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三者构成 ,不同区域在提升综合竞争力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路径 ,也将花费不同的时间。本文通过三维模型 ,分析出各种不同路径选择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 ,并通过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相对最佳路径安排。最后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核心竞争力、基础竞争力、辅助竞争力三者构成,不同区域在提升综合竞争力过程中会选择不同的路径,也将花费不同的时间。本文通过三维模型,分析出各种不同路径选择对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并通过实际统计资料分析了我国区域综合竞争力提升的相对最佳路径安排。最后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的综合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3.
福州与厦门、东莞、苏州区域竞争力比较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福州区域竞争力出现下降态势,直接影响了台商投资意愿。本文通过对区域竞争力内涵的阐述,提出了建立区域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框架和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可比性原则,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厦门、苏州和东莞作为比较对象,对福州经济实力、产业发展、社会进步、环境、国际化程度等竞争力进行量化比较分析、评价,从而针对性提出增强福州区域竞争力的三大关键性措施。  相似文献   

4.
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提升欠发达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创新型产业集群更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本文在分析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甘肃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予以分析,提出了甘肃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路径及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特色产业——云南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其实质是区域产业竞争力形成、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发展区域的特色产业,从而增强和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在更大的区域竞争—合作范围内的最优区域发展路径选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挖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促进传统的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和区域竞争力优势转化,是调整云南产业结构和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实现西藏旅游“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提升西藏旅游产业竞争力,而提升西藏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则是提升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从六要素角度论述了西藏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运用产业市场竞争力理论对西藏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促进西藏地区旅游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区域竞争力来源于区域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竞争力的比较典型的模型有波特区域竞争力模型和IMD模型。影响区域竞争力的三大要素:区域内部流、区域外部流和区域网络。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理想路径是使区域内部流、外部流都发生积极变动,区域网络传导情况不断改善优化,并使区域竞争力的均衡点向外扩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金融综合竞争力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直接制约着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实现。区位是金融发展的空间,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制度是金融发展的环境,金融本身是金融发展的内核。金融综合竞争力既包括金融本身的竞争力,还包括区位、经济、制度的竞争力。对江苏13个地级市金融综合竞争力的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南京和苏州排名前两位,无锡和常州属于第二梯队,其他9个地级市属于第三梯队。对于区域金融综合竞争力而言,区位因素很重要但非决定性因素,经济作为金融发展的基础非常重要,制度的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应从区位、经济、制度、金融四个层面系统探讨提升金融综合竞争力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工业化中后期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在工业化中后期,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体现为经济服务化、重化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知识密集化、产业集中化和产业国际化六大趋势。本文以我国苏南地区为例,在对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加快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产业企业集中,构建寡头垄断型的市场结构;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构建区域产业网络是工业化中后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0.
孙宏立 《河南社会科学》2013,21(2):38-40,107
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标志。我国中部地区城市群在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从培育中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增长极和区域战略优势的角度出发,系统论述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分析判断出不同城市群发展的相对优势与劣势,对中部地区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体制改革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的两大区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对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重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抓住机遇 ,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发挥后发优势 ,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站在人类历史的新高度 ,立于世界经济和社会高速推进着的全球化与一体化的汹涌大潮之头 ,高瞻远瞩地对我国进军新世纪的发展战略和行动纲领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充满着创新精神的英明决策之一。信息化不仅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风起云涌的大趋势 ,也已成为我国的时不我待的必须要抓住的历史机遇。而突出主题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和…  相似文献   

13.
近代上海与长江三角洲的邮电通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鞍钢 《江汉论坛》2007,2(3):87-93
1843年上海开埠后,逐渐成为中国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在此期间电讯、邮政亦获得同步发展,与毗邻的长江三角洲的联系尤为密切,明显促进了彼此间经济的互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是典型的移民区域。移民活动始自明洪武永乐年间,延续至21世纪初。黄河三角洲移民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移民时间长,来源广,成分杂,种类多;移民原因以内部"拉力"为主;移民形式主要为有组织的政府安置;早期移民大多属转迁后移入;外来人口安置与区域内移民相伴进行。  相似文献   

15.
如何正确处理劳资关系,保护外来工(农民工)权益已成为中国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在外来工劳动权益的现有研究中,地区差异是一个尚未得到应有重视的议题。依据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来工大规模问卷调查的分析发现:在31项有关权益保障的重要指标中,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有22项存在显著差异,除工伤保险和带薪休假外,其余20项,长三角均好于珠三角地区,特别表现在工资水平、劳动合同签订率、社会保险购买率和工作环境等方面。在控制人力资本和企业特征之后,两地仍然存在重要的地区差异。引起地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珠三角最低工资标准低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劳动合同法》的落实力度不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企业中本地人所占比例较长三角地区低,人口密度和结构影响了企业管理制度。研究认为,长三角地区企业更多采用人情型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主要不是通过企业所有制性质来体现,而是与本地工人比例密切相关。尝试用地域—社会—文化的解释思路,并以地方公民身份等概念观照影响劳动权益地区差异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对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缓慢的制度性障碍,即地方利益与区域利益协调的障碍、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市场分割的障碍、地方性公共产品投资发展规划竞争的障碍、长三角人力资源流动的障碍等进行了深入分析,剖析了这些障碍难以克服的深层次因素.本文认为,可以通过中央加大对地方的协调管理,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改变官员晋升考核体系等方法来弱化或消除制度障碍对长三角一体化的负面影响,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的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论长江三角洲82个工业区的空间分布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醒民 《社会科学》2007,26(6):12-26
长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有三大新特点:一是工业部门创造了1680万个就业岗位,快速的工业化成为城市化的推进力量;二是目前形成的82个工业区所具有的制造业集聚能力仍然处在扩展和提升过程中,使区域的城市群范围呈现扩大趋势;三是县级区域工业生产集聚性的日趋增强和转变为工业城市使区域生产力空间布局处于动态调整状态,而城市化的扩展使长江三角洲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群。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计算了长江三角洲不同城市间的经济同步性,分析影响其城市间经济同步性的因素.发现距离、邻接和同省份这些外生因素,对经济周期同步性的影响已经较为微弱;两城市间经济发展程度和产业结构越相似,经济同步性越强;而贸易和投资开放相似度的影响为负.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为发达的经济区之一,其经济一体化既需要转变政府职能,也需要进一步的政策协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不同区域需要采取有差别性的人口发展战略.长三角是我国全球化的前沿地区,经济最为繁荣、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投入水平最高、环境承载能力与生态压力也最高.长三角地区应针对人口发展面临的特殊性问题,讨论实施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长三角地区还应该应对人口率先转变,建设人口发展的先行先试地区;适应人口快速集聚,完善居住证管理、推动户籍改革;适应人口老龄化,完善老龄社会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推进人口管理和相关政策的区域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