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对"依法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几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60多年的法治实践既有痛苦的教训,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事实证明,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维护宪法地位与权威,加强法律文化建设,坚定法治信仰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科学、思想深刻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阐明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开创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局面,是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指引,是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上的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3.
12月4日,我国将迎来第一个"国家宪法日"。12月3日上午,省法学会、省司法厅、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和《民主与法制》社在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共同举办以"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为题的座谈会。省政协副主席、省法学会会长梁伟发出席会议并讲话。梁伟发指出,"国家宪法日"的设立,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要求,要以"国家宪法日"为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法治价值观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基础上提炼而成,凝结了国家、社会、个人对法治在意识形态、治国方略、社会文化方面达成的价值共识。在新时代坐标中,法治价值观秉承"问题意识"、立足法治建设,以贯彻实践性来实现法治的价值承诺;强化意识形态、深化治理方式,以贯彻创新性来实现法治的价值承诺;坚持人民主体、贴近群众生活,以贯彻人民性来实现法治的价值承诺。只有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变"中,才能更好地把握法治价值观生成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以及历史逻辑,使法治价值观按照规律产生并归于实践检验的结论中。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的逐步推进,为法治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治基础与保障。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是中国法治建设的全面提速,是党探索治国理政规律的重要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面向未来,适应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需求,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找准着力点和契入点,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6.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之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中共中央从时代要求、理论要求、实践要求出发提出的,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从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治观念;维护宪法权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坚持以人为本,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等多个方面来探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途径,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现代意义的法治是源于西方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中国传统的法治观和法治体制体现的法治实质上是人治.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陆续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并不断采取具体措施予以落实,但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和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确认识依法治国的涵义 ,了解并把握法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以及实现法治的基本条件 ,对于全面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顺利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面依法治国是人类法治文明中国化的核心表述,创造性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要不要法治、要什么样的法治、怎样搞法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法治的认识和实践迈上了新境界,为人类法治文明增添了绚丽的中国色彩。  相似文献   

10.
从"体制型"法治走向"生活型"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深层次要求,在于建立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只能在日常生活世界的根基上才能实现。脱离社会生活和大众基础,单纯依靠强制性的体制建构,无论这种法治在价值上多么高远,最终只能束之高阁,形同虚设。因此,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必须从“体制型"法治走向“生活型"法治。  相似文献   

1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其实质就是以法治取代人治,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需要执法机关与监督部门以及广大民众共同努力方可实现。在时下的中国社会,“焦点访谈现象”表明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机关尚未形成良性互动,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只有实现新闻舆论监督法治化,把自由和自律(守法)结合起来,以程序化为基础并完备新闻法体系,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并举的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性认识的升华。德法并举治国模式的选择对小康社会的治理来说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德法并举是当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需要 ;是加强我党自身建设的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此 ,要加强对法治与德治自身及二者并举这一重大现实与历史课题的研究 ,为建立、发展、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一项基本制度,有其形成的标志1.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2.健全的民主制度和监督制度;3.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与公正的司法制度;4.高素质的执法队伍;5.全民法制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历来的统治者都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作为治国的方略。本文主要考究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道德经》中以德治国方略的基本内容 ,总结老子以无为而治为根本 ,尊道贵德 ,修身治国以及致虚守静的系统德治方略 ,并阐明其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以德治国。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两个重要部分 ,是调节社会生活的两个最基本的重要手段。在当代 ,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统一应坚持互补原则、主辅原则、互促原则、时代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目标统一性原则 ,使法律、道德、自然、社会、人相互协调 ,充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推动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6.
李林 《学术探索》2011,(2):74-88
依法治国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本文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大背景下,从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三个方面论述了依法治国的历史必然性,分析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实践发展,明确提出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必须推进依法执政。  相似文献   

17.
于大水 《齐鲁学刊》2001,49(5):103-106
纵观人类法治发展的历史,法治的现代化过程也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现代法治的本质是政治民主,民主政治是现代法治的政法基础。法治的现代化进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治的民主化水平。我国的法治现代化与人民代表大会制这一根本民主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优越于“三权分立”,但还不完善。关注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研究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建立法治国家是我们新时期的重要奋斗目标。对于企业经营来讲,就是要在经营的各个环节体现依法治国的要求,为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首先,要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依法规范企业行为;其次,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再次,要通过法制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后,重视合同管理和综合治理,维护企业的形象和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的具体内容就是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结合起来。贯彻好“以德治国”思想 ,高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重要思想表明,今后我国治理国家,不但要重视法制建设,还要重视道德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建设是治理国家之根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