会组织构建的新型乡村振兴合作网络呈现出“卷入—吸纳—团结—激活”的发展路径。这一案例研究不仅从理论角度丰富和发展了新内源发展的理念内涵,还在实践层面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效能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姚晨  樊博 《东南学术》2023,(4):114-125
为应对频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在应急管理中全盘包办的现状需要被突破,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政府、志愿和市场失灵”有着深层次原因,从“结构-功能”视角出发可明确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的主体地位。对预案框架下和实际运行的应急协作网络的建构及其特性进行分析,可找出网络运行的阻滞因素。多元主体在应急管理各阶段有着各自的主要任务和功能,要将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常态化纳入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中,构建“政府—社会—市场”协作框架,开放培育应急市场,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设数据驱动下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坚持优化协作高效的原则,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我国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促进志愿服务全民化、社会化、规范化,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此,本文研究了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分析志愿者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着重探讨志愿者组织发展机制的构建,即完善政府对志愿者组织宏观管理的促进机制;强化志愿者组织自身管理的内部治理机制;培育民间和社会公众对志愿者组织发展的社会协同管理机制,从而形成志愿者组织发展的三方"合力"机制,推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关键是依托共生型组织.共生型组织是一种共生单元之间互为主体、价值趋同、资源共享以高效合作、高度协同为特征的组织化形态.组织共生强调在不同组织之间或同一组织内部构建一种以信任为基础的共生关系,关注不同组织之间和同一组织内部的有效互动.不同于以往"权益—冲突"的视角,基于"组织—共生"的角度,探讨多重组织与基层政府、本地居民三者互动的现实样态,揭示农民工组织化的"共同体"意识,推动农民工"本土化".对于城市治理而言,农民工组织化为单一个体(共生单元)的城市融入降低了交易成本,它既构建了农民工共生型组织与基层政府、NGO及本地居民的"共生关系",又形成了城市社区"以外治外"的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区治理的创新机制,"三社联动"体现了从建构走向协同的治理阶段以及政社关系重构下的"双层闭环"治理结构,这两大特征决定了专业社会工作参与社区治理具有双重作为。一方面,从主体发展到协同联动,"三社联动"需要支持建构型社会工作的协同;另一方面,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形成协同治理与联动服务的机制,需要服务治理型社会工作承担服务者、治理参与者的角色。由此,"三社联动"中社会工作具有建构性—结构性的双重协同论,对社区治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本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细化工是集石油、化工以及现代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技术密集行业.其独特的行业特色,决定了企业战略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层次性、协同性、调适性、风险性等特征,是由多层次、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从构成要素看,其战略核心要素可以分为资源要素、管理要素、组织要素和文化要素.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系统协同理论,精细化工企业可构建起“资源——管理——组织——文化”协同战略模式(即RMOC模型).核心要素的协同使得企业战略系统更加有序、资源及信息共享,配置得以优化,企业战略管理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7.
马旭军 《东岳论丛》2019,40(3):95-104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背景下,企业更加关注并愿意积极处理好与员工的关系,希望同员工协同双赢。与其相违背的心理契约破裂会带来负面影响和消极作用,甚至产生严重危害。从共生理论角度分析,企业与员工关系在共生发展阶段必然选择偏利共生行为模式,这种模式下产生心理契约破裂对共生关系危害很大。论文运用Logistic模型进行共生发展阶段基于心理契约破裂因素的企业与员工偏利共生关系研究,通过Matlab数值仿真验证模型研究结果,得出了研究结论:企业与员工共生关系的相互作用关系与生物界种群之间的关系极为类似,其本质是协同。在企业与员工初期关系建立后会进入共生发展阶段,选择偏利共生行为模式。心理契约破裂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消极影响着企业人力资源效用,在企业与员工共生发展关系中负向作用共生能量,产生阻滞,并改变其共生演变路径。随之提出实践启示:企业应在战略设计与组织行为中重视共生关系,努力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做好对偏利的心理契约破裂预防与弥补。  相似文献   

18.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员工韧性对于组织应对外部环境冲击具有重要意义。基层医务人员韧性的培育对于医疗系统良性健康发展愈发关键。利用769份基层医务人员调查数据实证分析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基层医务人员工作付出—回报失衡与韧性关系,结果发现: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直接负向作用于韧性;社会支持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与韧性之间发挥正向中介作用;工作风险感知在工作付出—回报失衡与韧性之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即与低工作风险感知相比,高工作风险感知会一定程度缓和疫情防控工作付出—回报失衡对基层医务人员韧性的负向影响。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下,需通过政策有效干预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付出回报失衡状况,并从组织和社会提供支持性环境,辅以心理素质和技能素养培训,全方位培育基层医务人员韧性。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存在着不同的文学史观念 ,但大多强调了“文学”而忽视了“史”的意义。探讨“文学史”的构成 ,可以从 2 0世纪“社会史”学科的“整体史”观念得到启发 ,构建文学史研究的整体史观念。它以雅俗互动为关键性突破口 ,以整合为基本方法 ,形成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不同层次 ,由自我否定的矛盾运动和双向共生的交互运动共同构成文学史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20.
吴业苗 《社会科学》2023,(9):137-151
韧性乡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社会基础。乡村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基本面,韧性乡村以韧性农业为经济基础,以韧性农村或村庄社区为重要载体,以韧性农民为核心要素。没有农业发展、农村稳定与农民增收,乡村就难以应对自然灾害、市场交易风险和城镇化发展压力。中国乡村不乏韧性,传统乡村的风俗、人情等地方性资源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的系列乡村建设行动,都在一定程度上维系着乡村韧性。然而,城镇化发展在拓展乡村发展空间、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却增加了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和农民致富的不确定性。尽管乡村的“公共性”和“包容性”机制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乡村韧性,使其“弱而不衰,脆而不碎”,但它们的作用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明显式微。为了破解乡村发展体制僵化,阻断乡村资源被超额提取,也为了消弭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国家相继推行“放权—少取—多予—赋能”等政策举措建构韧性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将建设韧性乡村作为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