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章敏 《江淮论坛》2014,(3):182-185,149
从圆园世纪初至源园年代,中国关于妇女问题的每次讨论都有众多知识分子参与其中,现代作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群体之一。他们从"五四"时期就一直对女性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热忱,并把他们的看法贯注到文学创作当中。尽管立场不同,观点各异,但正是他们对女性问题的密切关注及言论的积极发表,才使得妇女解放问题成为社会更加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同时,他们的思想进一步投射和贯注到文学创作当中并由此"传播"开去,影响更多的读者和受众。这些作品的创作与传播都有力地促进了民国时期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与确立,对于现代女性解放进程的推进可谓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新兴的传播工具,冲破闺阁书写的创作困境,建立现代传播意识.从1904年任职《大公报》时期开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凸显出现代传播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女性传播意识的现代建立以及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三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英国"短篇小说大师"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因处于社会的"他者"地位而受到关注。作者把独特而深刻的自我性别体味与确认、女性思考与现实感受、道德焦虑与生命热情贯注于作品当中,塑造了形形色色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形象,这些形象大致可概括为两类:一类是作为建构男性主体力量的"他者"女性形象,另一类是颠覆男性主体的"他者"女性形象;前者是认同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后者则是颠覆父权文化传统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4.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5,(1):88-92
浪漫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众的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一部分女性也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文学格局有所改观。尽管女性并非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体,但是女性作家的文学活动与文学创作反映出了浪漫主义时期文学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值得关注。由于存在社会身份和话语表达的差别,女性文学作品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得到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西方文学史上的"现实主义"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变。如果说19世纪以前以"模仿说"为传统的现实主义可以称为"古典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科学精神浸润下产生的19世纪现实主义则可称为"现代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作家为19世纪自然科学成就所鼓舞,并汲取其思想、理念与方法之精髓以滋养自身的文学创作。其中,科学类比与科学实证方法让现代现实主义作家把文学创作视作对人与社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追求文学文本在科学意义上的"真实性"与"写实性",从而全面改造了传统"模仿说"意义上的"古典现实主义",达成了"现实主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现代现实主义是19世纪自然科学在当时西方文学中结出的重大果实。  相似文献   

7.
"失声的群体"理论最早在文化人类学领域受到关注,后来发展成为今天广受瞩目的传播研究议题.自诞生之日起,它就高度关注语言、词汇、大众媒体乃至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男性和女性在传播和发展权利上不平等的问题.在40年的时间里,"失声的群体"理论从对传播权利不平等现象的关注,发展到对传播权力逻辑的解释,近期还发挥了女权主义运动的思想武器的作用,促进了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其可拓展性的优点还让它被应用到了一些诸如种族和其他亚群体传播权利的研究中.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古今文学创作当中,"公媒"形象作为"媒妁"文化的另类表现,一直都是广大作家热心关注的创作对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出于反宗法制思想启蒙的实际需求,"公媒"形象从古代"州县议婚",分化为了"乡绅议婚"与"政府议婚"两大方面,进而使"公媒"形象与时俱进泾渭分明,极大地成就了中国现代文学改造国民性的宏大叙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女性的人格价值问题备受关注。在超越传统的人格模式后,女性人格选择出现了一定的迷茫和困惑。面对经济体制转型和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使命,她们有的无所适从,左右摇摆;有的则沿着传统的惯性回归家庭。对此,女性主义的价值导引虽不乏震撼人心的响亮口号,妇女学研究也多有真知灼见,但从总体上看,现代女性的人格价值取向从理论到实践都未有实质性的进展。考其缘由,笔者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乃在于我们对于女性人格价值问题的认识与研究,存有形而上学的思维误区。本文试图从方法论上对这…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春园的文学创作,各为中韩现代文学起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两国现代文学"没有影响的类似性"的典型代表。其文学起点处在各自国家的启蒙时期,都抱着以"文学之器"批判和揭露同源的封建伦理思想及其给国民造成的罪状的初衷,展开各自的文学实践。他们都采取批判与接收的辩证态度取舍本国文学传统,都通过留学日本接触并接受了各自所需的"舶来"文艺思想,丰富了自己的文学世界,也为各自国家的现代文学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以比较文学的方法,考证二人在各自文学实践当中的传统抑扬与外来文艺思想的接受状况,分析二人在这一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比较研究中韩两国现代文学各自的特征、演变进程,对论证中韩两国文学从"影响关系"逐步走向"独立体系"的文学史实,也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所注目,成为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眩目的风采。这一成就来之不易。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创作开始觉醒,到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创作"直至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创作的空前丰富和繁荣,无论女性意识的觉醒、觉悟及女性文学的发端、发展,无疑都成历史的必然和文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任葆华  白建西 《学术论坛》2006,5(2):150-154
鲁迅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学疗治,但他们两人的文学疗治活动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文章从文学与治疗的视角切入,比较了他们两人文学治疗活动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疗治",基于他们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态的诊断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 ,女性比男性更多一层艰难。女性的处境是尴尬的。他们常常体验到自我迷失的困惑、孤单与焦虑 ,也正是这种处境促使他们觉醒 ,用女性意识进行文学创作 ,强调他们的生存价值 ,表达他们的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4.
"五四"前后中国文学中的民粹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中州学刊》2004,(2):83-86
"五四"是一个各种思潮激荡的时代,在救亡图存的危机背景下,民粹主义被引进国门.作为一种思潮,尽管民粹主义与启蒙主义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两者的相互纠缠和对立常常令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矛盾之中,但"劳工神圣"、"庶民的胜利"口号还是在他们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投射到文学创作中,发展为"到农村去"、"到民间去"的社会实践,并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虽然台湾作家黄春明和大陆女作家丁玲的创作风格迥异,但是剖析<看海的日子>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性形象白玫、贞贞可以发现:其文本遮蔽下的女性命运显露的是主体性缺失的政治、文化背景,女性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扮演的都是"他者"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杨宗蓉 《齐鲁学刊》2013,(1):142-146
《东方杂志》自1920年代初与唯美主义文学结下不解之缘,直到1940年代末终刊,一直推动着中国现代唯美主义文学的发展,其对王尔德、邓南遮、梭罗古勃、谷崎润一郎等唯美作家的作品译介成就显著。《东方杂志》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关注和译介,带动了国内对唯美主义"生活艺术化"等理论的探讨,对五四以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创作起了积极的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9,(12):68-75
"女乡贤"是指有德行、有声望,热爱乡村并奉献乡村的乡村女性。在历经乡村女性叙事嬗变以及艰难的跨越后,新世纪以来小说中涌现出一批区别于传统乡村女性的"女乡贤"形象,显示出乡村女性叙事的新维度。整体上看,"女乡贤"叙事表现出三种转向:从传统女性到现代女性,从注意私德到注重公德,从家庭空间到乡村公共空间。无论是在文学还是乡村文化层面,"女乡贤"叙事的出现,都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是一位风格独异的作家和批评家,他的创作和批评都是基于对生命的理解和创作的真知灼见。虚静观贯穿于他整个文学创作和批评当中,这与老庄的虚静论有一定的继承性,并赋予了更多的现代意识。他的创作没有被现实的人和事所拘束,非常注重生命体验和文章的形式之美;他的批评没有先见的理论指导,全凭对创作的感悟以美文的形式诉诸读者,其中包含不少珠玉。他的文学审美观充分体现了传统的“虚静”论,对此的研究对于指导文学创作和批评有很大启发。  相似文献   

19.
以技术为主要驱动的变革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带来各领域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数据技术走向成熟,数字文化消费为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VR、AR、移动APP、网络直播等新兴的文化传播形式逐渐应用到博物馆的数字化传播当中,使受众得到了耳目一新的参观体验.近年来,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与文化传播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持续关注的焦点.本文试从沉浸式传播视角出发,对数字化博物馆中的文化传播加以分析,并探讨在数字化博物馆虚实交叠的时空环境中,受众身体的"在场"与沉浸心理感知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